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文
(興安界首骨傷醫院,廣西 桂林 541305)
退 行 性 腰 椎 管 狹 窄 癥(Degenerative lumbar Spirnal Stenosis,DLSS)是骨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此病是老年人常見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發病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1-2]。發病機制是腰椎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椎間孔、椎管、神經根管狹窄,壓迫到神經根、馬尾、血管,進而出現神經功能障礙[3]。經保守治療無效后可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使椎管或側隱窩神經壓迫得到解除,重建腰椎穩定結構,緩解癥狀。臨床上常予以后路腰椎椎間融合術(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療[4]。但其對脊椎后部結構破壞較嚴重,術后軟組織損傷嚴重,并且對椎旁肌的剝離廣,易引起腰椎術后綜合征等術后并發癥[5]。本文主要研究在治療DLSS 中應用經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下腰椎融合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PLIF)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9 月至2023 年2 月興安界首骨傷醫院收治的108 例DLSS 患者為研究對象。DLSS 患者的具體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患者出現腰痛及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伴有間歇性跛行,并且經CT 檢查證實有側隱窩狹窄的情況;②具有手術指征;③一般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合并存在心、肝、腎等臟器的功能衰竭;②出現嚴重的骨質疏松;③既往接受過腰椎手術。使用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研究組(54 例)和對照組(54 例)。研究組:男、女占比分別為33.33%(18/54)、66.67%(36/54);年齡最小的50 歲,最大的70 歲,平均(60.19±1.20)歲;病程最長的7 年,最短的2 年,平均(4.41±1.05)年;單節段病變29 例,多節段病變25 例。對照組:男、女占比分別為37.04%(20/54)、62.96%(34/54);年齡最小的50 歲,最大的70 歲,平均(60.14±1.22)歲;病程最長的7 年,最短的2 年,平均(4.48±1.02)年;單節段病變27 例,多節段病變27 例。研究組與對照組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與研究組分別以PLIF 術式、PE-PLIF 術式治療。PE-PLIF 術式:行氣管插管全麻后,使患者取俯臥位。在X 線下標記脊柱中線位置,需注意的是,經L5/S1 節段入路要避開髂嵴最高點,可適當對角度與方向進行調整。創建一個約13 mm 的縱向切口,借助擴張器插入工作套管及內鏡。去除軟組織,暴露下關節突,同時分離內側SAP 處的黃韌帶,為工作套管創造充足空間。之后應用髓核鉗行椎間盤切除,使用擴展鉸刀和刮刀修剪軟骨終板。使用切碎的自體骨和骨誘導材料對椎間隙進行填充,之后取出輸送裝置。進行減壓融合后拔出內鏡與工作套管,并應用經皮椎弓根螺釘予以固定。PLIF 術式:行氣管插管全麻后,使患者取俯臥位,經其腰部后正中入路做一切口(約6 ~8 cm)。沿著棘突雙側骨膜下剝離骶棘肌,同時充分暴露上下椎體棘突、橫突根部椎板、小關節。以人字嵴作為進針點,置入4 或6 枚椎弓根螺釘。C 臂機確定內固定位置后咬除棘突、椎板和黃韌帶,沖洗后將碎骨粒填入椎間隙前方,之后進行內固定釘棒連接、加壓處理。透視確認固定位置良好后,鎖定釘棒系統。
對兩組DLSS 患者的總有效率、疼痛情況、功能障礙情況、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進行對比分析。臨床療效標準:顯效:治療后腰痛、下肢放射痛明顯得到改善;有效:治療后腰痛、下肢放射痛有所好轉;無效:治療后腰痛、下肢放射痛未好轉[6]。疼痛情況和功能障礙情況主要利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7]、視 覺 模 擬 評 分 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評價,均在術前、術后1 周、術后12周進行。ODI 包含睡眠、疼痛等9 個條目,共45 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越輕。VAS 的總分為10 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越輕。并發癥包括輕度大腿麻木、硬脊膜損傷、神經損傷、切口感染。
采用SPSS 24.0 統計分析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6.30%)高于對照組(81.48%),P<0.05。詳情見表1。
兩組DLSS 患者術前的VAS、ODI 評分對比,P>0.05。術后1 周和術后12 周兩組DLSS 患者的VAS、ODI 評分對比,P<0.05,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詳情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DLSS 患者治療前后的VAS、ODI 評分(分,± s)

表2 對比兩組DLSS 患者治療前后的VAS、ODI 評分(分,± s)
組別 VAS 評分 ODI 評分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2 周 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2 周對照組(n=54)6.84±1.05 4.02±1.22 2.01±1.58 61.88±13.25 38.55±6.11 15.52±4.25研究組(n=54)6.83±1.21 3.44±1.30 1.03±0.41 61.89±13.41 32.59±4.55 10.58±3.22 t 值 0.045 2.390 4.411 0.003 5.749 6.808 P 值 0.963 0.001 0.001 0.996 0.001 0.001
兩組DLSS 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對比,P<0.05,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DLSS 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的對比(± s)

表3 兩組DLSS 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的對比(± 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臥床時間(h)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對照組(n=54) 196.23±41.22 36.89±10.21 145.85±21.05 7.26±1.36研究組(n=54) 162.02±30.15 26.88±10.47 123.55±6.25 5.89±1.14 t 值 4.922 5.029 7.462 5.673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DLSS 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P<0.05,研究組低于對照組。詳情見表4。

表4 兩組DLSS 患者并發癥的對比
DLSS 的病理變化主要是椎間盤膨出、黃韌帶增厚和小關節增生等,起病較隱匿,并且呈漸進性進展,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腰腿痛等,持續時間長,可伴隨退行性腰椎失穩、側凸或是后凸。因DLSS 患者多數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如骨質疏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使手術難度增高[8-9]。傳統的PLIF 對該病具有一定療效,但是也存在局限性,手術中易造成肌肉損傷,甚至是支配神經損傷,患者術后易出現嚴重疼痛。有研究指出,內鏡下腰椎椎間融合術治療單節段與單側腰椎病變具有術中透視少、不受高髂嵴、椎間孔容積、背根神經節與出行神經根限制等優點,其中PE-PLIF 能重建脊柱穩定結構,達到減壓目的,最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10-11]。椎管減壓對脊柱穩定性會造成一定影響,大面積切除減壓可使腰椎穩定性被破壞,且不能保證減壓的效果。而PE-PLIF 不但能解除壓迫,且能減少術中出血量。其主要在內鏡下進行操作,安全性較高,可有效減少對神經根與硬膜囊的損害及其他醫源性損傷[12]。此外,其是將內鏡與通道結合,有利于操作者在直視下行椎間隙處理,相較于傳統術式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等優勢[13-1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經PLIF 治療后,患者的總有效率是81.48%,術后1 周和術后12 周的VAS、ODI 評分較術前有所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是16.67%,整體而言效果并不顯著;經PE-PLIF 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總有效率為96.30%,術后1 周、術后12 周的VAS、O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其并發癥發生率是3.70%。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說明兩種治療方式均能緩解DLSS 患者的癥狀,減輕其痛苦,但PE-PLIF 的治療效果更好,不但有利于患者康復,還能在不影響減壓效果的前提下進一步改善腰椎功能,同時安全性較高。阿海等[15]的研究顯示,PE-PLIF 治療DLSS 能快速緩解患者的疼痛,使腰椎功能得到改善,可有效減少手術時間、臥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治療DLSS 中應用PE-PLIF 的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改善腰椎功能,縮短住院時間,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