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 薛童彤
摘 要:新財經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育高素質復合型財經人才。立足于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對目前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的現狀進行思考與分析,發現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新財經的改革意識不夠全面、融合條件不夠充足、實踐方式不夠完善。應從新財經意識“全員化”、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構建政—?!舐搫幽J饺矫嫱晟铺嵘?,為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提供思想、基礎平臺保障。
關鍵詞:新財經教育改革;復合型財經人才;服務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C9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23)03-0064-06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1]。2018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對接會上作主題演講時指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勢在必行,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建設,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2]9月,隨著“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實施,“新文科”教育改革拉開帷幕。新財經屬于“新文科”范疇,是在財經教育領域的新實踐和新拓展[3]。新財經教育改革是新時代下教育、經濟和科技的深度交匯,以新工科和新文科跨學科和通融性為主要特征,達成財經學科思維和知識體系重塑[4]。面對新財經教育改革,如何轉變思路立足中國國情,構建符合我國發展、建設實際需求的新財經類學科體系,不斷增強財經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匹配度,切實提高財經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培育具有新財經特色的復合型財經人才,成為目前財經高校落實新財經教育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一、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一)新財經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等教育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著重要戰略作用,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國家對高等財經教育的需求、對高層次創新型財經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2]。習總書記指出:“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重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5]可見,扎根中國大地構建現代化財經教育體系,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新財經特色的復合型財經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財經類人才保障,是新財經高校牢記立德樹人初心,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表現。
(二)新財經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我國兩個百年目標的持續推進,國家發展和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化,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不斷推進使經濟業態、生活方式和運營模式不斷迭代,國家對于財經人才的需求已逐漸發生轉變。時代發展催生新財經,是扎根中國大地,適應我國當前快速發展需要的,具有國際視野的,能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的財經教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始終是同頻共振、同向而行的[6]。面對當前經濟形勢呈現出來的復雜性和交叉融合性,為更加契合我國的發展需求,順應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的新任務,財經人才的培養理念逐漸朝著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逐漸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向著培育國家財經人才需求、支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向轉變。并以培養能適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有效應對經濟形勢變化的、具有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復合型財經人才為最終目標。
(三)新財經為國家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是發展、支撐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一環。高校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服務于重大國家戰略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等財經教育更是要主動參與到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以鮮明的行業背景、獨特的學科優勢,為國家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習總書記提到:“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加快培養緊缺人才”。[5]新財經的“新”是創新的“新”,是以解決現實性、綜合性實際問題為導向的財經教育發展之路。所以“新財經”要立足于經濟發展,不斷提高財經高校畢業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提升財經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增強財經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度,為區域轉型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提供人才保障。通過新財經不斷提高財經高校服務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
二、新財經教育改革推進中存在的問題
自“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實施以來,“四新”改革成為高校不斷自我革新的重要著力點。隨著新財經教育改革隊伍的不斷擴大以及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在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的實踐過程中逐漸顯現出以下幾點不足。
(一)新財經的改革意識不夠全面
新財經教育改革是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和挑戰性的,是從頂層設計入手逐漸落實到高校的各個部分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新財經意識并未體現出“全員”性。專業課教師走在新財經教育改革的一線,對新財經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是最多的,但高校并不是只有專業教師,財經院校的學生和學工隊伍對于新財經的認識程度都是不可忽視的。學生不具備新財經意識,對培養體系不理解,對社會需求不了解,必然導致培養目標難落實。學工隊伍對新財經認識不深刻,難以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實踐活動與教學內容無法在新財經教育改革下相互融合。新財經意識全員性是扎實推進新財經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礎。到底什么是新財經,不應該只有專業教師能夠回答。
