邢明軍 柳天恩 李麗潔
摘 要:新財經教育改革是教育部“四新”建設要求在財經教育領域的新實踐和新拓展,是新時代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新財經教育改革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專業知識、信息技術、職業素養、國際視野”五維規格的復合性應用型高素質新財經人才。為推進新財經教育改革走深走實,從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人才培養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社會服務水平、構建開放辦學體系、推進教育資源共享等八個方面入手,構建中國特色財經學科自主知識體系。
關鍵詞:新財經;教育改革;理念創新;自主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23)03-0020-05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1]新財經是“新文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前沿領域[2],是教育部“四新”建設要求在財經教育領域的新實踐和新拓展[3]。近年來,學者們圍繞“新文科”建設的理論內涵[4]、發展使命[5]、核心任務[6]、人才培養[7]、學科建設[8]、師資隊伍[9]、體系構建[10]、實踐路徑[11]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卓志指出,新財經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等財經教育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增長點,需要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財經教育創新發展[12]。劉兵和劉培琪分析了新財經的內涵和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新財經人才培養的四大理念[2]。董兆偉和柳天恩指出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時代價值和重要任務,并以河北經貿大學為例提出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實踐路徑[3]。王重潤剖析了傳統財經教育缺陷和新財經教育特征,并以新金融人才核心競爭力培養為案例揭示新財經教育改革路徑[13]。上述研究主要圍繞“新文科”展開,新財經相關研究仍顯薄弱。新財經作為“新文科”分類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繼承了新文科的戰略性、創新性、融合性、發展性等特點,而且有進一步的拓展與完善[2]。隨著新財經教育改革走深走實,有必要更加系統深入地分析新財經教育改革的理念創新,提出新財經教育改革向深度廣度拓展的思路對策。
一、新財經教育改革是時代的必然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立足我國新發展階段,財經高校要準確把握所處時代方位,胸懷“兩個大局”,深入推進新財經教育改革,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主動“站前排”“挑大梁”。
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新發展理念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先導。其中,創新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第一動力。在新技術浪潮的沖擊下,新財經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財經專業基礎,也要具備信息化素養、跨學科知識和國際化視野。協調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這要求新財經教育打破學科專業壁壘,開展跨學科研究,促進學科協調發展。綠色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重要體現。無論是我國綠色發展的理論體系、評價體系、指標體系構建,還是綠色發展相關人才培養,都離不開財經高校的支撐。開放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鮮明特征。隨著我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需要財經高校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財經人才。共享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本質要求。
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基于新發展階段的資源稟賦條件變化和內外發展環境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主動把握,也是對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前瞻性布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大批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財經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 [14]。財經高校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主動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培養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財經人才隊伍。
三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選擇,是遵循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內在規律和發展邏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系統思維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財經高校要牢牢抓住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胸懷“兩個大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科研支撐。
二、新財經教育改革“新”在何處
近年來,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新產業加速涌現,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相對于傳統財經教育而言,新財經教育改革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專業知識、信息技術、職業素養、國際視野”五維規格的復合性應用型高素質新財經人才。
一是教育理念新。教育理念從根本上決定著教育目標的成效及成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僅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推進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深刻回答了新時代財經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財經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新財經教育把新發展理念貫徹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全過程,不斷深化對財經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持續提升財經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術、高規格的財經人才為目標,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信息獲取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堅持戰略導向、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緊緊圍繞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瞄準事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提升財經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水平。
二是教育方法新。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在深刻影響著教育方式的變革。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了教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新財經教育呈現出的高度數字化、高度智能化、交叉融合化、集群復合化的發展趨勢,對財經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對財經高校傳統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轉型的要求。如今編程、大數據采集和信息處理等技術已被社會科學領域所廣泛采納,機器學習或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也廣泛運用于社會問題研究,它們相繼成為新的文科研究領域。新財經教育應在教學手段方面逐步實現數字化,利用智慧教室、移動終端、多媒體網絡平臺、數字資源等數字化手段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大幅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要全面總結財經高校在線教育的經驗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更新科學研究和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持續推動財經教育發展方法創新。
