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虎
(東莞市長安鎮國庫支付中心,廣東東莞 523160)
水利工程作為重要的基礎工程,其投資屬于社會公益性投資,政府主導性強,資金來源大多為政府投資[3]。因工程涉及設計專業較多,如景觀需要兼備擋水功能與美學效果,植物種植、道路鋪裝等,目前的水利工程傾向于綜合治理,主要以改善水環境和水生態為主,尤其需要關注投入使用后的運營效果[4]。因此在“EPC+O”模式下,對水利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的成本進行估算分析能更好地對項目進行初始控制,為后續施工做好基礎性的工作。
1.1.1 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對于政府而言,由于“EPC+O”模式強調承包商對工程的運營管理,解決在傳統模式下,政府需要對多個參建單位進行管理而造成的各個單位間因工作銜接所產生的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等問題,同時項目的實施監管也上升到從立項到運營的全生命周期的高度,有效提升了政府部門的管理效率。
1.1.2 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目前,國內采用“EPC+O”模式的項目大都集中于流域治理、水環境改善和市政管網建設等公共事務領域,其資金來源多為政府融資,并且投入的資金不少[5]。采用“EPC+O”模式能夠在提升工程質量的同時,又保障國有資金的高效利用,由于“EPC+O”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對建設單位來說減少了管理成本和時間成本,縮短了工期,使項目能夠提前進入運營階段,產生收益[6]。
1.1.3 明確責任主體,易于風險管控
定理2 給定脆弱性變換周期intervali、單條入侵路徑上依次攻擊的脆弱性數量n、入侵者攻擊單個脆弱性所需的時間周期τ(假定攻擊不同脆弱性所需的時間周期相同)和入侵時間窗口概率密度函數f(T),對于脆弱性總變換空間大小S,當n>1,nτ
通過將設計、采購、施工和運營等環節集成,明確總承包商單一主體責任,提前在設計階段綜合考慮施工、運營階段的需求,強調設計階段的重要性,促進設計階段與各個階段的聯系,提升設計階段的工作質量。因此,對于總承包商來說,需要安排專業的管理人員對各個過程進行嚴格的監管,一旦中間環節有紕漏,風險還是由總承包商承擔。
1.2.1 聯合體管理難度增大
目前國內已采用的“EPC+O”模式的項目中,更側重于整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注重總承包商協調統籌各個環節的能力,但是國內相關項目的中標者通常為由設計、采購施工和運營單位組成的聯合體,由于聯合體內部的各單位按照各自的比例承擔績效風險,往往容易出現各單位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產生人為割裂的現象,導致聯合體綜合管理難度較大。
1.2.2 相關機制不健全
目前“EPC+O”模式的適用范圍還沒有明確的規定,缺乏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特別是在信息管理方面,由于中標單位通常為幾個單位組成的聯合體,單位之間的信息差會對工程的進度和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監督管理方面,由于監管方為政府部門的相關機構,如住建部、交通運輸部和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在進行監管時常出現各個部門的責任不清、分工不明確及監管權力重疊的現象,給施工帶來諸多不便,對施工進度造成一定的延誤。
1.2.3 項目成本控制的不確定性
在“EPC+O”模式下,工程項目在初設和設計階段都可進行招投標工作,如果項目在初步設計階段就開始招投標工作,由于設計單位欠缺實際施工經驗,對項目成本的總投資無法進行較為準確的計算,有可能產生定額設計和超額設計的情況。在定額設計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參建方的資金壓力增大,導致對工程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在超額設計的情況下,不僅給腐敗分子可乘之機,也使項目的預算管理失控,打亂財政資金的劃撥和安排。
為實現建設工程中投資目標的控制,避免“三超”問題的出現,以某流域綜合整治二期項目為例,分析該項目在投資估算過程中出現偏差的原因,提出管控要點,確保后期各個階段的投資偏差在合理范圍之內。
某流域綜合整治二期項目包括污水管網工程、活水保質工程和生態修復工程、調節閘工程、景觀提升工程、清疏工程,該項目為“EPC+O”模式,計劃總工期為299 d,計劃每天鋪設截污次支管1.5 km,同時推進河涌清淤、景觀提升等各項工程。
該項目收到運營水務中心的送審稿中項目估算金額為17.169 5億元,經財政局根據建議書、招標文件和項目估算資料估算,為提升該流域綜合治理效果,調整項目建議書中的內容如下:①管網增加30 km;②將調節閘工程名稱改為攔污閘工程,并移至管網工程中;③增加污水管網接戶工程的預留資金,并將該項目移至管網工程中,進一步審核出具估算一稿,估算金額約為130 318.75萬元,具體估算費用見表1。

