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初發病以骶髂關節為主要部位,癥狀不是特別明顯,經過一定演變后直接累及到整個脊柱,并造成進行性且不可逆的結構破壞[1]。AS屬于慢性進行性疾病,會出現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等表現,病情發展到晚期階段還會造成關節粘連、脊柱畸形與完全僵直等問題,致殘率可達到15%~20%。AS以年輕男性為多發群體,并且容易呈現出家族聚集性特征,加之早期不具備特異性表現,容易受到誤診、漏診等問題的影響,使得病程遷延不愈。現階段尚未明確AS發病原因,無特效藥物與療法,臨床上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生物制劑和手術等西醫治療,主要目的為緩解患者臨床癥狀[2]。但是西醫治療容易發生不良反應且價格較為昂貴,因此需要探究更多新的治療手段。從中醫角度看AS,屬于“痹證”范疇,古人將該病稱為“魚背風、竹節風”,認為與腎督虧虛、寒邪入體相關,而寒濕痹阻型AS就是中醫常見證型之一,需以除濕止痛、溫陽散寒為主要治療原則[3]。近些年,中醫已經憑借辨證論治、注重整體的優勢,在AS治療中發揮獨特作用。本次研究納入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散寒除濕通絡法、隔姜灸中醫治療法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便利抽樣法將本次病例對象摘選區間確定為2020年6月—2022年6月,以該區間內濮陽市油田總醫院收治的86例寒濕痹阻型AS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3例),分別給予散寒除濕通絡療法和散寒除濕通絡法+隔姜灸聯合療法。其中對照組患者男女分別為25例、18例;年齡19~48歲,平均年齡(38.78±3.22)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7年,平均病程(3.73±1.22)年;研究組患者男女分別為28例、15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8.98±3.76)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9年,平均病程(4.12±1.45)年。上述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為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基礎性條件。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以美國風濕病學會1984年修訂的診斷標準[4]為主要依據。腰背疼痛持續≥3個月;腰椎活動受限;胸廓活動范圍較同齡、同性別小;雙側(單側)骶髂關節炎介于Ⅱ~Ⅳ級(Ⅲ~Ⅳ級)。中醫診斷標準: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作為診斷依據,對寒濕痹阻型AS進行辨證分型。主癥:腰骶疼痛、脊柱活動受限,清晨遇寒冷會出現癥狀加劇表現,遇熱可得到一定緩解;次癥:四肢冷痛,苔白或水滑、脈弦滑。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與中西醫診斷標準處于相符狀態;②近期未服用過激素類或對肝腎造成損害的藥物。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②患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③對研究所用藥物具有過敏史的患者;④具有嚴重關節畸形、股骨頭壞死的患者;⑤懷孕、哺乳期患者。
1.4 方法對照組給予散寒除濕通絡療法,藥方為附片、桂枝、黃芪、白芍各20 g,白術、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薏苡仁各15 g,防風、羌活、生姜、大棗、甘草各10 g,全蝎5 g,依據癥狀作加減。1劑/d,2次/d,口服。
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隔姜灸聯合療法,準備好艾炷、生姜片以及其他必要物品后,叮囑患者以俯臥位接受治療。使用酒精對大椎穴至腰俞穴的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后,使用無菌棉簽蘸取新鮮姜汁涂抹艾灸位置,接著將準備好的生姜片沿著督脈循行路線進行均勻擺放,于生姜片上放置好艾炷并點燃。行灸過程中需要注意患者感受,避免灼傷皮膚。主要按照灸3壯/次,2次/周的頻率進行治療。
1.5 觀察指標臨床療效:將治療效果劃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其中顯效:經治療,患者癥狀、體征處于消失狀態,脊柱、關節功能均恢復至正常狀態,證候積分降低幅度95%;有效:經治療,患者癥狀、體征均有所改善,脊柱、關節功能獲得較大改善,證候積分降低幅度≥70%;無效:患者癥狀、體征均未獲得改善,甚至出現加重趨勢。總有效=顯效+有效。腰椎功能與痛感:將BASDAI、BASFI作為腰椎功能主要評價指標,BASDAI、BASFI總分分別為60、100分,得分高者關節功能差。將VAS評分量表作為痛感評價指標,總分為10分,得分高者痛感最為劇烈。于治療前后分析2組患者的BASDAI、BASFI、VAS評分。炎性反應:分別于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進行采集,對紅細胞沉降率(ESR)與C反應蛋白(CRP)進行檢測,分析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反應情況。