(二)新財經的融合條件不夠充足
新財經更多是指財經教育和“新工科”之間的有機融合,但在實踐中確實存在學科交叉融合條件不充足的問題。一方面,財經類院校本身多偏文科院校,在理工科方面普遍存在短板,校內資源存在一定的傾斜。如何不斷擴充師資隊伍,深挖校內教師資源,打造具有“融合”性的專業教師隊伍是新財經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全國實行高考選科制度,但中學教育中“文科”“理科”的培養模式還未形成穩定的“融合”趨勢。文科類學生短期內學習理工科內容,尤其是信息技術類編程軟件,學生難以將學習思維模式進行轉換、融合,容易造成部分學生學業困難,從而導致專業認同感降低。學生的接受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財經教育改革中的學科交叉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新財經的實踐方式不夠完善
在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由于學科交叉融合帶來的學生管理問題和教師管理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在以往的高校教學體系中,學生管理和專業教師的管理均依托二級學院,不可否認的是目前跨學科培養體系中,如何打通學生管理、教師流動、教學資源、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壁壘,還需要更加完善的組織機制。第二,新財經不是簡單的學科融合,而是更加具有專業性的、實用性的財經思維和信息化思維的融合。但在落實過程中通常是在財經課程中加入理工科的課程,以課程單元的形式加入到人才培養的方案中,學科交叉過于表面化,缺少真正能落地的學科交叉理念和教師。第三,新財經教育改革應該貫徹學生發展全過程,體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中,目前已有財經院校通過設置實驗班、獨立學院等方式不斷探索新財經改革道路,但終究是少部分人群,如何匹配除專業學習以外的基本素質、創新實踐能力活動,將“新財經”理念貫徹學生發展的全過程,還需要不斷地探究。
三、 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的路徑探究
立德樹人是大學的立身之本。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層次復合型財經人才是新時代高等財經教育特別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務[6]。面對新財經教育改革,如何轉變思路立足中國國情,構建符合我國發展、建設實際需求的新財經類學科體系;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優勢,破除當前困境,不斷增強財經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匹配度;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切實提高財經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而不斷探索具有新財經特色的復合型財經人才的培育路徑,成為目前財經高校落實新財經教育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優化建議。
(一)新財經意識“全員化”,為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提供思想保障
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我們務必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財經教育發展之路。財經高校不僅要思考人才培養模式該如何創新,更應該思考如何通過“黨建引領”牢牢把握財經教育的價值引領;通過課程思政提煉財經教育的中國模式,講好中國故事,將新財經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標相融合,實現新財經意識全員化。
發揮“黨建引領”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一主線,以高質量黨建引領,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7]。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重要作用,在職工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之中充分學習新財經理念、新財經培養目標等內容,積極回答“什么是新財經”“為什么要開展新財經教育改革”“新財經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等問題,不斷加深新財經意識的“全員化”。一是引領專業教師不斷思考如何在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新財經的理解,不斷加深學科融合的實用性和創新性,切實做到發揮專業教師的專業優勢為學校新財經改革建言獻策。二是引領學工隊伍提高自身新財經意識,思考如何在學生管理中厚植家國情懷,在價值引領中如何凸顯新財經理念,并將新財經理念充分融合到日常管理、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等學生日常實踐活動中。三是引領學生不斷了解什么是新財經教育改革,深刻理解為什么要進行學科交叉,不斷加深學生對職業的理解以及當前時代發展對財經人才的需求,從而引導學生在新財經教育改革中不斷尋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路線,提高自身核心素養,向著復合型財經人才的發展目標前進。
發揮思政課程的“大”和課程思政的“專”。要夯實鑄魂育人的主渠道,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8]。一方面發揮“大思政”的課程優勢,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著重解釋新時代、新發展、新形勢帶來的新挑戰,將思想政治課與新財經理念相融合,使學生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以及社會需求的角度提高對新財經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強調課程思政的“專業性”,不斷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與課程有機結合,并在課程思政中不斷強調新財經的“新”,培育學生對新財經理解的專業視角,立足當前國際發展的大趨勢,不斷思考如何在日常學習中培養新財經意識。
(二)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為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提供基礎保障
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加深學科交叉的“服務性”。為破除學科交叉的“表面化”問題,在學科交叉的設置中,更應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真正將智能技術融入到學科建設之中。譬如依托社會需求思考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物流管理。目前人工智能與物流管理的融合非常密切,切實解決了分裝、分區等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的環節,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學科融合。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倒推學科交叉融合,逐漸打破專業壁壘,重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加深學科交叉對經濟發展的服務性,不斷增加“新財經”優質課程資源供給。一是在大力推進學科融合和不斷開展“人工智能+”“金融+”等學科交叉融合的同時也需要認真思索學科交叉融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其實不論是什么樣的學科交叉,都是為延展財經學科的知識為目標,所以面對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科特點,應不斷明確不同課程之間到底是簡單理論知識的交叉學習,還是以增長解決問題能力為導向的實踐性學習,不斷加深學科交叉的實踐性和服務性。二是認真考量學生學習的接受程度。對于文科生而言,若從一年級就開始加入較為困難的理工科內容,有可能導致學生學習困難,學習興趣缺失,從而出現對專業認同感較低等現象。所以除了要思考學科交叉的必要性以外,還需要結合學生的整體素質考量學科交叉的難度,甚至需要不斷思索和考量在幾年級設置哪些學科交叉的課程更為合適等問題,在強化學生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增強橫向認知,提高專業認同感,從而不斷提升應用型和復合型能力。三是認真探索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轉化程度。面對學科交叉的內容,一部分課程通過短期學習即可轉為實踐技能,另一部分課程是需要一定時間累積和知識累積才能更加融會貫通轉化成實踐技能。面對這兩類課程的轉化程度,應該制定更為系統的培養方案,增加學科交叉的縱向深度,切實提高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的能力。
