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夢
(南寧市科技館,廣西南寧 530028)
2021 年12 月7 日,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國科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這對加強青少年科學教育以及落實“雙減”工作意義重大[1]。2023 年2 月2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2]。隨著“雙減”政策的持續落地、科學教育的不斷深化,各地科技館紛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部署要求,充分挖掘科普教育資源,開展了館內館外、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以豐富青少年的課后生活,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學素質。
科技館承擔著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重要責任,是實施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開展科普活動,能夠深化科技館的教育功能,豐富學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然而,在新形勢下,目前的科普活動逐漸不能滿足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需求,科普活動形式單一、基層科普能力薄弱、網絡資源利用不充分逐漸顯現出來[3]。本文通過研究科技館如何創新科普活動內容和載體,利用科普資源助力“雙減”實施,不斷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服務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對科技館行業在“雙減”背景下開展科普育人工作提供參考。
科技部發布的2021 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各類機構組織線上線下科普(技)講座為103.82 萬次,吸引33.80 億人次參加,比2020 年增長108.24%;舉辦線上線下科普(技)專題展覽10.07 萬次,共有2.05 億人次參觀;舉辦線上線下科普(技)競賽3.68 萬次,參加人數達7.26 億人次,比2020 年增長294.22%[4]。隨著2021 年“雙減”政策的頒布,課外活動、研學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科技教育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需求日益旺盛。各地學校積極對接聯系科技館,圍繞科技制作課程、科學探究研學、科學家精神宣講、科普展覽等開展館內館外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擾。
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后,全國各地紛紛把研學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掀起一股濃厚的“研學熱”,科技館也成為“香餑餑”。眾多學校紛紛前往科技館開展研學活動,將之作為素質教育發展的新方向,但從實際結果來看,研學活動的成效與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研學形式單一??萍拣^自身對研學活動的策劃不夠,為學校提供的科普研學活動形式單一,對青少年進行科學啟蒙和科技創新教育的手段主要以參觀科技館為主,青少年容易走馬觀花、淺嘗輒止。二是校內外有機銜接不夠。研學活動過程中提供的講解內容往往是圍繞場館的固定展品展開,未能與課本知識有效銜接、良性互動,而依托課標開發具有科學特色的精品研學體系更是少之又少。三是研學內容針對性不強。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采用一套講解詞或執行同一套研學活動流程,對學生接受科普知識的情況缺乏后續跟進了解,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只游不學”的情形。
一是從財政投入來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科普經費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基層科普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城鄉之間的財政投入差別導致城鄉兩級學校開展科普活動的規模和質量大相徑庭。二是從基礎設施建設看,存在村鎮科普設施不完善、硬件水平落后,缺少鄉鎮科技館、實驗室等情形;個別學校有科普場地、科學儀器,但囿于基層科普人員招募難、數量匱乏及科學教師技術技能水平低、無法熟練使用科普教具等因素,持續的、高質量的科普活動難以正常開展[5],學生接受的科學知識普及和獲得的科學素質提高程度有限。三是從受眾主體來看,農村家庭的科技創新教育意識普遍不高,其重心是孩子的學科成績,鼓勵孩子參加科普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低,在基層農村開展科學活動處于“吃力不討好”的窘境。
各地隨著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不斷走深走實,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多了、課業負擔變小了,學校對高質量的科普活動和科學教育需求也隨之增加,由此帶來的是科技社團、科普活動安排增多與科技輔導員數量不足的矛盾不斷加深。一方面,僅靠校內師資力量,難以充分保障學??破辗招枨?。各個學校編制總量受控,中小學??萍驾o導員大多從語文、數學等各學科老師中產生,這些老師的精力有限,本身承擔的教學任務已經很繁重,身兼數職導致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對科技輔導員的激勵政策不夠,對科普專業人才的培養前瞻性不足,校內專業化、規范化的科技輔導員隊伍管理機制不完善,導致現有科技輔導員的科學素質難以支撐高質量科普活動的開展。