三是培養模式新。新財經教育人才的培育需要新的人才培養體系,而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在于人才的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旨在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其核心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因此,人才培養模式要著眼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強化思想政治引領作用,促進“通專”融合,深化創新創業教育,著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互融共通的局面。在深化“四個教育”互融共通的基礎上,聚焦解決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問題,積極適應社會問題復雜化、理論應用綜合化及知識創新常態化的新要求,著力構建復合性應用型財經人才的培養模式。就財經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性、實踐性、社會需求進行緊密聯系,大學要以開放共享理念,強化社會服務功能,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建議,為企業需求提供解決方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新財經人才的社會化培養目標。新財經教育提倡應用新技術手段,進行多學科交叉培養的教育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通過聯合培養、合作辦學的方式,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探索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國際合作等多元化、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聯合產業界、科研機構和地方政府開展多方協同的教育模式,以使新財經人才對產業現實需求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實現產業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撐、相互滲透融合。
三、新財經教育改革的路徑優化
新財經教育改革要科學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準確研判高等財經教育所處歷史方位,立足中國大地,構建中國特色財經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創新人才培養內容、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提升社會服務水平,推進開放辦學和資源共享,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國特色財經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大有可為。”[15]財經高校要自覺擔負起財經學科理論創新、知識創新、方法創新的時代重任,主動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財經高校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際,將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打造易為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標識性概念,提出能夠體現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財經學科理論體系。財經高校要充分發揮財經學科專業門類齊全、財經科研人才高度聚集的優勢,圍繞“什么是新財經、為什么建設新財經、如何建設新財經”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深化對新財經教育改革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的認識和把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持續產出一批高水平財經理論創新成果和高質量財經專業教材體系。
二是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重大科技攻關的典型特征,是學科繁榮發展和新學科產生的重要源泉,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筑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16]財經高校要順應大科學時代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主動變革科學研究方式,凝練重大科學選題,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特區,開展跨學科研究,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科研支撐。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科學研究同世界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主動設置符合社會需求和支撐未來發展的交叉學科專業,開辟學科專業發展新領域和新賽道,培育學科專業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協同育人功能,打造開放性、共享性的課程平臺、實訓平臺和協同創新平臺,引導學生構建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知識體系,創造有利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制度環境和評價體系。
三是創新人才培養內容。新財經教育人才培養要滿足當下及未來新經濟發展對財經人才的迫切需求,能夠支撐新技術、新產業的蓬勃發展。敢于打破傳統財經教育的學科界限,充分把握金融、經濟、管理等專業高度數字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改造提升傳統專業。傳統專業的改造主要是對傳統專業的信息化改造,比如將網絡技術與市場運營相結合,誕生了網絡運營。另外,還可以對公共課程進行改造,把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知識整合為信息技術概率課,增強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基本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新財經教育在培養內容上要克服傳統財經研究成果更新不及時的弊病,及時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吸收進課程內容,保證課程內容的新穎性與時效性。新財經教育在培養內容上要更加重視課程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學校應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及時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直接融入社會、貼近自然、感觸生活,深化對理論應用價值的理解。
四是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互聯網技術與財經工作密切相連,影響著財經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樣態及工作內容,財經數字化和智能化已成為常態化。財經高校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啟用數字化教學。教學方式的改革要充分適應新技術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便利,積極開展數字化教學方式轉型,構建數字化財經教育平臺。教育機構要始終以構建數字化、終身化、個性化的教育體系為目標,在完善數字化教學基礎設施的同時,也要對教師進行相關的教學培訓。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數字化終端,積極開展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積極應用慕課、釘釘、騰訊課堂等教學輔助平臺,提高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學習進度,為學生及時制定更加適宜的個性化教學方案。
五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產教協同和科教協同是新財經人才培養的兩種典型模式。在產教協同方面,財經高校應積極與企業建立密切聯系,在培養方案方面聽取來自企業專業人員的經驗。以學校為主導,與企業共商共建培養方案、建立實習基地、聯辦學科競賽、協同授課。此外,還應積極擴展合作渠道,與企業共建專業實驗室,由學校提供場地和學理支持,企業提供建設資金,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和金融人才的培養。在科教協同方面,財經高校應鼓勵本科生在學習之余,積極參與到科研任務中,比如參加教師課題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校級科研立項等。通過參與科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提升創新能力、科研水平,特別是形成自身嚴謹的邏輯能力。這將極大提升本科生對今后工作以及科研的認知水平,將會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
