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國 李文哲 竇麗琛
摘 要:金融科技專業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試點專業之一,該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否理解金融科技范式轉移的方向和熱點,以及分析提升教育改革滿意度的因素以便為下一步改革提供參考,是評價新財經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流程的核心評價有兩部分,一是評價內容,即以金融科技范式轉移的關鍵詞共詞表為基礎,將其中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與新財經的發展維度進行交叉融合,從而提煉出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表;二是滿意度影響因素,以教育部“嚴格教育教學管理”為框架,從學生的視角分析影響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滿意程度的教育教學因素。評價結果表明,河北經貿大學金融科技實驗班的培養評價表的信度和效度有較好的統計學意義,可用于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新財經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學校課程質量等的改革達到預期效果,但也有社會實踐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以完善。
關鍵詞:金融科技;范式轉移;高頻關鍵詞共詞;人才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23)03-0090-07
一、引言
金融科技專業是技術創新擴大應用場景、金融機構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教育部“質量革命”共同發展促成的新興專業。從技術創新擴大應用場景看,隨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金融機構提升競爭力的環境有了顯著變化。從金融機構推進數字化轉型看,2015年京東金融在國內最早提出Fintech定位,2019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立工銀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設立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突出強調科技對金融的優化和革新。尤其是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相繼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后,可預見金融機構將會加大吸納金融科技專業的畢業生的力度。從教育部“質量革命”角度看,2018年教育部將金融科技專業增設為第10個金融類本科專業,高校積極響應、主動作為、勇擔責任,注重培養金融科技專業人才。2018年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第一個獲批金融科技專業,2019中央財經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設置了金融科技碩士和博士學科專業,[1]2022年金融科技專業的開設院校已達77所,我國已建立起涵蓋本科和研究生的金融科技人才培養體系。
總體來看,在金融科技專業的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是創建金融科技專業的誘發因素、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是創建的核心動力、高校教育改革是創建的實現形式。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人才培養模式、[2]教學方式創新、[3]構建新課程體系[4]等方面。對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研究正處于探索之中,大多是以調查報告形式供學校內部討論使用,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較少。
金融科技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是否實現了新財經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能否滿足金融機構對學生金融理論和技術技能的要求?高校進一步優化的方向在哪里?需要立足于金融科技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進而探討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教育教學因素,這對提升符合新財經發展方向的人才培養質量有裨益。本文的主要貢獻是采用金融科技范式轉移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表構造了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法并進行了應用。
二、研究設計
在以人工智能為突出特點的新時代,金融科技專業是金融和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交叉融合后的新專業,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具體實踐之一。在教育部“質量革命”目標引領下,一個學校金融科技專業的學生對金融科技范式轉移的理解程度和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力度,是判斷該校金融科技專業能否立得住、行得遠的重要依據。
(一)理論基礎
