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慶雷 岑露露 張軍
摘要:目的 探討熱敏灸聯合浮針治療氣滯血瘀型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 2022年6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9例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熱敏灸聯合浮針治療,治療結束后觀察療效。結果 治療1次結束后,大部分患者感腰骶部疼痛較前明顯緩解甚至疼痛基本消失,活動受限明顯好轉;治療2次后,大部分患者感腰骶部疼痛等不適基本消失,活動無明顯受限;隨訪3個月后,患者癥狀無復發。其中,治愈3例,治愈率為33.3%;好轉5例,占比55.6%,未愈1例,占比11.1%;總有效率為88.89%。結論 熱敏灸聯合浮針治療氣滯血瘀型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控制疾病發展,療效顯著,預后良好。
關鍵詞:熱敏灸;浮針;慢性腰肌勞損
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性腰肌勞損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常見于長期久坐、反復彎腰的工作人群,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腰部兩側反復冷痛、酸脹痛,活動僵硬、受限,且患者病情常反復。慢性腰肌勞損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出現慢性損傷,使得腰部肌肉形成積累性勞損,筋骨失衡,從而壓迫神經或腰肌肌纖維,若出現無菌性炎癥還會有打結粘連的現象,從而引起腰部反復疼痛,一般不具有器質性的病變[1~2]。西醫臨床治療只能暫時解決癥狀,無法根據患者病因進行根治。本研究旨在探討熱敏灸聯合浮針治療氣滯血瘀型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22年6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9例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例,女4例;年齡29~49歲,平均年齡(34.90±5.90)歲;病程3~8個月,平均病程(5.50±1.30)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腰肌勞損的中西醫診斷標準;可以按照本研究計劃療程和治療方式堅持治療;性別不限;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國際倫理準則》和世界醫學協會最新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可以按照本研究計劃療程和治療方式堅持治療;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經檢查后,明確腰痛原因為腰椎腫瘤、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腰部外傷、腰椎骨折、腰椎滑脫、骨質疏松等其他疾病引起;惡性腫瘤、結核、出血傾向疾病、嚴重臟器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嚴重糖尿病或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孕婦及尚在哺乳期的產婦;對金屬過敏者及皮膚過敏,或其他皮膚破損、感染情況;治療前2周內服用相關藥物或接受相關治療。
1.2 方法
(1)熱敏灸治療:囑患者俯臥位,取其痛點、壓痛點,用點燃的艾條在上述點離皮膚3~5 cm處行懸灸,半徑約3~5 cm,當患者感受到艾熱傳到該部位或遠部,有熱感或其他感覺時,此點即為熱敏點。重復上述步驟,選取3個感覺最強烈的位置為熱敏點行艾灸治療,每次灸量由不痛灸到痛。(2)浮針治療操作:完成熱敏灸后,在患者肌肉痛點及壓痛點附近3~5 cm處平刺進針,進針后緩慢推進,邊向前進針邊進行掃散,同時囑患者進行飛燕式,進行再灌注運動,重復兩次,然后將軟管留在患者體內24 h。療程為隔日治療1次,共治療2次。(3)治療器材:艾條、一次性浮針,規格中號,經過檢查包裝無破損、漏氣情況,針具無損壞。
1.3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長期姿勢不良或彎腰工作病史;腰骶部曾受過外力、外傷;腰部兩側反復冷痛、酸脹痛,活動僵硬、受限,休息后好轉,勞累后加重;在腰骶關節、骶髂關節、棘間、髂后上棘或腰椎二、三橫突處有程度不同的壓痛;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2)中醫診斷標準:有反復發作的長期腰痛史;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輕則俯仰不便,重則因痛劇不能轉側;一側或兩側腰骶部刺痛不適,疼痛呈刺痛,拒按,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舌質紫暗,脈弦。
1.4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效果。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估療效。治愈: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好轉:腰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未愈:癥狀未改善[3]。總治愈=治愈+好轉。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臨床療效分析
治療1次結束后,大部分患者感腰骶部疼痛較前明顯緩解甚至疼痛基本消失,活動受限明顯好轉;治療2次后,大部分患者感腰骶部疼痛等不適基本消失,活動無明顯受限,隨訪3個月后癥狀無復發。其中,治愈3例,治愈率為33.33%;好轉5例,占比為55.56%,未愈1例,占比為11.11%;總有效率為88.89%。
2.2 典型病例報道
