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博 李海燕 鄧 淦 王繼平
帶狀皰疹是一種主要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較為常見的急性皰疹性疾病,具有一定傳染性,典型的癥狀為單側多發的簇狀水皰,患者呈現出帶狀感染趨勢。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患者病情加重后造成皮膚組織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及全身痛癥,從而產生強烈的疼痛感[1]。在實際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患者皮疹消退后體內容易潛伏病毒,一旦患者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容易反復發作。現代醫學常使用抗病毒、鎮痛及營養神經等藥物來治療帶狀皰疹,西醫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良反應大、易遺留后遺癥[2]。因此,針對此病探求更為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帶狀皰疹屬于中醫學“蛇串瘡、纏腰火丹、蜘蛛瘡”范疇,中醫對帶狀皰疹及其后遺神經痛的治療臨床療效顯著,截龍針刺法是筆者在傳統針灸療法基礎上改良的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醫療法,該法改良自金針大師王樂亭先生創立“除菀截龍法”,皰疹最開始出現的部位稱為“龍頭”,皰疹延伸的末端為“龍尾”,皰疹發作的條狀帶為“龍身”,截龍針刺法是在皰疹的起始端、條狀帶及末端依次進行毫針針刺的一種針刺方法。本研究對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使用截龍針刺法聯合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診于萬載縣中醫院和萬載縣人民醫院的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女性33例、男性27例。將60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西藥組)30例和治療組(針刺組)3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47~78歲,平均(65.97±9.41)歲;平均病程(9.93±1.70)d;對照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49~79歲,平均(64.33±8.89)歲;平均病程(9.89±1.64)d。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病程、年齡)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3]及《蛇串瘡中醫診療指南(2014年修訂版)》[4]中關于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為依據。
1.3 納入標準①滿足帶狀皰疹急性期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發病時間≤14 d;③患者年齡30~80歲;④疼痛強度評分(PPI)≥5分、視覺模擬評分(VAS)≥3分;⑤患者知情且自愿接受本研究的相關治療。
1.4 方法針刺組(治療組):①在皰疹的起始端、條狀帶及末端依次進行毫針針刺,每日1 次,每次留針30 min,治療時間為10 d。②配合口服阿昔洛韋片(國藥準字 H20056584,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每天4次,每次0.8 g,治療時間為5 d。西藥組(對照組):使用止痛、營養神經、抗病毒類等西藥進行常規治療。具體用藥如下:靜脈滴注注射用阿昔洛韋(國藥準字 H20033888,湖北午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0.25 g/支),每日 1次,每次 0.5 g,治療時間為10 d;口服腺苷鈷胺片(國藥準字 H13021027,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0.25 mg×36片),每日3次,每次 0.5 mg,治療時間為10 d。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準字 H19991402,四川華新制藥有限公司,0.1 g×12片),每日2次,每次 0.1 g,治療時間為10 d。
1.5 觀察指標分別對2組患者在連續治療10 d后,使用臨床療效、改良Scorad評分、VAS評分、PPI評分等評定標準,評價治療前后的情況;并記錄2組患者3個月隨訪期內帶狀皰疹并發癥的復發情況,進一步計算復發率。①VAS評分:使用專業的一面標有10個刻度的VAS評分卡進行評價,兩端分別是0分(無痛)和10分(劇烈疼痛),要求患者根據所感受的疼痛強度在對應的標尺位置進行標記,得到的數字即為VAS評分。②PPI評分:由醫生評價即時患者周身的總體疼痛程度,即0~5分共6級疼痛強度:0分代表無痛,5分代表不可忍受的劇烈疼痛,分值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③皮損程度評分(改良Scorad評分)[5]:對患者進行下列癥狀/體征的評分:紅斑、瘙癢、水皰/丘疹、滲出/結痂,每項最高分值為3分,分值越大代表程度越重,最后對4項評分進行匯總。④并發癥復發率:隨訪2組患者3個月后帶狀皰疹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一步計算該病的復發率。
1.6 療效評定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相關判斷標準對2組進行療效評價。基本痊愈:治療后皮膚疼痛基本或完全消失,皮膚無感覺異常,皮膚皰疹全部或者基本消失,可留有暫時的色素沉著;顯效:皮膚僅有微弱痛感,局部無明顯感覺異常,皮膚皰疹明顯緩解,皮損結痂;有效:皮膚疼痛程度減輕,皰疹數量減少;無效:疼痛程度未見緩解,皰疹數量減少不明顯或增加[7]。