金融科技缺乏成熟、統一理論,既便其基本概念也處于開放狀態、缺乏共識,[5]這導致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堵點在于缺乏專業理論基礎。托馬斯·S·庫恩20世紀六十年代初提出“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理論為解決該問題提供了可能。“范式”一般是指某一領域中大家所公認的模式等,“范式轉移”就是指當該領域出現新情況、新成果后,實踐部門和理論界對已有方法、觀點和理論進行修正并不斷革故鼎新。由于范式有約定俗成的特征,因此使得某一學科的范式可以先于理論而存在。[6]20世紀八十年代后,鑒于對“范式”多個不同解讀造成的混亂,庫恩從更一般的語言哲學角度,用“詞匯表”(“詞典”)代替了“范式”概念,并認為科學革命實際上是科學詞匯表結構的變革,也就是用新詞匯代替舊詞匯的過程,并指出科學共同體就是“言語共同體”。[7]科學革命的過程中,理論與詞匯表緊密聯系、高度相關,不同理論用不同詞匯才能得到解釋,不同詞匯(或同一詞匯的不同含義)也體現了不同理論演進進路。
技術創新、實踐部門和高校融合推動的金融科技專業處于范式轉移中,如實踐中數據挖掘技術已引起了金融市場認知上的范式革命[8]。因此,金融科技正處于早期發展的巨大變革之中,由于客觀存在金融科技共同體使用的詞匯表,因而使得研究評價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具有了理論邏輯上的合理性。
(二)評價流程
金融科技范式轉移視域下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流程是:篩選金融科技范式轉移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表,將表中的詞匯與新財經的發展維度進行交叉融合,歸納總結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表,然后進行具體調查和分析影響因素。
第一步,確定金融科技范式轉移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表。金融科技詞匯表中具體詞匯的邊界比較模糊,但從圖書情報文獻學的角度看,核心詞匯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與“金融科技”共同出現的關鍵詞,即關鍵詞共詞。這些關鍵詞共詞大多數公開發表在核心和非核心期刊的文章中。核心和非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影響力不同,1934年英國文獻學家S.C.布拉德福揭示了論文在期刊中的集中和離散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該定律表明大多數高質量文章會集中發表在少數核心期刊上。[9]關鍵詞共詞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方法,[10]最近幾年得到廣泛應用。發表在核心期刊上論文的關鍵詞共詞對確定該領域的研究具有指向意義,尤其是其中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能夠反映出金融科技發展的熱點、前沿及發展方向,因此便以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與“金融科技”作為關鍵詞一起出現的共詞作為高頻關鍵詞共詞表。
第二步,構建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表。將金融科技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與新財經的發展維度進行交叉融合后,從而構建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表。
第三步,對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調查。對金融科技專業的學生分年級進行調查,調查過程中向學生強調參與該項調查是自愿的、與學業成績等無關,學生只要反映出本人真實判斷和想法即可。
第四步,分析影響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滿意程度的教育教學因素。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2019〕6號)提出了“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的人才培養新要求,按照其中“嚴格教育教學管理”的9條要求,調查學生對金融科技“新財經”教育改革滿意程度的影響因素。
三、范式轉移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表
金融科技是金融與技術融合的產物,1972年由Bettinger提出,原意是指“將銀行的專業知識與現代管理科技以及計算機相結合”,[11]經歷了將金融作為技術創新具體應用場景的探索研究、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競合博弈研究,目前已進入金融科技的創新機制、風險監管、多學科交叉融合等的深入研究階段。[12]在此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理論界和實踐部門共同認可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表。
金融科技高頻關鍵詞共詞表用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共詞(Keyword Co-Words)來描述。關鍵詞共詞是指以“金融科技”作為搜索條件時與其共同出現的其他關鍵詞,在CNKI數據庫中,以“金融科技”為關鍵詞,檢索北大核心、CSSCI、CSCD和AMI等核心學術期刊,截至2023年3月18日共檢索到957篇文章。和“金融科技”共同出現的關鍵詞共詞有1 072個,關鍵詞共詞累計出現了2 509次。關鍵詞共詞的頻率呈明顯的長尾分布,符合詞頻分析的齊普夫定律,表明影響金融科技的核心關鍵詞共詞是少部分。為了減少低頻關鍵詞共詞對范式轉移的影響,主要分析高頻關鍵詞共詞,即對957篇文章中每個共詞出現超過9次的38個高頻關鍵詞共詞進行分析,這些詞共出現了984次。總體上,高頻關鍵詞共詞占關鍵詞共詞的3.54%,占累計出現頻率的39.21%,說明這些詞有很強的代表性,能夠代表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和熱點。金融科技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見表1。