表1 項目一稿估算費用
項目經二次評審后,收到的項目最終估算金額為130 318.75 萬元,比估算一稿的金額增加7 855.10萬元,具體費用見表2。

表2 項目定稿估算費用
由估算偏差表(見表3)可知,定稿后的景觀提升及堤岸工程費用增加了4 783.64萬元,造成其產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提出擴大景觀工程的實施范圍3.37 km,并增加堤岸工程,由此造成的偏差最大,經過分析,造成以上誤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表3 項目估算偏差表
2.3.1 在進行方案設計時,未能統籌管理項目的施工內容
在項目估算的一稿中,相關單位經過商討,將原來的調節閘工程改為攔污閘工程,并將該部分內容合并到管網工程中,在最終的項目估算書中取消一體化系統,只保留監管水質的內容,導致信息化系統的估算費用減少了882.50 萬元,產生33.59%的偏差??梢姡谶M行方案設計時,未能將項目進行良好地統籌和分類管理會對項目估算的精確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3.2 方案設計深度不足,導致投資估算出現較大偏差
在項目一稿的變化中,需要在現有建設的基礎上增加管網數量,由此增加的估算費用有2.14 億元,在最終的項目估算書中又增加了景觀工程和堤岸工程的實施范圍,由此增加金額為4 783.64 萬元,相應地,增加了工程建設的其他費用共1 146.06 萬元?!癊PC+O”模式下需要考慮運營期的費用,因增加了相應的景觀、堤岸工程,導致運營期的費用也相應增加了548.24 萬元??梢姡瑵M足設計深度要求設計方案是提高項目估算精確度的保障。
2.3.3 未能選取合理的單價費用
在項目建議書中未能根據當地的人力、材料、機械等所需費用及時修改項目建設所需的單價費用,如在生態修復工程中,由于市場中的曝氣機價格上漲造成生態修復工程估算價格增加28.80 萬元,在工程建設的其他費用和不可預見費中,根據市場價格,又進行了基數調整導致費用增加。
2.4.1 對建設內容進行結構優化,防止缺項漏項
由于“EPC+O”模式多為政府投資項目,在編制項目建議書和項目估算書時,需統領全局,深化項目建設內容,將項目運營期的費用納入項目建設內容中。通過現場調研,了解工程的建設條件,對所有的建設內容進行結構優化,防止缺項、漏項,同時進行工程量化,提出滿足設計深度的設計方案,充分提高政府資金的利用率。
2.4.2 根據當地的人力、材料、機械設備等所需費用,及時調整綜合單價
建立當地人力、材料、機械設備等所需費用的數據庫,根據項目擬定的項目周期,通過數據分析和當地市場情況,選取合適的綜合單價費用,減少在項目估算審核過程中由于項目建設的綜合單價造成的估算誤差。
2.4.3 劃分項目階段和任務,提高風險管控
將項目劃分為多個階段,確定每個階段內的工作內容、資源需求和持續時間,可以更準確地估算出每個任務的任務量和工作成本,在進行估算時,要同時考慮項目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并通過采用適當的風險管理策略減小風險對估算的影響,提高估算的準確性。
在項目初期階段判斷估算的準確性可通過概算的審核結果來判斷,通過偏差分析其估算的準確性(見表4),可以看出整體偏差較小,其中項目總投資的誤差控制在0.02%以內,在項目的允許偏差范圍內。

表4 項目概算與估算偏差
可見,通過優化建設項目內容和結構,可提升項目估算的準確性,減小項目后期變更所帶來的影響;建立人力、材料、機械設備等所需費用數據庫,有利于資源的利用和分配,提高項目資金的利用率;通過劃分項目階段和任務,可提高項目計劃和管理效率,提升項目風險管控的能力。
在項目估算過程中,通過對項目建設內容進行結構優化,一方面使能夠防止估算過程中發生缺項、漏項,另一方面能使項目內容得到深層次的優化,使項目的整體框架更加清晰。此外,通過建立當地人力、材料、機械設備等所需費用機數據庫,不僅能夠及時調整項目的單價,還為后續開展評審和評估工作提供借鑒指導。根據項目的整體情況,劃分項目階段和任務,有效地避免各單位間因信息差造成的工程進度緩慢、資金浪費等問題,通過項目后期概算誤差控制在0.02%以內,表明文章提出的管控策略可有效提升項目估算精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