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鵬,王雅斐★,趙正梅,杜 鵬,王 震
(1.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推拿科,安徽 合肥 230000;3.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六科,安徽 合肥 230000)
頸性眩暈也叫頸源性眩暈,是指由于頸椎增生、韌帶鈣化、頸椎生理曲度消失以及頸椎血管、肌肉等病變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眩暈。本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伴有頸部疼痛、頭痛、惡心等,且這些癥狀往往好發于頭頸轉動或體位改變時,更有甚者可能會發生猝倒,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均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中醫將頸性眩暈歸于“項痹”范疇,認為主要是由頸項部痹阻不通、經脈失養導致的。本研究分析探討了項叢刺針法結合耳穴壓豆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現具體匯報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間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六科門診及住院部符合條件的48 例頸性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0 例,年齡28 ~68 歲,平均(32.5±64.5)歲;病程0.2 ~5.3個月,平均(2.60±1.37)個月;觀察組中,男11 例,女13 例,年齡24 ~65 歲,平均(32.75±60.25)歲;病程0.4 ~5.4 個月,平均(2.72±1.3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1]和《中醫內科學》[2]中關于眩暈的診斷標準,且近半個月內未服用過相關治療藥物;(2)年齡20 ~70 歲;(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并簽訂知情同意書;(4)能夠積極配合醫生完成整個治療過程,且在治療期間未擅自停藥。
(1)由腦動脈硬化、外內耳疾病、大腦炎癥、前庭功能異常、顱內腫瘤、全身性中毒、感染性疾病等導致的眩暈;(2)臨床資料缺失;(3)對項叢刺針法或耳穴壓豆治療存在禁忌證。
1.4.1 對照組 給予本組西藥抗眩暈藥物治療:口服磺酸倍他司汀片(生產廠家:衛材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130;規格:6 mg/片),6 mg/次,3 次/d,連續治療4 周。
1.4.2 觀察組 本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項叢刺針法結合耳穴壓豆治療。項叢刺針法:穴取風府穴、天柱穴(雙)、風池穴(雙)、完骨穴(雙),以《經絡腧穴學》[3]中的相關內容為標準對穴位進行定位?;颊呷∽?,用75% 酒精對局部進行消毒,選用0.25 mm×25 mm 規格的一次性使用無菌不銹鋼毫針(天協牌;生產廠家:蘇州市天協針灸器械有限公司;批號:190602)進行針刺,風府穴向鼻尖方向直刺15 mm,天柱穴直刺15 mm,風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5 mm,完骨穴向下斜刺15 mm。以上穴位均施以左右捻轉行針的方法予以平補平瀉,每天治療1 次,每次留針30 min,期間行針1 次,每周治療6 d 休息1 d,連續治療4 周。耳穴壓豆:耳穴取交感穴、頸椎穴、額穴、枕穴、腦干穴?;颊呷∽?,常規消毒后在患者一側耳穴上貼上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生產廠家:山東世紀通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型號:湘岳食藥監械生產備20190035 號),并稍微用力按壓使得耳穴部位產生酸脹和疼痛感,持續按壓1 min 左右,囑患者每日早中晚各按壓3次,以達到局部酸脹為度。每次在一只耳上取穴,兩只耳朵分開輪流替換,每3 d 一換,連續治療4 周。
1.5.1 臨床療效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療效判定標準,具體細則如下:痊愈:經治療患者眩暈、頸肩痛、頭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好轉:經治療患者眩暈、頸肩痛、頭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較之前減輕;無效:經治療患者眩暈、頸肩痛、頭痛等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有些癥狀較之前加重。臨床總有效率=(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5.2 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5]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ESCV 評分,該量表包含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五個項目,在問卷中分別占16 分、4 分、2 分、4 分、4 分,五項總分為30 分。其中眩暈是從程度(8 分)、頻率(4 分)、持續時間(4 分)三個方面進行評分,眩暈的程度越嚴重得分越低,無癥狀為8 分;輕度眩暈,可忍受,能正常行走為6 分;中度眩暈,較難受,尚能行走為4 分;中度眩暈,較難受,尚能行走為2 分;劇烈眩暈,幾乎無法忍受,需臥床為0 分。發生的頻率越頻繁得分越低,無癥狀為4 分,每月約1次為3 分,每周約1次為2 分,每天約1次為1 分,每天數次為0 分。持續時間越長得分越低,無癥狀為4 分,幾秒至幾分鐘為3 分,幾分鐘至1小時為2 分,幾小時為1 分,1天或以上為0 分。頸肩痛無癥狀為4 分,輕度可忍受為3 分,中度較難忍受為2 分,重度極難忍受為1 分,劇烈幾乎無法忍受為0 分。頭痛無癥狀為2 分,輕度可忍受為1.5 分,中度較難忍受為1 分,重度極難忍受為0.5 分,劇烈幾乎無法忍受為0 分。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分為發病期間日常生活需幫助情況和發病期間工作情況,各占2 分。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分為覺得悶悶不樂情緒低沉、比平時容易激動生氣和煩躁、對自己的病情感到擔心、睡眠比往常差、難像往常一樣與人相處5 個部分,共占4 分。指導患者認真填寫量表后,將得分進行匯總,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病情越輕,反之則越重。