四、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內容
金融科技專業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新設專業之一,其發展維度決定了評價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內容。目前對新財經內涵缺乏共識,大多數高校根據自身發展的基礎、特點和目標來確定“新財經”的發展維度。本文以國內較早推動新財經教育改革、并且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河北經貿大學提出的5個維度來設計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表,這5個維度分別為:家國情懷、專業知識、信息技術、職業素養和國際視野。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就是判斷該發展維度在金融科技人才培養中的落實程度,即金融科技人才的家國情懷、金融科技人才的專業知識、金融科技人才的信息技術、金融科技人才的職業素養及金融科技人才的國際視野。對金融科技詞匯表中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與金融科技人才的5個評價維度進行交叉融合,便可得到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內容。
篩選出的關鍵詞共詞都是金融科技的共詞,因此其相關性較高,針對該特點,根據關鍵詞共詞出現的頻率來確定每個維度的題項數量。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家國情懷、職業素養和國際視野由于更多是間接體現,評價題項設計的數量較少;而對專業知識與信息技術設計的題量相對較多。具體如下:
(一)金融科技人才的家國情懷維度
家國情懷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與擔當意識,使其有更強的意愿將所學知識用于推動國家更強大、社會更進步。家國情懷不是一成不變的,進入新時代之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的家國情懷應被賦予鮮明的時代內涵。[13]實踐中,金融機構已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比如中國工商銀行的定位是“賡續紅色金融血脈、篤定人民金融方向、踐行金融報國理想和匯入時代發展大潮”。在國家和金融機構招聘人才的引導下,課程思政應將“不忘初心”“實干興邦”等情懷與專業知識緊密連接。家國情懷維度主要考察學生對金融科技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認知態度。調查涵蓋的高頻關鍵詞共詞有4個,分別為小微企業、普惠金融、鄉村振興和實體經濟,這些詞出現的頻率之和為75次。調查內容包括3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等弱勢企業和群體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可能性[14]、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過程中金融科技能夠發揮的作用[15]、科技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表現[16]。
(二)金融科技人才的專業知識維度
不同于由興趣和靈感而產生的個人知識,專業知識是一種由外部驅動的知識,應接受由同行共同制定的專業標準,這些標準的集合就構成了本學科邊界。[17]金融科技的專業知識就是在詞匯表中選取能夠體現金融科技前沿和熱點的高頻關鍵詞共詞,通過對這些詞匯的理解來反映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調查涵蓋的關鍵詞共詞有14個,分別為商業銀行、風險承擔、風險、監管沙盒、金融創新、融資約束、金融風險、智能投顧、財富管理、消費金融、金融發展、金融監管、開放銀行和數據共享,這些詞出現的頻率之和為431次。在合并范疇相近的關鍵詞共詞后,調查內容設計為8個方面: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的關系、[18]監管沙盒在推動金融創新中的作用、[19]金融科技能夠降低企業融資約束的程度、[20]金融科技擴大與縮小金融風險的途徑、[21]智能投顧在客戶財富管理中的作用、[22]金融科技推動消費金融的方式、[23]金融科技帶來金融風險泛化后需要相應的金融監管范式轉變、[24]開放銀行在數據共享時面臨的挑戰[25]。
(三)金融科技人才的信息技術維度
新一代信息技術引發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等發生深刻變化,導致產業變革并改變世界發展格局。[26]金融科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主要是信息技術領域里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purposed technology,GPT)在金融業中的應用,通過調查學生將這些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融合應用程度來體現掌握信息技術水平的不同。調查涵蓋的高頻關鍵詞共詞有12個,分別為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監管科技、數字貨幣、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創新、風險管理和風險防控,這些詞出現的頻率之和為365次。在合并范疇相近的關鍵詞共詞后,調查內容設計為7個方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對弱化傳統金融中心金融集聚功能的可能性[27]、金融科技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實現方式[28]、大數據在降低銀行逆向選擇風險和防范道德風險中的作用[29]、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技術漏洞、技術黑箱與算法歧視對客戶資金造成損失的可能性[30]、物聯網技術應用于供應鏈金融可實現實時監控與降低風控管理成本的業務創新方式[31]、人工智能技術對金融業的資源配置和組織模式帶來變化的程度[32]、監管科技對金融機構實現合規管理和金融監測自動化的幫助程度[33]。