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推動教師隊伍的“融合性”。目前扼制學科交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隊伍的不完善。隨著新財經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深化專業建設的同時,應著力培育具有“融合”性的教師隊伍。一是緊跟時代發展,多措并舉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尤其是交叉型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例如既懂財經知識又懂大數據的教師,從而不斷擴充融合性教師隊伍。二是挖掘校內教師資源,為學科交叉提供師資保障。要充分發掘校內有融合潛力的師資,譬如有雙學位或者有文科、理科交叉學歷背景的專業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大校內師資的融合性。同時,注重對現有重點專業教師團隊進行融合性培訓,加強跨學科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建設,以團隊的形式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創造性。通過不同學科背景師資的互補,從而不斷提高校內重點專業教師團隊的融合性,進而切實提高學科交叉的實踐性。三是不斷完善保障、激勵機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促進科研—教學深度融合。在新財經模式下,除了“融合性”教師的短缺,學科壁壘短期內難以打破以外,同樣也受制于跨學科協作難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隊伍的考核、晉升管理多數是依托于學院管理。但現階段完全打破學院管理制度并不現實,在目前的管理基礎上,結合教學建設實驗班的思路,教師團隊也可以建立跨學科協作團隊。為更好地推進新財經,應在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倡導跨學科合作,出臺相應的建設制度,選拔優秀學科帶頭人和有創新性的青年教師組成跨學科協作團隊。同時予以一定的科研經費支持,組織跨學科協作團隊,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發揮科研精神,將研究結果持續轉換成產出成果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不斷加深科研成果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深度融合。
以通識教育為手段,提升學生培育的“復合性”。通識教育作為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識教育的意義是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所以不難看出通識教育與“新財經”教育之間的交叉。一方面豐富通識教育課堂,提高通識教育對新財經的支撐作用。不斷深化對通識教育的改革創新,要注重在原有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價值引領與實踐創新結合在通識教育中,鼓勵學生自主選課,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注重通識教育在培養“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方面的積極作用,不斷引導學生認識、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厚植家國情懷,完善核心素質培養,不斷提升自身“復合性”。另一方面挖掘第二課堂與新財經的結合點,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復合性”。高校的通識教育不僅包括以課程形式呈現的顯性教育還包括以“第二課堂”形式出現的隱性教育。挖掘第二課堂與新財經理念的結合點,以新財經的理念規劃、設計第二課堂的活動開展,依托校園活動、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建立專業思維和專業視角,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本領,向著新財經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的目標靠近。
(三)構建政—校—企聯動模式,為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提供平臺保障
構建共建、共生新模式,譜寫政—校合作新篇章。新財經高校應主動對接我國的重大發展戰略,根據各省市出臺的相關經濟領域的政策,發揮專業優勢與人才智庫作用,積極主動投身于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浪潮之中[9],不斷提高財經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一是構建政府—學校共建、共生新模式。第一,根據省市區發展規劃,通過加深政府與財經學校之間的聯動,發揮學校優勢切實助力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優化和升級。第二,主動面向社會需求,為鄉村振興、城市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精準支持,促進教育資源合理劃分。圍繞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政府應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基本建設等方面給予精準支持,為財經類院??蒲邪l展注入新動力。同時財經高校也應注重成果轉化,通過不斷促進高校產出與政府需求之間聯動,建立正向循環,在服務地方發展的同時促進財經院校自身的不斷進步,為“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三是優化就業政策和吸引人才政策。第一,高校不斷提高財經人才服務、支撐地方經濟的能力,政府也應該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增加就業崗位,留住高校培養的財經人才。第二,也應該加大吸引人才政策,為財經高校發展注入新的人才動力。
構建共育、共享新模式,搭建?!笥诵缕脚_。為有效提高大學生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在實踐中切實體會學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財經高??梢耘c當地企業聯合,針對企業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甚至有高校采取“訂單班”“協同育人特色班”等形式[10],將學校優勢資源向外拓展,為企業輸送專業、能力適配的財經人才,以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成果支撐區域發展和行業建設。為此,財經高校應進一步加深與企業的共育、共享模式。一方面將行業發展與學校課程建設有機結合,增強高校財經人才與社會發展的匹配度。第一,發揮企業案例優勢,分享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現實案例,利用實際案例拓寬學生學習視野,逐漸建立專業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第二,加深企業與學生在實際問題上的交流,用企業當前遇到的實際問題和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鍛煉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加強企業在科研和畢業論文方面的引導,發揮企業專家的指導作用,立足社會發展,結合行業實際,將畢業論文寫深、寫實,促進財經專業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動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發揮企業場地優勢,增加學生職業體驗。本著與企業共育、共享的原則,充分挖掘企業實踐基地和實踐崗位,不斷增加學生實踐機會。將固有的“先學習后實踐”的傳統模式轉變為“邊學習邊實踐”的新型模式。將課堂靈活化,進一步加深專業知識與崗位實踐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增加職業體驗,以社會需求和職業需求反過來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各項能力,從而進一步認識到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等能力在職場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向著復合型財經人才的目標不斷前進。
