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軍 徐先勇 胡官印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癥(VBIV)為常見的缺血低氧性腦病,發病與椎基底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穿支小動脈病變等有關[1]。VBIV臨床以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為主要表現,若未及時治療,易增加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影響患者預后。鹽酸氟桂利嗪為VBIV常見治療藥物,可改善前庭器官循環,擴張血管,緩解椎動脈血管痙攣,有效緩解眩暈癥狀[2]。但由于VBIV的病情遷延難愈且易反復發作,長期接受氟桂利嗪治療可能會出現抑郁癥、錐體外系紊亂等不良反應,療效受限。中醫對眩暈的研究歷史悠久,最早記載在《黃帝內經》,到后世醫家有“頭風眩、眩冒、眩運”等說法,清朝后稱為“眩暈”。眩暈的證型多樣、病因復雜,本虛標實,實者乃火、風、痰、瘀上擾,虛者為肝腎虧虛或后天乏源所致。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等功效,而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可增加腦血流速度、擴張腦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天麻素聯合西藥治療VBIV的效果及對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21年9月就診于廬山市人民醫院的82例VBIV患者,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齡40~70歲,平均(49.02±6.12)歲;病程2~14年,平均(6.84±1.58)年。根據隨機對照原則將82例VBIV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41例,觀察組41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發作次數與基礎疾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例,
1.2 診斷標準①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肝陽上亢證型,主癥:眩暈耳鳴,失眠多夢,頭目脹痛,健忘;次癥:急躁易怒,口苦,肢體震顫,顏面潮紅;舌質紅,苔黃,脈弦或數。②西醫符合《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5]與《臨床神經疾病診斷學》[6]中VBIV診斷標準:常見年齡>40歲,存在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或其他血管危險因素;常反復發作,同時伴有不低于1種VBI其他癥狀,如肢體麻木或無力、耳鳴、惡心、視覺改變、頭痛、暈厥、共濟失調、短期記憶喪失、構音障礙等;頭顱MRI或CT排除顱內占位、腦出血、急性腦梗死及外傷引起,且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證據。
1.3 納入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40~70歲;②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顱腦腫瘤、腦出血、腦梗死、顱腦外傷、顱內感染等;②頸性眩暈、耳源性眩暈、位置性眩暈;③重要臟器(心、肺、腎等)器質性病變;④認知功能障礙;⑤凝血功能障礙或伴有出血性疾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鄭州瑞康制藥有限公司,規格:5 mg,國藥準字 H41020068),1次/d,共治療2周。觀察組:鹽酸氟桂利嗪用藥劑量、方法與對照組一致。靜脈滴注0.6 g天麻素注射液(揚州中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2 ml∶0.2 g,國藥準字 H20058877)+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1次/d,共治療2周。
1.4.2 觀察指標①癥狀評分。治療前、治療2周后通過眩暈障礙量表(DHI)、眩暈評定量表的評分系統(DARS)對患者眩暈癥狀進行評估,DHI共10個條目,每條目是、有時、否分別計分4、2、0分;DARS共6個條目,每條目無癥狀、很輕、輕度、輕到中度、中度、中到重度、重度分別計分0~6分。DHI、DARS量表評分高眩暈癥狀嚴重。②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治療前、治療2周后通過經顱多普勒超聲儀(TCD)(型號:companionⅢ型,廠家:美國維迪公司)探頭2.0 MHz,測定患者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③血液流變學。利用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型號:BC-30,廠家:南京貝登醫療股份有限公司)測定全血黏度、血漿黏度,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由上海羽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測定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
1.4.3 療效判斷標準參考《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5]:治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消失,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恢復正常;顯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基本緩解,可有輕微頭暈目眩,TCD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明顯改善;有效:眩暈癥狀好轉,但伴有輕重不等的自身或周圍搖晃感,TCD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有好轉;無效:眩暈、位置性眼震等癥狀未見改善,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療效對比 (例,%)
2.2 DARS DHI評分2組治療2周后的DARS、DHI評分均比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治療2周后的DARS、DHI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DARS DHI評分對比 (分,
2.3 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2組治療2周后的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均比治療前升高(P<0.05);觀察組治療2周后的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比
2.4 血液流變學指標2組治療2周后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均比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治療2周后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例,
《黃帝內經》中認為眩暈病的病位在頭竅,與火熱、痰飲、血瘀、髓海不足等實邪虛邪因素相關。《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記載:“經云諸風掉眩……所患眩暈者……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其癥有夾痰”。《脈經》 中王叔和認為“發于肝者,頭目眩”,均揭示此病與肝密切相關。陽盛體質之人,陰陽失衡致使陽亢于上、陰虧于下,則見眩暈;或長期惱怒太過、長期憂郁,肝氣郁結,肝失條達,氣郁化火,肝陽內動,內生肝風,風邪可上擾清空引發眩暈。正如《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華岫云按:“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六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因此,治療應以平肝熄風、疏肝養心、通絡止痙等為主。
天麻屬于中國名貴的中藥材之一,可平抑肝陽、息風止痙、祛風通絡,可用于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眩暈。《本草匯言》 中記載:“天麻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一切中風,風痰”等癥。《本草正義》謂∶“蓋天麻之質……故能平靜鎮定,養液以熄內風”。作為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天麻素可降低血管阻力、擴張腦血管、解除腦動脈痙攣,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7]。動物實驗表明[8],天麻素可通過抑制缺血性眩暈大鼠腦內鈣超載,調節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合成,阻斷局部腦內炎性細胞因子釋放,從而發揮保護大腦作用。楊英妮等[9]研究發現,天麻素注射液聯合西藥治療可提高VBIV治療效果,減輕眩暈、位置性眼震等癥狀。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治療2周后的DARS、DHI評分比對照組低,與上述研究結論相似,進一步證實天麻素注射液聯合西藥治療VBIV的優勢明顯。推測原因可能在于天麻素可改善大腦血液供應與血液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減輕因后循環缺血所致的眩暈;天麻素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降低血管僵硬度,從而減輕眩暈癥狀。
研究發現,腦血管微循環與腦血流量息息相關,微循環障礙可導致腦血管損傷、腦細胞壞死,造成顱內壓升高,從而引起眩暈等癥狀[1]。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麻的主要成分天麻素可抑制纖維蛋白原生成,降低血液黏稠度,調節血液流變學,緩解腦缺氧缺血狀態;同時天麻素還可增加小腦前下動脈、內耳、椎基底動脈供血,提高細胞抗缺氧能力,進而解除因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平衡功能障礙等癥狀。而氟桂利嗪可通過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的鈣離子通道,降低鈣離子濃度,緩解腦血管痙攣,調節前庭器官微循環。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2周后的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均比對照組高,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均比對照組低,可見2種藥物均具有提高腦組織灌注、調節微循環等作用,聯合使用可產生協同增效作用,進一步提升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
綜上所述,天麻素聯合西醫治療VBIV的效果確切,可提升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變學,減輕眩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