2.1 治療效果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相較對照組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腰椎功能與痛感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在腰椎功能與痛感方面評分顯示出一致性(P>0.05);治療后,2組BASDAI、BASFI、VAS評分均顯示出降低趨勢,且研究組指標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腰椎功能與痛感評分比較 (分,
2.3 炎性反應情況治療前,2組患者在ESR、CRP指標方面顯示為一致性(P>0.05);治療后,2組患者ESR、CRP指標數值均降低,其中研究組指標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炎性反應情況比較 (例,
AS患者的常見癥狀即腰背疼痛、僵硬,經過活動之后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緩解,病情發展至晚期階段就會發生脊柱強直的表現,甚至還會產生畸形、功能受損等表現[6]。該病的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且常見于青壯年,并且顯示出較為明顯的家族性特征,臨床上容易與類風濕關節炎等相關疾病產生混淆。AS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原因尚未明確,歷代中醫文獻都未出現此類疾病病名,從中醫角度來看,該病屬于“痹證”范疇,多是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理失當等引起,主要病位為脊柱和腰背部[7,8]。該病的中醫治療以活血、補腎和通絡為主要的原則,通過疏通阻滯的經絡、松懈粘連的組織來起到消炎鎮痛、免疫調節的重要效果。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看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相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VAS、BASFI以及BASDAI評分均處于低于對照組的水平,研究組的ESR、CRP水平也明顯低于對照組,且上述指標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由上述指標情況可知曉,散寒除濕通絡法配合隔姜灸聯合療法可發揮出更好的治療效果。
散寒除濕通絡法是將溫腎助陽、散寒除濕、通絡止痛作為主要的治療原則,以附片為君藥,其中的附片性辛且大熱,歸心、脾、腎經,具有較強補火助陽的功效,同時可發揮出散寒止痛的效果[9]。桂枝、白芍為臣藥,桂枝具有溫經通絡、助陽化氣的作用,可以用于關節痹痛的治療中,白芍可柔肝止痛、平抑肝陽,可發揮出緩解脊柱疼痛的效果。羌活、獨活可起到散風寒、止邪痛的效果,合用還可強化其溫陽的效果,最終達到正勝邪退的效果。黃芪甘溫可補脾胃,白術益氣固表,防風可祛風邪,三者共用可起到益氣祛邪的效果。桑寄生、杜仲、牛膝強筋骨、補肝腎,可有效治療肝腎虧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等疾病[10]。薏苡仁具有健脾除濕的效果,與大棗、生姜、甘草合用,可發揮出止痛補虛、益氣補中的效果。全蝎用于風濕頑痹,可起到通絡止痛和息風鎮痙的重要效果。將上述藥物與君藥共奏于體虛所致的風濕痹病治療中,可進一步強化祛濕止痛、活血化瘀、溫陽散寒的效果[11,12]。
隔姜灸屬于中醫外治方法之一,是將經絡穴位、生姜以及艾灸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溫經止痛、祛濕散寒為主。有相關研究顯示,隔姜灸作為補腎強督脈的重要療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炎癥表現,同時能夠對免疫失調問題進行一定調節[13]。隔姜灸的主要原理即通過提升患處皮膚溫度的方式,讓局部的毛細血管得到一定的擴張,以達到激活經絡的效果。從現代醫學的相關研究可看出,隔姜灸可以對成骨細胞活動進行一定調節,在抑制新骨生成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可對肌酸激酶、骨鈣素水平進行有效降低,讓骨質破壞發生率得到降低,同時還能對腰背疼痛進行緩解,降低脊柱畸形的發生率[14]。
綜上所述,AS發病尚未明確且病情復雜,中醫治療可通過內外合治的方式標本兼顧,明確緩解患者疼痛,同時可降低VAS、BASFI、BASDAI評分以及ESR、CRP水平,促進脊柱功能改善,發揮出較好治療效果,易于接受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