四、展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構建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體系對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意義。新財經教育改革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助力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必然發展趨勢。
當前財經高校的創新模式有立足于學科融合的,也有打破學院管理模式立足構建新融合學院的。但目前許多財經高校并不具備打破學院管理模式的條件,不斷思索新財經的內涵和目的,在給學生主動選擇權的同時,應切實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挖掘本學校的優勢和資源,不斷加深學科交叉的實踐意義。要在學科融合凸顯特色上下功夫,在財經專業中發揮校本特色,立足自身發展需求,挖掘自身發展特點,避免同質化人才輸出;要在學科交叉融合的實踐中下功夫,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建立職業理念,在實踐中鍛煉學生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論何種形式,始終以適應我國當前快速發展需要的、具有國際視野的、能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的財經教育為方向,向著培育復合型財經人才的目標不斷前進。
新財經不僅僅是學科改革的新財經,應該是貫穿人才培養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改革。一方面,財經高校應該立足本校發展創新形式、方式,引導全校師生樹立全員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共同參與到新財經的建設中,營造學校師生整體向上的積極氛圍,為新財經建言獻策。另一方面,財經高校也應在學科改革的同時注重管理與教學的一體化聯動,學生教學和學生管理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在改革的過程中應不斷明確各責任主體之間的職責劃分,搭建協同育人新平臺。
新財經注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財經高校在新財經的改革道路上應不斷明確這一點,立足時代發展,不斷優化學生培養路徑,提高財經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提高財經人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同時新財經也不應該只是財經高校的教育改革,文科、醫科、工科、農科的融合不應該只停留在大學階段,更應該以此觀念為抓手,進一步促進“大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一致性,以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財經人才為導向,逐漸建立學生職業規劃、職業發展意識,不斷優化人才培養路徑,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新財經特色的復合型財經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財經類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4.
[2]吳巖.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5-11+141.
[3]董兆偉,柳天恩.“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以河北經貿大學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3):72-81+142.
[4]馮文麗,蘇曉鵬. “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概念、特征及目標系統[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1(1):49-53.
[5]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N].人民日報,2021-04-20.
[6]馬驍,李良華,孫曉東.關于重構“新財經”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評論,2019(1):60-67.
[7]李建宇.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校高質量發展[J].藝術教育,2023(1):15-17.
[8]金能明.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校思政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10):14-16.
[9]孟祥玲.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教學改革與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分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2(12):99-101.
[10]王香蘭,劉潔,陳翠霞,等.新文科背景下“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以河北金融學院保險學專業為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2(3):79-82.
Exploring Path of Cultivating Compound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Ma Liang,Xue Tongtong
(Student Affairs offic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versatil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guided by social needs. Based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this paper reflects on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composit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and identifies 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the reform awareness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the integration conditions are not sufficient, and the practical methods are not perfect enough. We should improve and enhanc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universalization" awareness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llaborative model involving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vide ideological, foundational, and platform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versatil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Key words: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versatil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serving soci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