患者李某,女,29歲,于2022年7月22日就診于我院針灸門診。主訴:腰痛3+月,復發加重3 d。病史:患者3月前因不慎從床上跌下,腰部疼痛難轉,疼痛呈刺痛,痛點位于腰部兩側,因痛故不能轉側,拒按,休息后稍緩解,自行購買予膏藥外敷后癥狀緩解;3 d前在超市被推車再次撞擊腰部后,復發上癥,患者再次購買膏藥外敷,腰部疼痛未見明顯緩解。現癥見:腰部疼痛難轉,疼痛呈刺痛,痛點位于腰部兩側,無下肢放射痛,無活動受限等癥,精神可,納眠佳,小便黃。舌質紫暗、苔薄白,脈弦。既往:無特殊疾病。查體: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雙側4字試驗(-)。中醫診斷:腰痹(氣滯血瘀型),西醫診斷:慢性腰肌勞損。給予患者熱敏灸聯合浮針治療治療,隔日1次,共治療2次;囑患者近期避免久坐久站等站姿不良動作,同時進行腰背部肌肉功能鍛煉,早睡早起,清淡飲食,保持心情舒暢。結果顯示:治療后2次,隔日回訪,患者訴腰背部僅有隱痛。1周后回訪,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舌淡紅,苔薄白。電話隨訪,患者3個月無復發。
3討論
研究顯示,慢性腰背痛病程多數1~5年,男性人群慢性腰背痛患病率為29.65%,高于女性人群的25.86%。慢性腰背痛會對患者的社會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且疾病的發生越來越年輕化。
慢性腰肌勞損在祖國醫學中屬于“腰痛”范疇,認為此病多由外感、內傷或閃挫跌撲等導致腰部筋脈痹阻、腰府失養而引發。慢性腰肌勞損在現代中醫認識中主要屬于“痹癥”“腰痛”的范疇,其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及經絡相關,其分型有寒濕型、濕熱型、腎虛型和氣滯血瘀型;病因與經絡相關,屬氣滯血瘀型。《景岳全書》中提道:“凡跌撲傷而腰痛者,此傷在筋骨而血脈凝滯也”,指出因外傷導致的腰痛,疼痛呈刺痛,原因是筋骨受傷,氣血瘀滯于患部,經絡及其周圍被堵塞,血瘀于此,不通則痛。患者因外力造成督脈經絡氣滯血瘀,腰部肌肉刺痛,有牽擎不適感,則無以推動血液運行,故出現氣滯血瘀,腰背會出現不通則痛[3]。
在現代醫學中,慢性腰肌勞損的醫學病機主要是由于腰椎力學失衡,腰部軟組織長期缺血產生代謝障礙,造成無菌性炎癥,從而產生腰椎生理曲度進行性退變。其中一部分曲度改變的患者無癥狀,腰椎會進行功能代償和退變儲蓄,短時間內不會出現癥狀,但長久來看,則是加劇了腰椎的整體退變,同時也影響了腰椎小關節的受力分布狀態,加重了小關節的負擔,造成腰椎小關節紊亂。而腰椎小關節紊亂又會造成腰部肌肉形成進一步的積累性勞損,導致筋骨失衡,從而壓迫脊神經后支,引起疼痛及其腿部活動障礙,引發腰痛,或迫使腰肌肌纖維出現無菌性炎癥,出現打結、粘連的現象,逐漸形成扳機點,最終引發患者腰部的疼痛。
熱敏灸基于經絡理論,主要是通過使用艾條找到熱敏點后,對其進行刺激,從而刺激整條經絡上相關的穴位,在達到一個穴位熱敏化的同時,使得其相關穴位也受到刺激。相較于普通艾灸僅刺激一個穴位,熱敏灸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達到治療效果的最大化,在慢性腰肌勞損的治療上,可以使局部氣血運行加快,同時還可以緩解肌肉的無菌性炎癥,加快其新陳代謝,從而達到療效的最大化[4]。
浮針也是基于經絡理論,源于《黃帝內經》中九刺中的毛刺,十二刺中的浮刺,在中醫理論中主要是作用于經絡中的皮部,在現代醫學理論中則是作用于患肌下的皮下疏松結締組織。浮針主要是在患者患肌周圍或者臨近進行的皮下周圍,沿皮下疏松結締組織進針,進針后在皮下行扇形掃散操作,同時囑患者進行“飛燕式”鍛煉,堅持10 s,配合再灌注活動相來治療疾病。針體在皮下進行掃散活動時,產生的壓電反應通過改變組織通道,從而改善組織細胞的微環境、緩解患肌缺血缺氧的狀態,并消除長期堆積的代謝廢物和長期存在的炎性介質,使緊張的肌肉得到放松,消除肌肉疲勞,從而達到解除病痛、治療疾病的目的[5]。
推拿正骨或浮針等接觸類治療及有創類治療方式都會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巨大刺激,可能會造成其放棄治療或拒絕下次治療。相較于普通灸法,熱敏灸具有刺激范圍更小、治療時間更少且療效更佳的優點,故先以熱敏灸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先治療患者最痛苦的癥狀,再使用浮針治療以疏經活絡、松解粘連、緩解肌肉炎癥和促進微循環,在最大程度上、最短時間內縮短病程,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氣滯血瘀型慢性腰肌勞損對患者的影響較為嚴重。由于現代人普遍存在久坐、久站、姿勢不正確等不良習慣,該病越來越呈現年輕化趨勢。氣滯血瘀型慢性腰肌勞損具有遷延不愈的特性,而慢性疼痛又會造成長久的焦慮,不僅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痛覺感受,還會使得其產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壓力。若該疾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使得病情遷延日久,發展為腰椎間盤突出,疾病將更加嚴重難治。因此,臨床應注意評估患者身心健康和治療情況,在治療身體疾病的同時,關注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熱敏灸聯合浮針治療氣滯血瘀型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控制疾病進展,療效顯著,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 王程,呂亞南,陳玉釗,等.經筋理論指導下毫火針治療寒濕型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9):154-157.
[2] 馬思云.浮針聯合針刺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分析[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21.
[3] 余志騏.林氏正骨手法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20.
[4] 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內科學[M].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5] 鄭立夫.不同頻次浮針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