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漣,張 鍵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 經濟貿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安徽省作為中部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穩步發展,1979—2021 年期間,安徽省進出口貿易額從2 782 萬美元增加到1 070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1.71%,高于同期全國外貿平均增長速度。貿易結構上,安徽省貿易從以“農業、輕工、重工”的結構逐漸過渡到了“輕工、重工、農業”,貿易結構呈現由量到質的轉變。對外貿易穩步發展的同時,經濟總量進一步提升,2021 年安徽省生產總值達42 959.18 億元,較1978 年的114 億元增長約377倍,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節節攀升,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 年的425 元增加到2021 年的43 008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6 元增加到18 372 元,分別增長約100 倍和74 倍。
以上數據中,經濟增長呈現喜人趨勢,但城鄉收入差距問題依舊十分顯著(見圖1),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共同富裕,解決城鄉失衡問題。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給城鄉共同富裕帶來更大挑戰,在這一重要時刻,如何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尤其是如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我國政府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引起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安徽省進出口貿易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二者之間關系如何?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如何?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分析進出口貿易對勞動者工資收入的影響,并利用該安徽省1999—2021年期間的數據,建立VAR 模型,分析對外貿易及進出口商品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具體影響,并據此提出對策建議。

圖1 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

圖2 模型穩定性檢驗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式(1)中Q為產出,A為技術進步率,K為資本投入量,L為勞動投入量,α、β為彈性系數,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
其中w為工資,r為資本的使用成本,將式(2)除以式(3)可得:
將式(4)代入式(1),取對數后可得:
將式(5)整理后可得:
為了考察對外貿易對勞動力工資水平的影響,將上述方程做進一步擴展。發生進出口貿易后,總產出可分解為國內銷售和對外出口,即Q=D-IM+EX,其中,D為總需求,IM為進口量,EX為出口量,則方程變為:
假設存在不同產業i和j,則不同產業勞動者的工資方程分別為:
將式(8)減去式(9),可得到如下方程:
由式(10)可知,進出口貿易的發生會影響不同產業間勞動者需求和工資水平。如果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勞動者從事不同的產業,則進出口貿易的發生會通過影響其工資水平導致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接下來,本文利用安徽省時間序列數據,檢驗理論研究結果。
1.變量選取。本文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EQ作為被解釋變量。關于解釋變量的設定,參考藍慶新和田海峰(2002)[1]的做法,首先根據SITC標準分類方式將貿易品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EX1、IM1分別表示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和進口額,EX0、IM0分別表示初級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依據公式(見表1)計算出貿易結構TSV,TSV值越大,表示該省工業制成品出口額比重增加,貿易結構優化[2]。出口貿易(EX)和進口貿易(IM)分別以當年美元與人民幣中間價折算出口貿易額和進口貿易額與當年該地區GDP之比來衡量[3]。

表1 變量的選取

表2 單位根檢驗結果

表3 協整檢驗結果
2.模型設定。依據理論分析,實證模型設定為:
式(11)中,t表示年份,ε為誤差項。為消除異方差性,對所有變量取對數處理。上述指標的原始數據來源于2000—2022 年安徽省統計年鑒。
為了驗證數據的平穩性,確保回歸分析的有效性,首先對各個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由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原時間序列均未通過單位根檢驗,說明原始數據是不包含趨勢項和截距項的非平穩序列,直接建模會導致偽回歸,對序列的一階差分繼續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不包含單位根,該序列為一階單整,符合協整檢驗條件。
利用Johansen 協整檢驗確定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由于變量個數大于2,首先建立VAR 模型,然后利用滯后長度準則確定模型最為合理的滯后階數,根據AIC、SC、HQ等評價統計量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3,接下來,利用Johansen 極大似然檢驗分析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結果如下:
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城鄉收入差距與進出口商品結構最多存在三個協整關系。
依據前面分析結果,建立VAR(3)模型,結果如表4 所示。滯后二階的出口額對于城鄉收入差距具有負向作用,出口額增加一個單位,城鄉收入差距縮小0.370 56 個單位;滯后三階的出口額對于城鄉收入差距具有負向作用,出口額增加一個單位,城鄉收入差距縮小0.177 712 個單位。滯后二階的進口額對于城鄉收入差距具有正向作用,進口額增加一個單位,城鄉收入差距擴大0.160 611 各單位;滯后三階的進口額對于城鄉收入差距具有正向作用,進口額增加一個單位,城鄉收入差距擴大0.079 931 個單位。滯后一階、滯后二階、滯后三階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指數與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動呈反向關系。以上實證分析表明,隨著出口貿易增加,城鄉收入呈差距縮小趨勢,進口貿易增加,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促進城鄉收入差距縮小。

表4 VAR 回歸結果

表5 方差分解結果
AR 根圖顯示:全部根的倒數值都在單位圓之內,VAR 模型穩定,接下來,進行脈沖響應及方差分解分析。
如圖3 所示,對VAR(3)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設置預測期為10 期,得出各變量對該省城鄉收入差距產生的沖擊效果。出口貿易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負向沖擊,在第五期達到最大值,而后上升并趨于穩定;進口貿易對城鄉收入差距沖擊在前五期呈現正負交替趨勢,第四期正向作用達到最大后下降,第6 期開始呈現正向沖擊并趨于穩定;貿易結構指數對城鄉收入差距沖擊在第2 期負作用達到最大,而后上升,到第6 期后一直處于負向沖擊并最后趨于穩定。

圖3 脈沖響應結果
根據方差分解結果,該省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動很大程度上由自身因素解釋,解釋程度隨著期數的增加而降低,由第一期貢獻率為100%降至第十期53.968 84%,解釋變量中,出口貿易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解釋程度最高,第一期為0,從第二期開始逐漸上升,第十期達到最大值,為38.153 52%;進口貿易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從第二期開始,呈波動趨勢,第四期達到最大值;進出口商品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呈上升趨勢,第二期貢獻率為2.578 859%,第十期達到8.002 825%。
根據安徽省1999—2021 年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主要結論:(1)安徽省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動很大程度上由自身因素解釋,出口貿易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較大,短期內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隨著期數增加,影響減弱并趨于穩定;(2)進口貿易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微弱;(3)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其影響呈上升趨勢。
安徽省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加工貿易。為了滿足用人需求,一方面,企業會對現有工人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員工的自我發展需求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會激勵工人進行知識升級和技能提升,農民非農業收入增加,城鄉收入差距縮小。進口貿易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微弱,但進口設備會替代部分低技能勞動力,從事低端加工貿易的農村剩余勞動一定程度受到擠壓,收入惡化,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外貿產品出口中,工業制成品出口占比大,但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隨著貿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城鄉收入差距有望收窄。
第一,主動應對雙向沖擊,多措并舉穩外貿。當前,在中美貿易沖突背景下,諸多出口產品遭受限制。外貿企業應主動出擊,挖掘新興市場,大力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升級貿易方式,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動貿易和產業聯動發展。
第二,發揮比較優勢,優化對外貿易結構。該省出口貿易中,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一半以上,產業優勢明顯,機電生產企業需牢牢抓住行業發展新趨勢,下大力氣進行產品升級和技術改造,強化品牌建設,以點帶面,局部帶動整體,推動整個省份的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第三,升級產業結構,促進就業增長。充分延伸工業產業鏈,增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合理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農村勞動力;鼓勵各地區依據區域產業發展制定職業培訓計劃,創新培訓模式,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高級技工轉變,滿足高層次加工業的用人需求,扎實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