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樂加
(余干縣金山咀中心小學,江西 上饒 335100)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普遍看來,大部分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與思維能力都不夠完善,因此需要先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再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但這與教師的設想恰好相反,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自我思想意識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素質教育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雙減”政策的落實是新課程改革在實際教學中持續推進的一個有力證明,“雙減”政策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并對自身的教學手段進行革新,不再沉迷于使用“題海戰術”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低效教學手段,而是要在教學中找到更為高效的教學方法,并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實際上是對這一背景的一種積極回應。傳統文化與課程相結合,首先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教師的教學立足于課本,僅限于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教學,但傳統文化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如今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既立足于課本,又在課本中尋找能夠與傳統文化相契合的點,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探索,感受傳統文化無處不在的影響力與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其次,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素質教學的重點并非在于學生學習到多少知識,而是強調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實心靈,而傳統文化是我國一座文化精神寶庫,其中蘊含著無數先輩的卓越思想。學生在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時,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并與古代“大家”對話,在對話中感悟對方的情感,感受對方的思想,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品格得到有效形成。
漢字經過了漫長的演變與發展,是沒有經歷過斷層的文字,哪怕是生活在當代,對古代文字了解甚微的我們,也能從一些與現代文字相似的形狀中猜測古文字的真實含義。可以說,文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它見證了我國古代幾千年來的潮起潮落,本身就具有非常濃重的文化氣息。因此,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時,不妨從漢字入手,利用學生最常見的文字,在古代與現代之間搭建起一座文化橋梁,引導學生通過漢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可以從漢字的讀音、結構、語義及背后的故事幾個方面入手,讓學生對漢字產生更為直觀的感受。
比如,在學習《天地人》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圍繞“天”“地”“人”三個漢字,為學生講解它們身上的歷史淵源。教師可以先將這三個字的甲骨文寫給學生看,然后讓學生猜測它們與現代簡體字的對應關系,并說一說自己這樣猜測的依據是什么。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猜想進行引導,并在這一過程中插入對文字的具體講解。比如,“天”這個字,學生常常會將其與“人”混淆,因為“天”的甲骨文是一個人站直了身體的樣貌,它由一個類似“大”的人和一個“口”組成,“口”起到標注的作用,用以說明這個文字指的是人類的頭部,而從這一意義衍生出來的詞語仍然還在使用。此外,將“天”與“人”進行結合,也可以看作先人對人自我的充分肯定,與西方對神靈的崇拜不同,從古代文字中,我們能感受到先輩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依靠自身頑強的意志與信念努力生活的精神,這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也能起到激勵作用。通過教師生動有趣的講述,學生可以從對漢字的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歷史內涵與精神意義,增強文化意識。
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取了很多古詩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從這些古詩詞出發,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帶領學生更好地對古詩詞中所描述的景象、意境與其中的精神內涵進行深入探索,讓學生在朗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其中所蘊含的美,并教會學生對古代詩文進行鑒賞,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比如,在進行《山居秋暝》這首古詩的學習時,教師首先可以帶領學生朗誦這首詩,將學生比較陌生的字標注出來。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此時往往會直接將古詩的內容用白話文翻譯給學生聽,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固然便捷,但實際上并不利于學生審美素養的形成,也無法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因為中國的詩歌之美在于意境的營造,而意境需要有想象空間。因此,教師要做的是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字詞的意思講給他們聽,然后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搭建出有自己獨特感悟的意境。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中完全退出,相反,教師仍然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古詩詞展開聯想,并對其中的審美意境進行更加深入的感知。《山居秋暝》中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學生在閱讀到詩的第三句時可以感受到月光在寂靜的松木林中靜靜地照耀,此時的畫面是凝固的;但閱讀到第四句時,這寂靜的畫面中忽然出現了一條流淌著的清泉,驅散了森林中的冷寂,學生仿佛能聽見泉水叮咚,鼻間有潮濕的水汽,雖然月光不變,但是為森林注入了活力。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對詩中描繪的景象產生更加深入的感受,自己的心靈也能在感受詩文的過程中獲得平靜。這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這一情境中能夠獲得怎樣的感受,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是什么,如果學生無法獨自思考,還可以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在與他人交換彼此的看法時,學生能夠從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詩歌的內涵,能由此感受到詩人抒發的情感與景色給人的感受是相同的,即在寂寞中仍保持一顆豁達的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這一首詩的歷史背景與作者的人生經歷講給學生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通過對文本進行有效的閱讀與學習,學生能夠在古代詩歌與現代的審美差距中清晰地感受到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魅力,并在不知不覺中與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使個人的素養獲得提升。
在進行古代篇目的教學之外,教師也要發掘其他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并以此為切入點,實現傳統文化對語文課堂的全方位浸透。比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時,教師就可以將傳統節日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過程中對傳統節日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對其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網絡上尋找一段與春節相關的動畫或紀錄片,并在課堂上播放,調動學生了解相關傳統文化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發言,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春節相關知識的了解,知道哪些與春節有關的習俗,自己家是怎樣過春節的……讓班級中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教學互動。在學生一一發言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出課文的內容,帶領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來了解北京當地的春節習俗。由于傳統節日是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的具體活動,因此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更加主動,學習效率也會更高,這對其傳統文化素養的形成能夠起到促進作用。
人文情懷是人類獨有的特質之一。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色彩。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滲透人文情懷,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文章,這些文章飽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果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挖掘教學材料中的人文思想,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比如,在教學《石灰吟》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滲透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這首古詩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于謙,是他在觀察石灰燒制后有感而發的。古詩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講解古詩詞的含義,還要幫助學生明確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懷。教師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借助文言文、古詩詞、現代詩歌等,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小學階段,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深入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名著、名人故事等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不同渠道收集學習資料,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好詞、佳句進行摘抄,并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學生完成創作后需要進行反復朗讀,將句子修改得流暢,掌握正確的寫作方法。比如,在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基本的重點字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可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一個城市為對象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收集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資料,學生通過分析資料和豐富自身的經歷不斷加深對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十分豐富,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的民族習俗教學,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風俗習慣。比如,在教學《端午節》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有關端午節的內容,讓學生明白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被稱為龍舟節,在端午節的那一天,可以采艾蒿、包粽子、賽龍舟。同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端午節的典故,提高學生對端午節的認識,借此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當代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網絡,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知識和信息。因此,學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宣傳傳統文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收集自己感興趣的傳統文化知識,借助信息技術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有效打破傳統教學中的弊端,讓學生能夠隨時與他人進行交流。例如,學校可以借助網站開設傳統文化專欄,專欄中可以包含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視頻和故事等,讓學生自行觀看并留言,淺談自己的感悟。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家長進行聯系,對家長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家長做宣傳傳統文化的好幫手,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傳統文化并受其熏陶。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要想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將傳統文化與自身的課堂進行充分融合,帶領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