六是提升社會服務水平。財經學科是致用之學,是經邦濟世、經世濟民的顯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水平。”[14]財經高校要主動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深度融入地方發展大局,推動財經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財經高校要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和地方產業特點,加強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的深度合作,共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圍繞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財經人才的現實需求,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培養社會緊缺財經人才,提高財經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
七是構建開放辦學體系。開放辦學是新財經教育改革最為鮮明的時代特征。首先,財經教育要對社會開放。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從事財經行業的從業者要進行持續學習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終身學習已成為個體自我實現與發展的必然選擇。尤其是頂尖的財經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的便捷性,以專業基礎課程為基礎,加速推進財經類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推進財經社區的建設,以及遠程開放實踐平臺的建設,逐步構建向社會開放的立體化網絡學習平臺,使受教育者不僅能夠通過網絡學習獲得相應的基礎知識,而且還能獲得與課堂學習相應互動及實踐機會[17]。其次,財經教育要對國際開放。財經教育要積極建立海內外合作交流平臺,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的制度設計,拓寬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類型,充分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推行線上共享課程,全面提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項目規劃、社會服務等國際化視野,實現深層次、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辦學,增強學校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提升財經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積極完善國際化人才流動機制,加強與國際一流財經大學的聯合培養力度。積極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到觀看國外專家講座、參加國際會議、國際短期交流、聯合培養等的合作交流中去。加大國際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完善國際人才引進條例,構建更包容、更開放的人才成長空間等措施,以此吸引更多海外優秀人才,為新財經教育改革注入新鮮活力。
八是推進教育資源共享。共享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本質要求。隨著信息化程度的逐漸加深,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大數據平臺為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共享力度,為解決地區教育資源不均衡,提升偏遠地區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共享資源的管理效率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院校、校企、校社之間的優質資源共享也將有助于實現單位之間的優勢互補,構建信息化時代的雙贏局面。財經院校要努力構建科技基礎共享平臺、科研成果轉化交易平臺和產學研用結合服務平臺等。借助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環境,搭建互聯互通的網上窗口,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資源服務體系,建立可供多種終端訪問的數字圖書館,優化資源開發服務模式,為地方、企業、社區提供高水平便捷的信息資源系統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N].人民日報,2021-04-20.
[2]劉兵,劉培琪.基于新文科視角的新財經人才培養理念探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1(3):16-20.
[3]董兆偉,柳天恩.“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以河北經貿大學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3):72-81+142.
[4]王華平.新文科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2(3):29-40.
[5]樊麗明.中國新文科建設的使命、成就及前瞻[J].中國高等教育,2022(12):21-23.
[6]寧琦.社會需求與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3-17.
[7]吳巖.深化“四新”建設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J].重慶高教研究,2022(3):3-13.
[8]阮倩.基于學科發展邏輯的新文科建設理念與路徑[J].學術論壇,2022(6):51-62.
[9]蘇娜.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問題識別與路徑選擇[J].江蘇高教,2022(11):114-119.
[10]安豐存,王銘玉.新文科建設的本質、地位及體系[J].學術交流,2019(11):5-14+191.
[11]劉振天.文科知識生產的本土邏輯及高校新文科建設的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1(11):7-14.
[12]卓志.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財經”教育創新發展[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82-89.
[13]王重潤.新文科背景下新財經教育改革路徑及案例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2):57-62.
[14]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
[15]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8-25.
[16]習近平.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N].人民日報,2023-02-23.
[17]穆肅.機遇與挑戰:從開放教育資源到開放教學過程——從遠程教育視野出發對開放在線課程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5(8):52-58.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Path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Xing Mingjun1, Liu Tianen2, Li Lijie3
(1.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2.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3.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is a new practice and expansion in the field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Four New" construction. It is a realistic need for China in the new era to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foster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ursu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follows the law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training. It adopts new concepts, new methods, and new model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for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with "national feeling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in five dimens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we will focus on eight aspects: constructing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novating talent cultivation cont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ocial services, building an open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e aim to construct a distinctiv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iplin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conceptual innovatio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