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學)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強調“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高中歷史教學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引導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樹立紅色理想,矢志不渝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在高考備考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設計情境、問題鏈、測評方式及關注學習起點等策略,以實現學生在應試中從學會做題到學會做人的目標。黃健文老師的文章《高考備考中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策略探析——從2022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談起》提到,2022年廣東高考卷加強對“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在試題情境設計、選項設置、材料摘編上,體現了濃厚的家國情懷氣息,對我們今后備考具有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時,“要以學習黨的歷史為重點,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青年學生在高中學習中,更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李鵬程、劉進全兩位老師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來看2023年高考歷史熱點命題方向,注意時政與熱點相結合,關注歷史復習備考,準確把握高考命題方向。
理念不變原地轉,理念變了天地寬。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而基礎能力培養和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抓手。在高考備考中,我們應該轉變觀念,改變思路:可以變教材為學材,根據教學需要關聯、補充課外資料,可以通過設置能力層級遞進的問題鏈,逐步提升,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有效主題,整合單元知識內容,落實大單元教學法[如馬維珍老師的《挖掘教材有效主題,推進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以統編教材必修(上)中國古代政治為例》];還可以通過對專題史的學習研究(如張意珠老師的《立足學情,指向高考,落實時空觀念素養——以一輪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例》)實現歷史學科素養落地生根。
培養學科素養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辯證思維。歷史教學中多重概念和高頻考點是易混淆處,也是易錯點,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至關重要。本期文章中,李磊老師的《淺談易混概念的辨析——以“法治”與“法制”為例》、吳煜和孫萬倉老師的《基于“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概念”易錯試題的分析》,即是從這個層面出發,進行的有益探索。而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概念,需要教師有深厚的歷史學科功底,對相關的歷史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是一句空話。作為一線歷史教師,我們要不斷加強班級學情分析,制訂學科頂層設計,尋找有效課堂路徑,實現教學新的跨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優化關鍵能力提升,才能更好地瞄準高考靶向,促進高質量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