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胡 平
小兒腸道炎癥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消化道疾病,而輪狀病毒是秋冬季節引起小兒腸道炎癥的重要原因。此類兒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嘔吐和腹痛[1]。輪狀病毒不僅會出現發熱等全身反應,還會引起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紊亂,從而惡化疾病;長期的腹瀉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會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等,從而威脅到患兒的生存,同時還會導致患兒體內大量的營養素丟失,從而對其正常的生長造成阻礙[2]。在基礎性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兒苓仙健脾止瀉湯輔助治療,對縮短患兒病程,提高腸炎療效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探討苓仙健脾止瀉湯聯合消旋卡多曲對小兒腸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作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經信陽市中醫院收治確診為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的患兒80例,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39例,其中男童21例,女童18例;年齡7~42個月,平均年齡(17.35±3.75)個月;病程1~7 d,平均病程(2.58±0.79)d。觀察組41例,其中男童22例,女童19例;年齡8~41個月,平均年齡(18.03±3.10)個月;病程1~7 d,平均病程(2.76±0.68)d;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研究已得到信陽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兒均符合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相關診療標準[3]中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臨床診斷標準,且大便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顯示輪狀病毒抗原呈陽性;②年齡6~45個月;③就診前3 d沒有服用任何抗菌藥物或微生物藥物;④獲患兒法律監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對試驗試劑過敏者;②心臟、肺、腎、肝等器官嚴重損害者;③嚴重脫水,低血容量休克及其他危重患兒;④嚴重營養不良者。
1.3 方法2組均進行了常規的基礎護理,如靜脈補液,口服鹽溶液補液,維持水和電解質酸堿平衡,糾正脫水;另外,根據患兒的年齡、病情和日常膳食情況,給予不含乳糖的食品,避免進食其他含乳糖的產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品;在以上基礎,對照組口服消旋卡多曲(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20050411;規格:10 g/袋)治療,9~30個月(體質量9~13 kg),予20 mg/次;超過30個月(體質量≥13 kg),30 mg/次,3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用苓仙健脾止瀉湯治療,具體內容:茯苓9 g,威靈仙6 g,麩炒白術6 g,蒼術6 g,車前子6 g,葛根6 g,焦三仙各6 g,炒白芍6 g,炙甘草3 g,生姜6 g。濕熱證加藿香5 g,黃芩5 g,黃連3 g,白扁豆(炒)8 g;風寒證加藿香5 g,紫蘇葉5 g,法半夏5 g,神曲5 g,澤瀉5 g;脾虛證加太子參5 g,木香5 g,雞內金(炒)5 g,炒白扁豆8 g。1歲以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加水300 ml煎至30 ml;1歲以上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加水500 ml煎至50 ml,分3次溫服。
1.4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治相關標準評定治療效果[3],顯效: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癥狀全部消除,排泄量下降到2次/d以下,大便恢復到正常狀態,大便形態和軟便狀態良好。有效:腹瀉降到3次/d以下,體內水分顯著下降,大便恢復,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表現基本消除。無效:小兒大便性狀、次數及全身表現不佳或加重。
1.5 觀察指標①腸道菌群:在治療前后,取小兒大便樣品,進行細菌培養和統計,應用 WangRF法對大便樣品進行 DNA檢測,并應用熒光定量技術測定;②免疫功能相關指標: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賽默飛,型號Invitrogen Attune N×T)檢測治療前后1 d患兒外周血中的自然殺傷細胞(NK)、誘導性T細胞(CD4+)、 CD8+抑制性T細胞(CD8+)及CD4+/CD8+;③記錄所有患兒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2.1 療效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療效比較 (例,%)
2.2 腸道菌群觀察組患兒治療后大腸埃希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數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腸桿菌數量與治療前后組內及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腸道菌群比較