(四)金融科技人才的職業素養維度
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素養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性,[34]不同時代、不同專業的素養有所不同。測量金融科技人才的職業素養,需要調查學生對金融領域中新現象和整體發展水平和趨勢等的認知。調查涵蓋的關鍵詞共詞有4個,分別為數字金融、數字經濟、中小銀行和中介效應,這些詞出現的頻率之和為76次。調查內容設計為4方面:2004年支付寶賬戶體系上線和2013年余額寶開張對我國發展數字金融的意義[35]、金融科技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途徑[36]、大銀行削弱中小銀行競爭力的方式[37]、金融科技影響區域研發創新的中介效應[38]。
(五)金融科技人才的國際視野維度
在國內學習環境下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稱為“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教育,荷蘭教育國際化組織將其概括為“學生無須離開本國就能獲取國際經驗”,每一所大學可以根據學校的性質、背景和學科來定義“在地國際化”。[39]金融科技專業的國際化視野就是強調學生能夠對全球化議題從專業角度給出解決方案,并對金融科技實踐的國家政策和措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理解。調查涵蓋的高頻關鍵詞共詞有4個,分別為:綠色金融、監管、風險防范和監管沙箱,這些詞出現的頻率之和為49次。在合并范疇相近的關鍵詞共詞后,調查內容設計為3方面:綠色金融科技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40]、美國《無異議函細則》中的監管政策對創新類金融產品和服務所造成的影響[41]、英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監管沙箱”對實現金融風險防范與鼓勵科技創新相協調發展的途徑[42]。
五、評價方法應用
應用高頻關鍵詞共詞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法時,選擇的財經類高校是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經貿大學于2019年在我國較早開設了金融科技實驗班、2022年獲批金融科技專業,已在全校形成了“價值引領·科技賦能·文化滋養·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43]因此以河北經貿大學為例探討金融科技范式轉移視域下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教育教學因素是合適的。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為河北經貿大學2019—2021級共三屆金融科技實驗班學生,通過問卷星共收到調查問卷137份,有效問卷127份。2019級29人、2020級47人、2021級51人,河北經貿大學2019—2021級金融科技實驗班分別有學生39人、80人、80人,調查對象所占比例基本反映了整體情況。
(二)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調查內容的有效程度,進行效度分析的作用是判斷設計的調查表內容能否準確測出金融科技范式轉移中人才培養質量的水平。為了保證較高的效度,課題組成員設計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調查內容后,在課題組內部進行了三輪討論,課題組內部形成共識后,向6名金融專業的學生咨詢了意見并進行了調整。此后與相關領域的其他老師交流后,最后確定調查內容。另外,在獲得調查數據后,用KMO和巴特利特檢驗方法對被調查者回答內容的有效性進行檢驗,KMO值為0.874,處于效度評價標準適合的[0.8,0.9]區間內;Bartlett檢驗結果的P值<0.05,從假設檢驗的角度也驗證了該問卷的有效性。
(三)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被調查者填寫調查問卷的可信程度,進行信度分析的目的是判斷被調查者對同一問題重復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從統計分析結果看,金融科技實驗班127位被調查者對金融科技5個維度25個指標的回答結果具有一致性。金融科技人才的家國情懷、專業知識、信息技術、職業素養和國際視野的Cronbach Alpha值分別為0.722、0.901、0.859、0.800和0.769,按照Cronbach Alph系數是否大于0.7的通常判斷標準,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調查結果的信度系數在可接受范圍,可用于評價。
(四)影響因素分析
金融科技實驗班的學生認為新財經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占比為74.22%,成效不明顯的為25.78%。按照《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關于嚴格教育教學管理的要求,三個實驗班的學生對課程質量、課程思政和使用教材的滿意度較高和很高所占比例之和分別為78.74%、76.38%和76.38%,高于對新財經教育改革成效的整體評價水平;而對學校管理和服務、老師科研融入課堂、學校考評制度、學校鼓勵刻苦學習的措施、創新創業教育以及社會實踐的滿意度較高和很高所占比例之和分別為73.23%、71.65%、71.65%、68.50%、67.72%和56.69%,低于對新財經教育改革成效的整體評價水平。這將是今后學校新財經教育改革需要重點調整的方向之一。