2.1 臨床療效2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VAS評分 PPI評分和改良Scorad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的VAS評分、PPI評分和改良Scorad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PPI評分和改良Scorad評分均比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并且治療組的3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 PPI評分和改良Scorad評分比較 (分,
2.3 并發癥復發率治療結束3個月后,回訪復發情況。治療組帶狀皰疹并發癥的復發率為6.7%(2/30)。對照組帶狀皰疹并發癥的復發率為20%(6/30)。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帶狀皰疹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急性自發性感染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其臨床癥狀主要是發生在紅斑基礎上的粟米到黃豆大小簇集成群而不融合的水皰,形如帶狀排布的小串珠,周圍紅暈,在一處或多處聚集,水皰群落間的皮膚無異常。皰疹好發于背部、胸脅、腰部、腹部或頭面部,大多數沿單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一般不越過軀體中線。5~10 d后皰疹結痂干燥,皮損脫落后可出現短暫性淡紅色的色素沉著或者色素斑,痊愈后通常不留瘢痕。皰疹局部疼痛明顯,有的患者疼痛范圍常擴大到皮損范圍之外[8]。帶狀皰疹急性期最難以忍受的癥狀是神經痛,治療不及時、治療不得當、治療不完全、疼痛劇烈、免疫力差、皰疹嚴重等情況均容易出現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這也是帶狀皰疹患者最高發的并發癥。《帶狀皰疹中國專家共識》[9]指出,9%~34% 的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會出現后遺神經痛,帶狀皰疹及其后遺神經痛的患病率及發病率均與患者的年齡呈正相關,60歲及以上的帶狀皰疹患者約 65%會發生后遺神經痛,70歲及以上患者則可達75%。帶狀皰疹性疼痛是影響此類患者睡眠、情緒、工作與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進行早期干預,最大程度減輕疼痛及縮短疼痛持續時間是有效治療帶狀皰疹的關鍵,同時也是降低后遺神經痛發病率的前提。
目前西醫學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大多以止痛、抗病毒和營養神經為原則。因水痘-皰疹病毒是誘發帶狀皰疹發作的基礎,故在治療上需使用阿昔洛韋、泛昔洛韋、伐昔洛韋、更昔洛韋等抗皰疹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是抗病毒治療具有時限性,普遍認為皰疹形成24~72 h是抗病毒藥物的最佳使用時機[9],抗病毒藥物進入感染皰疹病毒的細胞后,作用于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激酶或細胞激酶,干擾或抑制裂解期病毒 DNA 的合成,抑制皰疹病毒的復制,從而減輕感染程度和細胞毒性,進一步促進皰疹結痂,降低出現新病灶的幾率,達到治療目的[10,11],但抗病毒藥物在患者病程超過7 d后已無明顯作用。除了抗病毒治療外,還應予患者鎮痛治療,常用的藥物為雙氯芬酸鈉、普瑞巴林、曲馬多等[12],但長期使用存在藥物濫用、藥效抵抗及成癮性的問題。使用甲鈷胺、腺苷鈷胺、維生素B1、維生素B6等營養神經類藥物可協助修復受損的神經,但需要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以提升整體臨床效果。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病變神經的炎性反應,降低神經元損傷程度,從而降低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但糖皮質激素容易使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因此對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目前仍有爭議[13]。
帶狀皰疹隸屬中醫學 “蜘蛛瘡、蛇串瘡、纏腰火丹”的范疇,此病的病機特點是濕熱搏結、肝火蘊蒸、壅滯肌膚、外感而發。情志失宜,憂思惱怒,肝氣失調,郁而化火,火邪外達,熏蒸肌膚,濕熱蘊蒸肌膚則發皰疹,血分熱毒壅盛則發紅斑;濕熱阻滯于經絡,經絡不通則痛;體弱年老患者,常因肝旺血虛,素體虛弱,濕熱毒盛,氣血瘀滯,而致病后劇烈疼痛且遺留疼痛時間較長[14-16]。針灸對帶狀皰疹急性期及其后遺神經痛的治療臨床效果確切,針灸治療包括毫針針刺、火針、圍針刺、夾脊電針、刺絡拔罐等多種方法[17-19],具有疏經通絡、調和陰陽、清熱瀉實、扶正祛邪、活血行氣、排毒除濕、溫經散寒等功效。截龍針刺法改良自金針大師王樂亭先生創立“除菀截龍法”,因帶狀皰疹呈條帶狀分布,如龍蛇狀,故稱截龍針刺法,皰疹最開始出現的部位稱為“龍頭”,皰疹延伸的末端為“龍尾”,皰疹發作的條狀帶為“龍身”,針刺時在皰疹的起始端、條狀帶及末端依次進行毫針針刺,直指要害局部,使“龍”無以遁形,難以潛伏。本法具有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清熱瀉實、祛邪排毒等作用,筆者臨床中應用多年,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截龍針刺法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西藥治療(P<0.05),疼痛相關評分(VAS、PPI評分)和皮損程度評分(改良Scorad評分)均低于常規西藥治療(P<0.05)。表明本聯合療法能明顯改善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疾病疼痛和生活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相關西藥的使用,減小相關藥物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和發生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相較于單純西醫常規治療,本聯合療法具有臨床療效滿意、并發癥復發率低、操作簡單、安全性好、經濟方便、患者接受度高等特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