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趙慧子 劉培培 顧麗琴 幸小玲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種常見的下背部疾病,累及血管、椎管周圍神經、脊髓而產生的病癥,常發生于腰4-5、腰5-骶1部位,也是成人坐骨神經痛的最常見原因。坐骨神經痛的終生發病率為13%~40%。根據2007年全國醫院出院調查,有320000住院患者因腰椎間盤突出癥出院,盡管有住院患者出院的數據,但全國范圍內的門診數據并不普遍,從1996年—2000年,門診椎間盤切除術有增加的趨勢,住院和門診腰椎手術也隨之增加,這意味著每年因椎間盤突出而接受椎間盤切除術的人數遠遠超過320000例。手術治療雖然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可以改善短期疼痛和功能,但是容易對局部組織血液流變造成影響。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針灸、牽引、推拿、理療、封閉、中藥等其他治療方法。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效果明顯,具有痛苦小,療效快的特點。熱敏灸是以經絡理論為指導,采用艾條溫和灸體表敏化穴位,促進血液循環,緩減神經的興奮,通過艾熱在熱敏穴上的刺激,激發循經感傳的現象。放血療法是用三棱針、注射器針頭或毫針刺破人體一些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加速滲出物的吸收,從而緩解腰部疼痛,增加腰部活動范圍。熱敏灸配合刺絡放血作為一種新興的療法,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緩解疼痛程度、恢復生活能力。本研究探討熱敏灸結合刺絡放血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6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4.67±3.41)歲;平均病程(2.87±1.24)年。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3.92±3.56)歲;平均病程(3.07±1.35)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1];伴單側下肢放射狀疼痛、麻木;年齡18~60歲;精神狀態能配合研究者。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者;因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腰腿痛及下肢麻木。
1.3 治療方法
1.3.1 研究組首先在腰部熱敏高發區域腰俞、命門、壓痛點等穴位附近循經往返灸,當患者感覺到艾熱發生透熱、擴熱、局部不熱遠部熱和非熱感中的1種或1種以上時,即發生腧穴熱敏現象。該穴為熱敏腧穴,在熱敏部位施灸30 min。熱敏灸結束后,讓患者站立床邊,雙手扶床,將患足放在鋪有報紙的地面上,在患側的委中穴附近尋找較大的絡脈,用小號三棱針斜刺放血。待出血結束后,消毒穴位,清潔患肢。
1.3.2 對照組取穴:命門、大腸俞(雙側)、腎俞(雙側)、腰夾脊(雙側)、上髎(雙側)、次髎(雙側)、環跳(患側)、委中(患側)、承山(患側)、昆侖(患側)。環跳直刺約2.5寸,以針感向患側下肢放射為度。命門、昆侖穴直刺約0.5寸。其余腧穴直刺約1寸。
1.4 觀察指標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學會(JOA)下腰痛評分表[2]為觀察指標,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能力進行綜合評分。總評分29分,腰椎功能恢復越好,評分越高。
1.5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直腿抬高75°以上,能夠正常工作。顯效:腰腿痛基本消失,活動能夠恢復正常。有效:偶爾感覺腿部疼痛,活動受限。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2.1 總有效率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JOA評分2組治療前主觀癥狀評分、臨床體征評分、日常生活受限度評分、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主觀癥狀評分、臨床體征評分、日常生活受限度評分、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 (分,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也是世界性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第五大生命體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嚴重的影響[1]。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腰腿部疼痛不適為主,伴隨坐 骨神經痛,并且由于各種炎性介質的產生,常常引起腰臀部等部位的疼痛麻木,甚至會導致局部皮膚感覺減退,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神經損傷癥狀,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趨于年輕化[2]。
目前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法較多且發展較快,但是并不能根治此病,且手術具有一定的創傷性,雖然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是容易對局部組織血液流變造成影響,且有嚴格的手術適應證和手術風險[3]。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對癥治療、物理療法以及局部注射等,或者采用藥物對患處進行止痛處理,也包括中醫治療,如針灸、牽引、推拿、理療、封閉、中藥等,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效果明顯,具有痛苦小、療效快的特點。
熱敏灸是以經絡理論為指導,《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氣至病所,熱敏化穴,使氣至病所,熱敏灸的取穴打破局限,當人體處于疾病狀態下,在相關腧穴下進行施灸,會發生熱敏現象[4]。熱敏化腧穴是最佳的艾灸選穴,通過艾熱作用于體表的熱敏穴使局部產生熱量,熱量從施灸部位開始向外傳導,甚至達到腹部,直達病所,通過它的溫熱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緩減神經的興奮,刺激熱敏穴,溫熱溫補,調和氣血,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5-7]。
中醫學認為疼痛的病因多因氣滯血瘀為主,氣血不和,百病乃生,治病先去其血。放血療法最早見于《靈樞》中的去宛陳莝,又稱刺絡放血法。是采用三棱針、注射器針頭或毫針刺破人體一些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從而達到治病的一種方法。委中放血可以消散瘀滯,加速滲出物吸收,從而緩解腰部疼痛,恢復組織功能[8]。針刺放血后能祛瘀生新,加速滲出物的吸收,從而緩解腰部疼痛,增加腰部活動范圍[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主觀癥狀評分、臨床體征評分、日常活動受限度評分、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采用熱敏化腧穴艾灸結合刺絡放血療法優于普通針刺組。
綜上所述,采用熱敏化腧穴艾灸結合刺絡放血療法,具有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緩解疼痛程度、恢復生活能力,同時具有經濟、安全、有效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