目前,我國對數字科技館建設管理還處于探索階段,很多地方的數字科技館建設剛剛起步,網絡資源利用率不高、網上科普活動尚未形成規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內容不夠豐富。雖然在某一時間段內,以某個科學熱點或前沿事件為基礎,開展了線上科學傳播活動,但是線上科普活動的方式比較簡單,僅是一些簡單的科普圖片或科學視頻的展播。二是與實際需求不符?,F有的線上科學傳播活動大多是由科技館工作人員自行組織策劃,事先并沒有調研摸底了解掌握學校在開展“雙減”工作中對線上科普活動的實際需求,未能策劃提供有針對性的線上科普活動,學校對這些活動的興趣不大。三是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未搭建起面向學校師生的科普活動在線注冊平臺,科技輔導員通過線上與學生交流學習的渠道有限,并且很少有比較完整的系統和常態化的線上科普活動持續向公眾開放,導致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不夠、積極性不高。
科技館擁有各類優質的軟硬件科普資源,如展品、展覽、活動、實驗器材、科學課程等,要積極依托場館的科普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動,加強青少年科學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助力“雙減”政策有效落地。
科技館內的展品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方面,是開展各種科普教育活動的基礎。在“雙減”政策下,科技館要充分挖掘展品內涵,精心組織開展場景式、體驗式、互動式、沉浸式科技創新教育活動,讓青少年在參觀科技館時通過親手操作體驗、親身參與科學實踐活動,更好地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及科學探索過程的奇妙,真正實現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此外,要結合當下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引進更先進的科普展品,如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領域科普展品,向公眾展示我國自主研發的最新科技成果、科技自立自強的最新實踐,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渴望,讓青少年在“雙減”環境下得到更多的科學啟蒙。
《中國科協“十四五”期間人才工作規劃》謀劃了14 個工程及48 項重點舉措,其中一個重要工程就是“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工程”。該工程提出推動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并要求積極倡導“動腦、動手、交流、合作”的科學教育理念,開展館校合作提升活動”,打造“主題研學”“科技館里的科學課”等品牌活動??萍拣^作為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應根據社會需求積極開發科普研學活動,使之成為加強基礎學科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平臺。要堅持“特色鮮明、定位明確、銜接有效”的原則,可將科普活動與學生課余生活相結合,將科普知識與學校課標相銜接,與學校共建活動實踐平臺,打造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展教活動,整合館內、校內科技輔導員教育教學資源,從青少年的興趣出發定制研學“菜單”,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要大力引導青少年主動探索發現、學習研究,營造課上動腦、課后動手、主觀和實踐相結合的研學氛圍,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欲望,進而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其綜合素養。
科學家精神與育人工作息息相關,科學家的經驗啟示、成長成才故事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鮮活生動形象的素材?!半p減”工作開展以來,各地科技館將弘揚科學家精神貫穿到助力“雙減”工作過程中,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宣傳活動。2022年全國科普日期間,中國科協主辦的“筆鑒丹心——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在中國科技館展出,選取了100 多位科學家的學習筆記、科研手跡、書信手稿等珍貴資料進行展覽,有力有效地弘揚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中國科學家精神。該展覽先后在廣東、江蘇、福建、廣西等省區的科技館進行巡展,以形象生動、引人深思的科普展覽,進一步增強青少年對科學家精神的價值信仰。
科普大篷車的配發運行,對彌補艱苦邊遠地區、基層一線科普資源匱乏的短板,提升當地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素質,具有重要而深遠意義??破沾笈褴囀瞧占翱茖W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重要科普基礎設施,被譽為科普“輕騎兵”,以配備聲、光、電、力等基礎科學實踐展品為主,其展品具有輕便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等特點??萍拣^在開展大篷車活動時,除了展示車載展品外,往往還結合展覽、實驗秀、科普劇、教學資源包等多種形式,形成系列科普活動??萍拣^科技輔導員依托大篷車將這些活動帶到校園尤其是偏遠鄉村學校,能夠有效破解鄉村學??茖W教育缺位的問題,進一步開闊農村孩子的創新視野、啟迪青少年的好奇心,激發其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偟膩砜?,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的活動在各地廣受好評,極大地豐富了學??