六、結論
近年來,金融科技為銀行業的發展既帶來機遇、也帶來了風險,其影響是系統性的。[44]在此環境中,新設金融科技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教育部和高校與時代同行,對如何培養高質量金融人才作出的主動響應,是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具體體現。采用傳統評價金融或信息技術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對以交叉性為主要特征的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可能存在涵蓋面不全、拼盤式設計調查內容的缺陷。針對這一現實問題,筆者采用了高頻關鍵詞共詞評價方法,該方法以科學范式轉移理論為基礎,以CNKI的核心期刊為數據庫,統計、篩選和整理金融科技的高頻關鍵詞共詞表后,與新財經的發展維度進行交叉融合,構造了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表。從對河北經貿大學金融科技實驗班的應用看,該評價方法具有統計學意義,可用于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從評價方法的穩健性上看,基于高頻關鍵詞共詞表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法是圖書情報文獻學與教育學交叉融合的產物,高頻關鍵詞共詞表具有客觀性、開放性和動態性特征,能體現出理論和實踐前沿動態變化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要求、新變化,因而可以用于對新設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
開設金融科技專業的學校受辦學基礎、發展方向等因素影響,進一步提高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重點可能不同。從河北經貿大學金融科技專業學生的反饋看,本校在繼續做好金融科技思政課、保證課程建設質量和編寫與使用優秀教材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通過優化實習過程管理、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學生對金融機構新業務新問題的理解水平,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自主學習時間比例等方式鼓勵學生刻苦學習金融科技相關知識,通過引進和進修等方式彌補金融和信息技術雙重專業背景師資力量不足的缺陷,通過加強對學生的嚴格管理與精心愛護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校的管理和服務質量,通過科學確定課堂問答、作業測評、非標準答案等方式提高學生對考評制度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建軍.金融科技學科的形成與專業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20(1):17-23.
[2]段洪媛.創新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J].人力資源,2022(8):70-71.
[3]李偉.傳統金融學教學改革與金融科技專業教學創新[J].科技經濟市場,2022(1):146-148.
[4]何登錄.金融科技專業建設之思考[J].金融科技時代,2022(11):89-92.
[5]皮天雷,劉垚森,吳鴻燕.金融科技:內涵、邏輯與風險監管[J].財經科學,2018(9):16-25.
[6]瑪格麗特·瑪斯特曼.范式的本質[A]//伊姆雷·拉卡托斯,艾蘭·馬斯格雷夫.批判與知識的增長[C].周寄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73-115.
[7]李醒民.庫恩科學革命觀的新進展[J].思想戰線,1991(3):19-26.
[8]易憲容.金融科技的內涵、實質及未來發展——基于金融理論的一般性分析[J].江海學刊,2017(2):13-20.
[9]邱均平.信息計量學(四)第四講文獻信息離散分布規律——布拉德福定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4):315-314+316-320.
[10]郭文斌,方俊明.關鍵詞共詞分析法: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方法[J].高教探索,2015(9):15-21+26.
[11]BETTINGER A. Fintech: A Series of 40 Time Shared Models Used at Manufacturers Handover Trust Company[J].Interfaces,1972(2):62-63.
[12]董貞良,謝宗曉,安佰萬,等.金融科技脈絡梳理、研究述評及未來展望——一個基于社會—組織視角的文獻綜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0(9):42-51.
[13]周荷秀.講好“家國情懷”這堂思政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9):43-46.
[14]董玉峰,趙曉明.負責任的數字普惠金融:緣起、內涵與構建[J].南方金融,2018(1):50-56.
[15]吳寅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金融科技的作用及思考[J].學術界,2020(12):147-153.
[16]鄧宇.科技金融驅動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西南金融,2022(7):56-66.
[17]張乾友.個人知識、專業知識與社會知識——知識生產的歷史敘事[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7(1):100-109.
