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海燕 付雪鴿
周圍性面癱是以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嚴重影響面部美觀,給患者的軀體和社會功能帶來不便[1]。按照時間,此病可分為3個時期,即發病第1周的急性期;發病第 2周的靜止期;發病2周以上的恢復期[2]。周圍性面癱急性期以面神經缺血、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若缺血、水腫長時間得不到改善以致脫髓鞘或軸索變性則面神經損傷難以恢復。因此在急性期及早介入治療至關重要[3]。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經功能,延緩病情進展[4, 5],但目前國內鮮見該技術的系統評價。此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綜合分析,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新的循證醫學證據。
1.1 文獻檢索計算機檢索知網、萬方、維普、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數據庫,檢索時限均為建庫—2022年7月30日。
中文搜索詞包括“周圍性面癱”“特發性面癱” or “面神經炎” or “面神經麻痹”+“翳風” or “點刺放血” or “刺絡放血”。英文檢索詞包括“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or “idiopathic palsy” or “Facial neuritis”+“Yifeng” or “SJ 17” or “Prick and bleed” or “Prick collaterals and bleed”。
1.2 納入標準①研究類型為臨床隨機對照試驗或臨床對照試驗;②研究對象為周圍性面癱,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③干預措施以翳風穴點刺放血為主,對照組采用不包含翳風穴點刺放血的其他保守治療;④結局指標至少包括可直接獲得或通過計算得到臨床有效率或相關指標中的1項。
1.3 排除標準①不能提取相關論文數據或相同試驗數據重復發表;②2組患者均應用翳風穴點刺放血進行干預;③動物實驗、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及醫案或經驗報道;④試驗設計不嚴謹,原始文獻資料不全。
1.4 資料提取和質量控制由2名研究者獨立進行相關文獻的信息采集及偏倚風險評價,對不一致的結果通過討論或征求第三方意見解決。信息采集包括作者、年份、樣本含量、干預措施、療程、結局指標及相關基線資料等。采用 Cochrane 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文獻進行質量評價。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 RevMan 5.3進行統計分析。同質性檢驗滿足同質性(P>0.1且I2<50%) 的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不滿足同質性又不排除異質性(P≤0.1或I2≥5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計數資料選擇比值比(OR)作為效應尺度指標,計量資料選擇加權均數差(WMD)作為效應尺度指標,各效應尺度指標均計算95%可信區間。
2.1 文獻檢索結果初步檢索文獻123篇,閱讀文題、摘要及全文后剔除重復文獻,最終納入文獻11篇。文獻檢索流程見圖1。
2.2 納入研究的特征及質量評價本研究共納入11[4-14]篇文獻,其中中文文獻11[4-14]篇,英文文獻0篇,各研究樣本量為40~154例,共計1076例患者;本研究共涉及5種干預措施,包括翳風穴點刺放血、翳風穴點刺放血聯合普通針刺、翳風穴點刺放血聯合西藥、翳風穴點刺放血聯合西藥及普通針刺、翳風穴點刺放血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療程20~60 d。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納入文獻[4-14]均提到了隨機字樣,其中6[4-9]篇文獻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隨機,其余5[10-14]篇文獻僅提及“隨機”,具體隨機方法未進行描述。所有研究均未描述盲法干預、盲法評價及其他偏倚。納入文獻偏倚風險分析見圖2,納入文獻偏倚風險匯總見圖3。

圖2 納入文獻風險偏倚圖

圖3 納入文獻偏倚風險匯總圖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有效率共11項研究[4-14]描述了臨床有效率,異質性分析顯示各文獻間無異質性(P=0.88,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OR值為3.28, 95%可信區間[1.65,6.52],提示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有效率明顯優于非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Z=3.38,P<0.05)。漏斗圖顯示垂直線兩側均有點狀分布,基本對稱,但底部兩側點狀分布不均勻,提示此研究可能存在發表偏倚。見圖4、圖5。