茖W服務等校園文化生活,也為在村鎮社區、農村開展多樣化的科普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單列成章、一體部署。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個很重要的抓手就是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時代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一是堅持“以訓促學”提能力。各職能部門應結合現行“雙減”政策,健全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加快提高科技輔導員科學素質,強化后備科技輔導員的學習與培訓。要特別關注城鄉之間科技輔導員能力差異的問題,為偏遠地區的科技輔導員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二是堅持“以賽促評”練精兵。各地科技館應聚焦為科技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提供平臺空間,著力打造適合科技輔導員展示才華的賽事平臺,不斷提升科技輔導員的專業競爭力。比如,持續舉辦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比賽、航模比賽等,依托賽事對科技輔導員的活動教案、輔導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評”的目標。三是堅持“以制促升”強基礎。相關部門要完善中小學??萍驾o導員評價、保障和激勵機制,讓教育部門認可并重視科技輔導員參與科技教育工作的成果和榮譽,作為工作考核、職稱評定和評優評先等的重要依據。要開展科技輔導員認定工作,鼓勵引導科技輔導員參與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科技輔導員專業水平認證,在提升科技輔導員隊伍專業水平和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和使命感。
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科技館作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有效利用社會各界科普教育資源,提高科學傳播效能,努力向更廣闊的人群和地域輻射。尤其在科普人員交流方面應主動搭建科普大聯盟平臺,組織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社會教育機構等共同打造品牌突出、亮點鮮明的專業化科普活動,推動各方共享科普專家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例如,推動有條件的科技館圍繞科技創新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建設創客工作室,搭建青年學者交流互動平臺,在滿足公眾科普需求的同時,激發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當前,多數科技館以組建專家、教師、大學生等不同群體的科普志愿者服務團隊的形式,為公眾提供優質的科普服務,這是利用社會力量壯大科普工作者隊伍的重要方式。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地推動了科普教育方式方法的轉型與變革。
在未成年人群體與“互聯網+”時代緊密相融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科普教育”已成為當前科技館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線上科普活動的重要方式。首先,將場館科普資源進行線上整合,在線展示展品科學原理,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云游科技館、云上觀展等,向觀眾打造全天候開放的線上科普場館,觀眾可不受空間、時間、參觀人數的限制,隨時隨地參觀科技館,并在線參與互動[6]。其次,搭建起科技館與學校師生科學互動的網絡平臺,在“雙減”背景下,傳統的填鴨式科普教育已經向互動式、啟發式科學探索轉變,線上科普活動要圍繞青少年興趣點,引入科技輔導員在線指導評價,開發互動性強的科普活動,以啟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引導青少年在課后自主探究學習,進一步擴寬館校科普活動線上資源融合共享渠道。最后,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加強科學傳播效能,鏈接豐富的科普網絡資源,創造各類型科普板塊,供受眾自主選擇,同時建立系統的網絡監管機制,及時更新科普資訊,粉碎網絡謠言,規避偽科學,營造科學嚴謹的線上科普環境,為科普教育新模式的健康發展助力。
新媒體的興起和應用加速了信息的傳播,也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各個領域??萍拣^作為公益性科普教育主陣地,有責任和義務圍繞健康生活、低碳環保、食品安全、應急避險、文明新風等公眾期待的科普需求,依托場館資源優勢大力開發有深度、有內涵、有態度的視頻作品和線上科普活動,通過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幫助青少年把日常碎片化的時間有效地利用在科普學習中,在全社會營造人人主動關注科普、參與科普的生活新模式。
科技館作為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設施,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主陣地。研究表明,要助力“雙減”政策有效實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科技館需充分利用科普資源將課外科學教育與課內學科知識相融合,開展能啟發科學熱情、培養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質的科普活動;要加強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鼓勵社會各界專業力量參與科普育人事業,不斷提高科普服務專業水平;創新科普傳播渠道,延伸擴大科普服務范圍,提升科普影響力,才能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