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娟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主要以慢性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無明顯的喘息、氣促等特征,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存在氣道高反應性,多因感冒、冷空氣、灰塵、油煙等誘發或加重。起病隱匿、持續時間長、常反復發作是其主要特征,發病機制與氣道炎癥、高反應性及重塑等息息相關[1]。在臨床上容易與氣道綜合征、支氣管炎等混淆。有數據顯示,超過30%的兒童慢性咳嗽與CVA密切相關[2],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主要以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對癥治療為主,雖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仍難根治,而且長期使用會產生耐藥性并引起諸多不良反應。隨著中醫臨床治療的不斷發展,采用中醫手段治療CVA可以通過祛邪外出,以暢通氣道,使肺臟的生理功能得以恢復正常,從而緩解氣道炎癥,減弱氣道高反應,進而從多角度、多途徑達到治療 CVA目的[3]。本研究主要以2018年7月—2021年11月在醫院收治的76例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為例,觀察采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治療CVA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7月—2021年11月在南城縣中醫院收治的CVA患兒76例,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女15例,男23例;年齡 5~12 歲,平均(8.6±1.1)歲;體質量25~49 kg,平均(37.6±5.8)kg;病程 2~8個月,平均(4.3±1.33)個月。試驗組女16例,男22例;年齡5~12歲,平均(8.3±1.3)歲;體質量26~50 kg,平均(38.5±6.2)kg;病程2~8個月,平均(4.2±1.23)個月。2組進行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制訂)》[4]中風寒襲肺證的辨證標準:咳嗽,少痰或無痰,咽癢,胸悶,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西醫參照《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5]中關于兒童CVA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5~14 歲;③擬分析的相關資料完整;④無其他基礎病;⑤依從性好,患兒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受損或發育不完全;②對研究的藥物過敏;③非CVA類型;④中途使用其他藥物治療或中途退出治療。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睡前口服孟魯司特鈉咀嚼片(Merck Sharp& Dohme B.V,國藥準字 J20130053),1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治療,組方:茯苓10 g,桂枝3 g,麩炒白術6 g,干姜10 g,細辛3 g,五味子6 g,姜半夏6 g,陳皮 6 g,炙甘草3 g。中藥飲片水煎服取汁約300 ml,150 ml/次,日1劑,2周為 1個療程,總共2個療程。
1.5.2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制定。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前后日間與夜間咳嗽癥狀評分。日間咳嗽:未出現計0分,偶爾計1分,間歇單聲計2分,間歇頻繁計3分;夜間:未出現計0分,因咳嗽醒來1次計1分,因咳嗽醒來2~3次計2分,經常咳醒以致影響睡眠計3分。③肺功能指標。采用肺功能儀(北京中西泰安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型號:BLFR28RSFJ1000)檢測各項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FEV1與FVC比值(FEV1/FVC)、最大呼氣峰流速占預計值的百分比(PEF%)。④血清指標。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于室溫條件下靜置 1 h,以3000 r/min離心15 min后取血清,保存于 -20 ℃ 冰箱中。測2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指標表達水平,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⑤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2組總有效率比較,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咳嗽癥狀評分治療前,2組患兒日間、夜間咳嗽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日間咳嗽癥狀評分顯著降低、夜間咳嗽癥狀評分減少(P<0.05),2組相比,試驗組日間、夜間咳嗽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咳嗽癥狀評分比較 (分,
2.3 肺功能治療前,對2組患兒肺功能指標FVC、FEV1、FEV1/FVC、PEF%水平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2組患兒肺功能指標FVC、FEV1、FEV1/FVC、PEF%進行比較,其水平較前均明顯升高,且2組相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肺功能比較 (例,
2.4 炎癥因子治療前,2組血清炎癥因子IL-6、IL-8、TNF-α表達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2組患兒血清炎癥因子IL-6、IL-8、TNF-α表達水平較前均有所降低,且2組比較,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例,
2.5 不良反應對照組在治療期間發現惡心嘔吐1例,頭暈1例,腹痛1例,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9%(31/38),試驗組在治療期間發生惡心嘔吐1例,腹痛1例,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2/38)。且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CVA是一種特殊類型支氣管哮喘,為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臨床表現以頑固性、刺激性干咳為主。古代醫籍沒有明確提及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病名。《諸病源候論》曰: “一曰風咳,欲語因咳……”。所描述的癥狀與 CVA 相似,故認為CVA屬于“咳嗽、痙咳、肺痹、喘證”等范疇,亦有部分從“久咳、頑咳、哮咳”論治,以示其病程長,遷延難愈的臨床特點[7]。其病位在肺,與脾、腎等臟腑密切關聯,其主要病機為肺氣虧虛,肺津不化,寒飲內停,肺失宣降,治則以溫肺化飲為主。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肺、脾、腎三臟常虛,容易招受外邪侵襲,尤其以風邪為主,風邪犯肺,影響肺氣正常宣發肅降的功能,造成體內津液運行不暢,化生痰飲,痰飲困脾,造成脾氣不升;風、痰相互搏結于咽部,使津液難以上承,故而出現刺激性干咳;或因小兒脾常不足,加之調養失當,恣食肥甘厚味之品,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致使積滯內停,從而釀生痰濁,進一步上輸于肺,造成肺臟、脾臟等氣機失調,氣機上逆,出現咳聲重濁、痰多等癥狀;日久及腎,使得腎攝納失常,造成咳嗽遷延不愈。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苓甘五味姜辛湯是治療寒飲停肺的代表方劑之一,因此本研究藥物選用干姜、細辛、茯苓、五味子、桂枝、麩炒白術、姜半夏、陳皮、炙甘草組成,方中干姜溫肺化飲、溫中健脾,使肺陽得復則寒飲自除,脾胃得健則水濕得化;細辛外散風寒,內助干姜溫陽化飲;茯苓利水滲濕,消內停之水飲,又健脾助水津輸布正常,杜絕生痰之源;桂枝溫陽化飲、化氣行水,與茯苓相伍,使陽氣振奮則陰水得散;五味子斂肺止咳、斂陰生津,助肺氣恢復正常的宣發、肅降功能;姜半夏燥濕化痰、止咳, 且兼有降逆之效;麩炒白術健脾燥濕,助脾運化,使脾陽健旺則水濕自除;選陳皮取其氣行則痰消之意;炙甘草味甘,既能溫肺脾之陽氣,又能補益陰津,既能緩方中辛溫藥物溫燥之性,又能調和諸藥。且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茯苓[7,8]具有調節免疫,抗纖維化、抗炎等多種生物活性;干姜[9]能夠通過抑制 TH2 細胞防治哮喘,具有強大的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細辛[10]能夠提高機體新陳代謝功能;五味子[11]具有解熱、鎮靜止咳的藥理作用;甘草[12]具強大的抗炎、調節機體免疫等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治療CVA可提高臨床療效。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日間、夜間咳嗽癥狀評分降低,肺功能指標(FVC、FEV1、FEV1/FVC、PEF%)均增加,提示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治療CVA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同時,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血清炎癥因子(IL-6、IL-8、TNF-α)水平降低,提示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治療CVA能夠改善呼吸道炎癥反應。綜上所述,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控制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調節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