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攀博 李亨達 方居正
穩定型心絞痛又稱為勞力性心絞痛,是冠心病初期表現,常因勞累、情緒激動等因素,誘發當前的冠狀動脈不能為心臟提供足夠需求的血流量,而導致的短暫性心肌缺血、缺氧的臨床表現。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逐年攀升,嚴重影響全球人類的生命健康,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約1730萬,預計2030年死亡人數將增加30%,心絞痛患病比率大,且患病人群逐漸年輕化[1]。
中國心血管病患者達3.3億,冠心病患者約1139萬,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冠心病患者再入院率以及病死率亦成為中國目前醫療健康的難題,如何提高患者預防及治療的意識,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這些問題亟需解決[2]。中醫將冠心病心絞痛歸于“胸痹”范疇,病因歸咎于虛實兩端,屬本虛標實,虛證多因氣、血、陰、陽虧虛,心脈失養,不榮則痛;實證責于氣滯、血瘀、寒凝、痰濁痹阻心脈,不通則痛,故發為胸痹。西醫臨床多用藥物及介入手術治療穩定型心絞痛,長期藥物治療患者無法消除藥物不良反應帶來的心理壓力,而介入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但其有創操作及費用昂貴導致患者依從性差無法推廣[3]。中醫藥治療穩定型心絞痛無論從調節患者情緒,還是改善患者身體狀況及心電圖表現均有較滿意的效果[4]。平頂山市中醫醫院心內科方居正教授為平頂山市首屆名老中醫,有30余年治療心血管疾病相關經驗,對冠心病心絞痛治療有著獨到見解,臨床患者受益甚佳。筆者采用數據分析、醫案驗證的方法,對方居正教授臨床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用藥經驗進行分析,為同道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醫案來源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平頂山市中醫院心內科門診119例冠心病患者中藥處方,119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76例,平均年齡(56.5±21.3)歲。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西醫診斷標準參考2018年版《穩定性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5];中醫診斷標準參考2019年版《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療指南》[6]。
1.2 納入標準①門診診斷為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②姓名、性別、年齡、病歷信息等基本信息完整;③復診2次以上,復診藥物變化≤4味中藥,同一患者只錄取第一次用藥處方。
1.3 排除標準①患者用藥后效果不顯著;②同一患者復診處方藥物變化≥5味中藥。
1.4 數據庫建立與統計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以姓名、性別、年齡、處方藥物組成及劑量依次錄入Excel 2013,采用雙人錄入以確保其準確性,如遇到分歧,由方居正教授協助判定。所錄處方藥物統一參考2020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7]命名,如“北柴胡”命名為柴胡,“廣藿香”命名為藿香等。運用Excel 2013對處方所涉及的藥物進行統計分析,運用 SPSS Statistics 26.0對高頻藥進行藥物組合及藥對配伍分析。
2.1 藥物頻次統計所錄處方119首,涉及中藥93味,藥物總頻次1667。統計學分析得出:119首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處方中所涉及的藥物,出現頻次≥23的藥物有22味,占總藥物種類的23.66%,占藥物總頻數的84.58%,具體藥物有柴胡、檀香、丹參、瓜蔞皮、毛冬青、蘇木、紅花、藿香、炙甘草、水蛭、刺五加、降香、合歡皮、百合、延胡索、桔梗、細辛、枳實、砂仁、海螵蛸、瓦楞子、川芎。見表1。

表1 藥物頻次分布