[18]汪可,吳青,李計.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基于中國銀行業的實證分析[J].管理現代化,2017(6):100-104.
[19]沈艷,龔強.中國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機制設計研究[J].金融論壇,2021(1):3-13.
[20]黃銳,賴曉冰,唐松.金融科技如何影響企業融資約束?——動態效應、異質性特征與宏微觀機制檢驗[J].國際金融研究,2020(6):25-33.
[21]羅航,顏大為,王蕊.金融科技對系統性金融風險擴散的影響機制研究[J].西南金融,2020(6):87-96.
[22]鄭毓棟.智能投顧落地路徑與過程管理[J].中國金融,2019(10):61-62.
[23]程雪軍.互聯網消費金融:科技應用、問題與監管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20(7):83-91.
[24]周仲飛,李敬偉.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監管范式的轉變[J].法學研究,2018(5):3-19.
[25]陳萌.從數據共享機制角度談開放銀行創新[J].新金融,2020(5):33-37.
[26]趙劍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基于智能制造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0(3):3-16.
[27]高洪民,李剛.金融科技、數字貨幣與全球金融體系重構[J].學術論壇,2020(2):102-108.
[28]何紅渠,汪洋.金融科技如何影響企業技術創新——來自上市公司的證據[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15-122.
[29]劉少波,梁晉恒,張友澤.大數據技術視閾下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20(12):121-128.
[30]何涌,謝磊.金融科技的內涵、風險與監管的中國方案:一個基于文獻可視化的研究綜述[J].金融發展研究,2022(4):82-89.
[31]周家珍.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探索[J].西南金融,2021(6):50-60.
[32]陳增敬,嚴曉東,馮新偉.金融科技中人工智能技術典型事實與核心規律[J].中國科學基金,2021(3):387-393.
[33]傅強.監管科技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8(11):32-49.
[34]亓燕.技能型人才新時代職業素養:解讀、邏輯與培育[J].職業技術教育,2018(13):28-32.
[35]黃益平,黃卓.中國的數字金融發展:現在與未來[J].經濟學(季刊),2018(4):1489-1502.
[36]吳心弘,裴平.金融科技、全要素生產率與數字經濟增長[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7):16-36.
[37]金洪飛,李弘基,劉音露.金融科技、銀行風險與市場擠出效應[J].財經研究,2020(5):52-65.
[38]侯世英,宋良榮.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與區域研發創新[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0(5):11-19.
[39]房欲飛.“在地國際化”研究的國際視野及最新進展[J].比較教育研究,2022(8):28-36+86.
[40]劉志洋,解瑤姝.金融功能論視角下金融科技服務綠色金融發展機制分析[J].學習與實踐,2022(7):107-114.
[41]李展,葉蜀君.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現狀及監管對策研究[J].江淮論壇,2019(3):54-59.
[42]李新寧.金融科技的高質量發展與監管創新——“監管沙箱”的思路借鑒[J].學習與實踐,2018(10):56-63.
[43]趙霞,王琦.新財經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創新與實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2(3):73-80.
[44]劉志洋,解瑤姝,馬延安.市值分化視角下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的影響——基于面板門限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與管理,2022(5):63-72.
Evaluation on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for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digm Shift
——Case Study of FinTech Major
Chen Yongguo1,Li Wenzhe2, Dou Lichen2
(1.Institute of Economics Study,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2.School of Financ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 FinTech major is one of the pilot majors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The key to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lies in whether the students of this major can understand the direction and hotspots of the shift of FinTech paradigm, as well as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enhance the satisfa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next step of reform. The core evalu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wo parts. First is the evaluation cont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word list of key words related to the paradigm shift in FinTech and cross-integrates the high-frequency co-words with the development dimensions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 order to extract the evaluation table for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FinTech. Second 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tisfaction, which analyzes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tisfaction level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FinTe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tric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ultivation evaluation table of the FinTech experimental class at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quality in the university has achie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social practice,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deepen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 FinTech; paradigm shift; high-frequency keyword co-words;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