2.3 免疫指標治療前,2組的各項免疫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NK、CD4+、CD4+/CD8+明顯高于治療前,CD8+水平較治療前降低,并且觀察組各項指標的好轉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觀察組惡心、便秘、嗜睡及皮疹等不良反應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由于嬰幼兒的免疫系統較弱,腸道屏障不能有效抑制腸道內細菌的吸收和增殖,一些兒童不注意個人衛生,因此成為腸炎的高發人群[1]。輪狀病毒是小兒腸道炎癥的重要病原菌,秋季是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流行季節,傳染性極強,潛伏期為2~3 d,發病迅速,癥狀以水樣便為主,呈黃色,沒有黏液和膿血,數量多,病程一般在4~10 d左右,重度可持續15 d左右[4]?,F代中醫認為,輪狀病毒腸炎是中醫上的“泄瀉”,病因是由虛致實,以脾胃為基礎,外邪、內傷乳汁為其標[5]。此病發病迅速,病程不一,早期常伴上吐下瀉,兼有濕熱之證,治療應以調整小兒的內在機制為主[6]。目前臨床上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治療尚無特效藥,主要是補充體液,平衡電解質。
既往李明等[7]研究顯示,通過中藥止瀉方的配合,可以有效地緩解小兒濕熱證型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表現,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免疫指標水平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好,與其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知,消旋卡多曲顆粒是小兒腸炎的主要藥物,其作用是選擇性地抑制腦啡肽酶的活性,減緩腦啡肽的分解,提高腸黏膜的生物機能,提高人體的水分和電解質的吸收,從而減輕腹瀉,改善體內的血液循環[8]。苓仙健脾止瀉湯對濕熱所致的腸炎具有消炎殺菌、燥濕利水及松弛消化道平滑肌等作用;其中茯苓具有寧神、解毒、抗腫瘤的功效,其功效溫和,利濕而不損氣血,適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等病癥,其中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及鎮定的功效,對改善消化道平滑肌、控制胃酸的釋放、預防肝臟壞死具有明顯的功效;威靈仙有抗炎癥、抗菌、改善食管蠕動、調整血糖、降脂等功效,本品可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對汞撒利樣的排泄效果明顯,并能改善淋巴細胞的轉化,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蒼術是治療濕熱中焦,脾不健行所致的胃脹、吐瀉乏力、舌苔白膩等癥狀的最佳藥物,其揮發油可改善交感神經介質腎上腺素所致的腸肌松弛,而蒼術注射液則可使腎上腺抑制效應的幅度得到有效的補充。具有增強胃腸蠕動和平滑肌的功效,具有祛痰、鎮咳、平喘等功效。車前草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水腫脹滿、暑濕瀉痢等,不但能有效地利尿,還能有效地祛痰、抗菌、降壓;葛根有祛表解毒、生津、祛濕、潤燥、升陽止瀉的功效,用于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葛根具有解表清熱、升脾胃之陽、生津止瀉的作用;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具有清熱解表、燥濕止瀉的作用;焦三仙中的山楂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的功效,特別適合食用肉類、油膩食物引起的食滯;而神曲則具有解表化濕、健脾消食的功效;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多食大米、面類食物,能消食積,對脾虛食少、食積不消等有一定的作用;白芍具有祛風補腎、消食散、小兒疳積的作用;炙甘草可以清肝火,清熱毒,其主要功效是抑制胃酸的產生,對胃腸道潰瘍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生姜具有溫熱、溫中止痛、止瀉的作用,對小兒脾胃虛弱引起的痢疾、腹痛有很好的療效;對治療水火、消邪散、治霍亂、治胃火之功效;白扁豆具有健脾胃、和中化濕、消暑排毒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虛弱、泄瀉、脘腹脹痛等病癥;紫蘇子可治脾胃氣滯、胸悶、嘔惡,無論有沒有癥狀,均以其行氣寬中為宜,臨床上多與蕾香配伍;法半夏能起到祛濕祛痰的功效,適用于痰多咳嗽、痰飲頭暈、風痰頭暈等;澤瀉具有清熱利濕消腫、利尿、實大便的功效,可以用于大便虛;太子參的作用主要是補益脾肺,益氣生津。用于肺氣不足,痰濕,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木香可以調理三焦之氣,特別是脾胃氣滯,所以木香是最好的調理脾胃的藥物,木香可以健脾消食,醒脾開胃,經常被用來緩解脾胃氣滯、消化不良等疾病;雞內金味平、甘,消食健脾,化積散結,止精遺尿,對食積、腹脹、嘔吐等病癥也有一定的療效;以上合用能有效調節患兒腸道菌群,具有較好止瀉解熱的臨床效果[9]。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腸道菌群數量較對照組增多,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輪狀病毒腸炎中,以苓仙健脾止瀉湯作為輔助藥物,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并可改善兒童的免疫力,調整胃腸激素。但因該試驗是單點醫院研究,所以參與人數較少,可能與以往的專家調查有偏差,有待進一步改進。
綜上所述,苓仙健脾止瀉湯輔助消旋卡多曲聯合應用,可以明顯地減少兒童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表現,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機體免疫力,糾正腸道微生物的紊亂,并無明顯的不良作用,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