2.2 藥物性味歸經統計處方涉及藥物以溫、平、寒為主占總頻次的98.56%;其中甘、苦占藥物總頻次的84.09%;多歸于肝、心、肺、脾、胃等經。見表2。

表2 藥物性味歸經頻率分布
2.3 藥物類別統計處方涉及藥物以活血、理氣、補虛、化痰為主,輔以化濕、清熱、安神,占藥物總頻次的89.56%。見圖1。

圖1 藥物類別統計圖
2.4 高頻藥物聚類統計處方中涉及藥味偏多,高頻藥多集中,運用SPSS Statistics 26.0對頻次較高的22味藥物進行藥物組間規律分析。間距為22時,22味藥物可分為5大類。Ⅰ類:海螵蛸、瓦楞子、桔梗、枳實、瓜蔞皮。Ⅱ類:降香、水蛭、藿香、砂仁、丹參、檀香、紅花、炙甘草。Ⅲ類:毛冬青、蘇木、柴胡。Ⅳ類:細辛、延胡索、川芎。Ⅴ類:百合、合歡皮、刺五加。按照藥物功效分類,Ⅰ類歸于理氣化痰;Ⅱ類與Ⅳ類為理氣活血,化痰祛濕;Ⅲ類理氣活血兼以清熱;Ⅴ類安神補虛為主。見圖2。

圖2 高頻藥物聚類樹狀圖
3.1 用藥規律分析
3.1.1 疏肝氣 化瘀血《金匱懸解》言:“心痛之病,責于陰陽輸布失司,陽氣升發不得內陷于下;陰氣隨清氣阻塞于上中樞不和,則心下痞滿結胸。濁氣肆逆,心神失守,清氣潰散,心胸痞塞,則發為胸痹、心痛”。方居正教授認為該病的論治應遵循雙心療法,從心理及心臟部位同時治療,收益甚佳,且符合中醫整體觀念的論治原則[8]。心脈痹阻貫穿胸痹的發生、發展,臨床多見情志不暢而誘發心痛的患者,故其治療宜條肝木,疏肝氣,以通心脈。心胸諸痛皆責于少陽經氣逆行,柴胡稟初春升發之氣而生,入少陽之經,清相火之煩蒸,疏木氣之結塞。臨床應用配伍檀香辛溫行散,行氣之余,兼有溫通心脈,使心陽得振;水蛭其原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醫學衷中參西錄》言:“水蛭善噬血而肆周身,新血、干血皆可為之所用,破淤之功獨善,且其破血而不傷氣分”。三藥共用使肝氣得疏,心陽得振,心血得通。
3.1.2 健脾氣 祛痰濕《素問·玉機真藏論》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心火生脾土,脾土得心陽溫煦而健運不息,心陽不振,則脾土失運,水濕失于輸布,痰濕內生,瘀阻心脈,故而成痹。方居正教授認為心絞痛患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均與脾土相關聯,脾胃虧虛為心絞痛發生的關鍵因素及病理演變的終末階段。臨床心絞痛患者病程日久多伴有食欲不振、痞滿、乏力等癥狀,此多為痰濕困脾之象,炙甘草味甘性平,資戍己之功;善資脾土,勞損內傷,脾氣虛弱,元陽不足,其甘溫平補,效同參、芪,且調和諸品,有元老之稱。刺五加健脾益氣,補氣之余,其安神之功對于伴有焦慮的患者有安其神魂之妙用。輔以藿香、桔梗、砂仁,理氣化痰、運脾化濕,脾土得運,水濕得化,痰濁得消,血脈得行。胃脘生心下,患者心絞痛發作多伴有胃脘疼,在益氣祛濕之余酌情加以瓦楞子、海螵蛸消痰濁,化瘀滯,抑酸護胃以止痛,數藥合用使補氣而不礙胃,化痰而不留瘀。
3.1.3 清火熱 安心神《血證論》有云:“瘀血稽留臟腑經絡,受氣火煎熬,陰血受損,則為干血。氣者,一身之陽,陰血虛則陽亢,其氣上合心火,是以氣盛即是火盛”。胸痹為本虛標實證,方居正教授認為其實證以瘀血為主,且心體為陽,心脈因痰濕、瘀血阻滯則邪熱內生,治療上予苦寒之品清其郁熱,兼其理氣,使散熱化瘀而不留邪。《陳素庵婦科補解》載有桃仁紅花煎治療女性瘀血性月經不調及瘀血性心絞痛,方中丹參起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其苦寒之性,清心活血而不留瘀;《玉楸藥解》載:“檀香治心腹疼痛,消瘕疝凝結”且其辛溫之性,善散冷積;砂仁調和中氣,升清降濁,脾輸得運;三藥合用,共奏丹參飲之理氣活血化瘀之效[8]。毛冬青性平,其功在活血通脈,清熱解毒,清熱不傷陽且兼能化瘀。臨床患者心火偏亢多伴有心神不安,故在清心火之余,佐以安心神之品,百合、合歡皮、刺五加三藥合用清心解郁安神,心神安則君主不受其擾。
3.2 藥對組合分析
3.2.1 海螵蛸 瓦楞子《飲片新參》言:“海螵蛸色白潔,質中松,咸溫澀,入肝腎,溫血脈”,善能斂新血而破瘀血,且具有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等作用,對于改善心絞痛引起的胃部疼痛效果顯著[9]。《醫林纂要》言:“瓦楞子,消婦人血塊立效,雖癥瘕并消;逐男子痰癖殊功,凡積聚悉逐”。雙藥合用通過抑酸護胃,消痰化瘀而改善胃部疼痛、痞滿等癥狀[10]。