本次研究統計結果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24 例患者中痊愈14 例,好轉8 例,無效2 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1.7%(22/24);對照組24 例患者中痊愈7 例,好轉10 例,無效7 例,臨床總有效率為70.8%(17/24)。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對照組ESCV 中的眩暈評分(1.75±1.51)分, 頸 肩 痛 評 分(1.38±0.77) 分, 頭 痛 評 分(0.45±0.40)分,日常生活適應能力評分(1.00±0.83)分,心理及社會工作能力評分(0.71±0.66)分;觀察組眩暈評分(1.96±1.37)分,頸肩痛評分(2.00±1.38)分,頭痛評分(0.75±0.6)分,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評分(1.04±0.75)分,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評分(1.08±0.65)分。兩組治療前ESCV的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對照組ESCV 中的眩暈評分(3.83±1.435)分,頸肩痛評分(1.88±0.77)分,頭痛評分(1.27±0.61)分,日常生活適應能力評分(2.29±0.74)分,心理及社會工作能力評分(2.71±0.64)分,觀察組眩暈評分(9.38±2.62)分,頸肩痛評分(3.17±0.91)分,頭痛評分(1.83±0.29)分,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評分(3.08±0.97)分,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評分(3.38±0.71)分。治療后,兩組ESCV 中的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頸性眩暈在中醫學中歸屬于“項痹”“眩暈”等范疇,多見于中老年人,但研究發現該病近年來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可能與目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董杰等[6]研究顯示,因為過度使用現代化設備加之作業工作等任務繁巨,導致伏案學習或工作時間過久,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以致頸椎長時期處于曲張的狀態,增加了頸椎病的患病風險。在頸性眩暈的治療上,中醫有其獨到見解和療效頗佳的治療手段。中醫學認為頸性眩暈的發病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有著緊密的聯系,體質虛弱、勞累受損、腦髓失去濡養,復感風寒濕邪,進而出現氣血瘀滯與寒凝血瘀,阻塞清竅,導致營養精微物質不能上榮頭面,清竅失養則發為眩暈。項叢刺針法是由古籍所記載的“齊刺”法為基礎發展而來,在后項部常用穴位施行針刺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經絡傳感效果顯著、刺激量大且范圍廣的特點,其主要依據腧穴的“近部取穴”原則與現代頸部解剖和吞咽反射的原理。相關報道顯示,項叢刺針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7]。究其原因在于,項叢刺針法一是運用“齊刺”的獨特針法,二是選穴位置大多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上[8]。在取穴上,本研究選取了風府穴、天柱穴、風池穴、完骨穴。原因是:其一,風府穴屬督脈,且為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主治一切風邪疾病,對于頭痛、眩暈等癥療效極佳?!夺樉闹敢x》曰:“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逼涠?,天柱穴屬膀胱經穴,位于第2 頸椎棘突上緣,斜方肌的凹陷中。古籍記載,天柱主治頸項筋急、不可轉頭及頭暈目眩等癥狀,因此被后世學者認為是治療眩暈兼項強痛的重要穴位。其三,風池穴不僅是足少陽經脈上的正穴,也是手足少陽與陽維的交會穴,在中醫學上被認為是治風之要穴,皇甫謐曾提到:“頸項強痛不得顧,風池主之”,且《針灸大成》中也提到風池穴治療頸項疼痛、眩暈等效果良好,此穴具有極佳的祛風散邪、止暈定眩的作用。其四,完骨穴屬足少陽膽經,且為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之交會穴,《太平圣惠方》記載:“完骨穴主風眩、頭痛、頭強、寒熱”。故完骨穴具有止暈、止痛的作用。對以上腧穴進行針刺可起到舒筋活絡的功效,能夠疏通頭部經絡,經絡通暢則清氣升,氣血可以上榮,髓海充盈而眩暈得停。使用項叢刺針法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可以充分激發督脈、陽維脈調整陰陽的作用,繼而使得氣血運行順暢,能夠上榮于清竅,從而對于眩暈等癥狀能夠更加快速有效的改善。從西醫解剖及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以上四穴均屬于頸枕區,該區域有著豐富的血管與神經通過,包括椎動脈、枕大小神經、迷走神經等。西醫認為長時間坐姿不當、過度勞累等導致機體感受器出現了本體感覺信息的錯誤,這些錯誤信息傳入大腦后由中樞系統進行分析,則會產生眩暈的癥狀[9-11]。采用項叢刺針法針刺頸枕部位的穴位能夠達到放松肌肉的目的,解除神經血管的壓迫,消除本體感覺異常信息,進而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12]。
耳穴壓豆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但用于治療頸性眩暈的相關報道較少。《黃帝內經》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薄八幫酢睂O思邈也曾說:“心為臟神之府也,心氣與舌竅相通,并寄于耳,榮華于耳?!庇纱丝梢姡迮K六腑與耳有著密切聯系。通過耳穴壓豆治療頸性眩暈通常選取頸椎穴、頸穴、枕穴、顳穴、交感穴等耳穴為主穴,并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辨證配穴,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治療眩暈的目的。陳英[13]在上述主穴的基礎上辨證取穴,伴眩暈者加緣中穴、心穴、肝穴三個耳穴,有效緩解了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癥狀,降低了病情的復發率。許海燕等[14]研究顯示,額、枕耳穴具有調節大腦皮質、延腦中樞及機體平衡的作用,亦可迅速緩解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耳鳴等臨床癥狀。張慧蘭等[15]貼敷頸椎、枕等耳穴,并結合患者癥狀配合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通過血流動力學觀察發現可以有效調節血流動力學狀態和血液流變的狀態,從而可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眩暈頭痛等不適反應。對于眩暈,中醫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并且均有不錯的療效[16-20]。
本研究結果證實,項叢刺針法結合耳穴壓豆相比單純使用抗眩暈藥物而言能更有效地改善頸性眩暈患者的眩暈、頸痛等癥狀,其相關機制可能與解除神經血管壓迫使得本體感覺異常信息消除有關,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