圖4 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有效率的森林圖

圖5 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有效率的發表偏倚漏斗圖
2.3.2 治愈率共11項研究[4-14]描述了臨床治愈率,異質性分析顯示各文獻間無異質性(P=0.71,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OR值為1.89, 95%可信區間[1.45,2.46],提示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治愈率明顯優于非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Z=4.73,P<0.05)。漏斗圖顯示垂直線兩側均有點狀分布,基本對稱,但底部兩側點狀分布不均勻,提示本研究可能存在發表偏倚。見圖6、圖7。

圖6 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治愈率的森林圖

圖7 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治愈率的發表偏倚漏斗圖
2.3.3 起效時間共2項研究[4, 7]描述了起效時間,異質性分析顯示各文獻間存在異質性(P<0.1,I2=87%),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WMD值為-2.97,95%可信區間[-5.24,-0.71],提示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起效時間明顯優于非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Z=2.57,P<0.05)。見圖8。

圖8 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起效時間森林圖
2.3.4 治愈時間共2項研究[4, 12]描述了臨床治愈時間,異質性分析顯示各文獻間存在異質性(P<0.1,I2=99%),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WMD值為-23.28, 95%可信區間[-23.86,-22.71],提示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治愈時間明顯優于非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Z=79.64,P<0.05)。見圖9。

圖9 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治愈時間森林圖
2.3.5 中醫癥狀積分共2項研究[5,14]描述了中醫癥狀積分,異質性分析顯示各文獻間無異質性(P=0.82,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WMD值為-1.45, 95%可信區間[-2.23,-0.67],提示翳風穴點刺放血對面神經功能的改善明顯優于非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Z=3.65,P<0.05)。見圖10。

圖10 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中醫癥狀積分森林圖
2.3.6 FDI評分共2項研究[8, 14]描述了FDI評分,異質性分析顯示各文獻間無異質性(P=0.28,I2=1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WMD值為-1.21,95%可信區間[-1.65,-0.78],提示翳風穴點刺放血對面神經功能的改善明顯優于非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Z=5.46,P<0.05)。見圖11。

圖11 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FDI評分森林圖
2.3.7 不良反應所有研究均未報道不良反應。
2.4 敏感性分析去除任一項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發現,2組各項結局指標的分析結果未發生逆轉,提示研究結果可信度較大。
周圍性面癱屬中醫學“面癱、口僻”范疇,關于此病的記載最早見于《靈樞·經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且歷代醫家對此均有論述,如《諸病源候論》:“偏風口,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類證治裁》:“口眼蝸僻,因血液衰涸,不能榮潤筋脈”。結合歷代醫家的論述,此病的根本病機可歸納為本虛標實,邪正相引。即機體內部正氣不足,腠理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風性數變善動,寒性收引凝滯,以致筋脈拘急,口眼歪斜。
本研究采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對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進行系統分析,以治愈率、有效率、病情開始好轉時間、臨床治愈時間、中醫癥狀積分為指標,探討了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能快速、有效改善面神經功能,縮短臨床治療時間。其作用機制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①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于耳垂下緣后方的凹陷中,善治口眼歪斜、牙關禁閉等風疾。《針灸甲乙經》:“痙不能言,翳風主之。聾,翳風及會宗,下關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開,翳風主之”。②翳風穴正處于莖乳孔在體表的投影位置,而面神經干則是從莖乳突孔穿出到顱外,因此在翳風穴處進行治療具有靶向作用[5, 15]。③點刺放血療法對病變局部血液循環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并能促進局部新陳代謝,加快炎性物質排泄[16]。
本研究雖運用Meta分析客觀評價了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但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在于:①納入文獻整體質量不高;②部分研究在隨機方法、盲法的實施、數據結果完整性等方面未進行詳細論述;③干預措施過于復雜,多數研究采用多療法聯合治療;④各納入研究的針刺操作手法、取穴、療程、刺激量大小等未規范統一,進而影響療效評判;⑤缺乏多中心、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雙盲研究文獻,容易導致結果的精確性下降;⑥觀察指標不全面。
綜上所述,翳風穴點刺放血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能快速、有效改善面神經功能,縮短臨床治療時間。但由于此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尚需要大樣本、高質量的臨床文獻進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