3.2.2 桔梗 枳實 瓜蔞皮《本草蒙筌》有載:桔梗開胸膈之滯氣,消脅肋之瘀血,善載藥上行直達病所,其功在開宣肺氣,通利胸膈,祛痰利咽。《太平圣惠方》有載,桔梗散治療肺癆、痰唾稠黏,胸脅脹滿,取桔梗化痰宣肺氣之功。枳實寬中下氣,消積導滯,善治痰濕積滯所致的痞悶脹痛,痰阻胸痹等癥,更有《藥性賦》言,枳實消心下之痞滿,瀉胸中之水飲,化肺脾之痰阻,祛素年之積聚,可見枳實不僅可化痞滿之痰濕,且可破胸部之積滯[11]。瓜蔞皮味苦性寒,清肺化痰,理氣寬胸。《金匱要略》載有瓜蔞薤白白酒湯溫通散寒,宣痹化濕,以通痹止痛,瓜蔞皮較之瓜蔞其理氣化痰之功更甚[12]。桔梗配枳實開氣化痰以利膈;枳實配瓜蔞皮行氣寬胸散結;桔梗配瓜蔞皮引藥直達胸膈以散結,三藥合用共奏化痰理氣破積之效[13]。
3.2.3 降香 水蛭降香性味辛溫,辛能行散,溫能助陽,有行氣活血、止痛、止血之功,用于肝郁脅痛,胸脅刺痛等癥。《本章乘雅半偈》載:“水蛭生水中,喜吮人及馬牛足股,蛭吮若莫知至而至者”,性味咸苦,咸入血行血,且可散結、瀉下,苦瀉結堅陰,咸苦并用,故其性善破血消積,積滯一消則血行得通,故以水蛭行心脈之痹阻[14]。降香與水蛭合用,溫經而不生熱,活血而不留瘀,共奏溫散行血之妙用[15]。
3.2.4 藿香 砂仁 丹參 檀香藿香芳香化濕,稟清和芳烈之氣,為脾肺達氣要藥,對于濕滯中焦之癥效果顯著。砂仁辛溫,芳香歸脾,辛能潤腎,為開脾胃要藥。檀香行氣散寒,善治心腹寒凝氣滯之諸痛。丹參、檀香、砂仁三藥合用共奏丹參飲活血祛瘀止痛而不傷氣血[16]。
3.2.5 毛冬青 蘇木毛冬青功在清熱解毒,活血通脈,胸痹其病機主要為心脈痹阻,而血脈不行日久必化熱,故以毛冬青清心經邪熱,活心經之脈,臨床多用于改善微循環[17]。《本草擇要綱目》載:“蘇木肝經血分藥也;善補心散瘀,除血分妄作之風熱;散胃絡之瘀血”。毛冬青、蘇木合用清熱而不傷陽,通脈而不傷血。
3.2.6 延胡索 川芎延胡索為風中氣藥,走而不守,善行血中氣阻,氣中血瘀,理通身諸痛,乃活血化氣之要藥。《奇效良方》有載手拈散治療心腹刺痛,而以延胡索活血理氣而止痛[18]。《長沙藥解》載:“川芎辛散香竄,通達內外上下,行血脈之阻塞,抑風木之妄動,行氣滯而破血瘀”。延胡索、川芎合用活心經之氣血;散心脈之痹痛[19]。
3.2.7 百合 合歡皮 刺五加百合善養陰潤肺斂肺,且有清心安神之功;《本草害利》載:“合歡皮甘平,甘能緩能和,緩五臟之不和,和心神之不安,疏肝木之不達,和調心脾”。古有“胃不和則臥不安”,刺五加益氣健脾,脾胃和則心神得安,其清補而不生熱,養心而安神魂。百合、合歡皮、刺五加合用清心經瘀熱,安心神煩亂[20]。
趙某,男,63歲。2021年3月23日初診。主訴:間斷性胸悶、胸痛半年余,加重伴胃酸、胃痛2 d。現癥見:神志清,精神差,胸悶、心慌、胸痛,伴有胃酸、胃痛,乏力,納眠差,二便可,舌暗,苔白膩,脈弦。平素服用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40 mg,每天1次,疼痛可緩解。詢問得知患者近來因家中瑣事,情志不暢。心電圖示:T波改變(低平)。西醫診斷為: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斷為:胸痹,證屬氣滯血瘀證。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以丹參飲加減。處方:北柴胡15 g,廣藿香15 g,丹參15 g,檀香8 g,砂仁6 g,紅花15 g,炙甘草6 g,瓜蔞皮30 g,蘇木30 g,毛冬青30 g,燙水蛭 3 g,煅瓦楞子30 g,海螵蛸30 g,百合30 g,合歡皮 30 g,刺五加40 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
4月2日二診:服用7劑后患者胸痛發作頻次較前減輕,胃酸、胃痛等癥狀減輕,仍有乏力,繼續遵原方,加太子參30 g,黃芪30 g。10劑打粉制水丸,70粒/次,每日2次。囑患者適當鍛煉,調節情緒,后期隨訪,患者自訴胸痛未再發作,情緒和暢。
按語:患者老年男性,因年老脾虛而致運化失司,水飲停滯,故有不欲飲食等癥;肝郁日久,氣機逆亂,且近期情緒不暢而氣機阻滯,氣滯日久,痰飲、血瘀等蓄積,瘀阻心脈,不通則痛故發為胸痛;瘀阻胃絡則發為胃痛。故以丹參飲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中用柴胡、藿香、檀香理氣化濕,痰濕除則氣行無虞;以紅花、瓜蔞皮、蘇木、毛冬青、燙水蛭活血化瘀止痛,瘀血消則心血運行無阻;輔以煅瓦楞子、海螵蛸制胃酸,止胃痛;加百合、合歡皮、刺五加解心郁而安心神。全方以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為主調,輔以解郁安神,使肝氣得疏,痰濕得除,瘀血得清。方居正教授緊扣患者主要癥狀,從根源入手,理氣活血以達到治療效果。其用藥思想符合藥理科學,值得同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