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強強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一中學)
2022 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第2 題以兩漢時期“奉朝請”制度的歷史演變設置試題情境,考查兩漢之際大一統中央集權發展的歷史概況。西漢初立,穩定統治秩序、加強中央集權成為當務之急,在繼承秦代郡縣制的基礎上,漢朝也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地在部分地區實行封國制,但此時的封國制早已迥異于周代分封制,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隨著歷史的發展,漢代中央與封國的關系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2022·廣東卷·2)“奉朝請”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
B.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
C.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D.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
材料以兩漢之際享受“奉朝請”待遇的人員身份的變化創設試題情境,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根據材料所述,享受“奉朝請”待遇的是列侯、宗室、外戚等,此待遇是朝廷給予的恩榮,同時享有此待遇者在當時并不普遍。另據材料“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可知,此時“奉朝請”已經成為一種尋常現象,其實際上已經失去對諸侯的恩榮作用,因此該處可成為學生解題的突破點。但學生要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即“奉朝請”實際已經不再成為對諸侯的恩榮,那么其存在的作用是什么呢?再結合材料“多不就國”與“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可知,此時“奉朝請”已經成為中央控制諸侯的一種手段。分析至此,學生其實不難得出,“奉朝請”實際上加強了朝廷對封國的控制,但D 選項又設置了思維障礙即“直接”二字,由于學生最容易從西周的分封制出發思考中央與諸侯的關系,而西周分封制下中央對于諸侯的控制又并非一種直接的控制,因此D 選項在這種思維路徑下就顯得并不準確。
綜上所述,解決該題的關鍵最后便落在了對材料“封國大權操于國相”的理解上,即國相任免權的歸屬以及國相真正對誰負責的問題。根據安作璋、熊鐵基著《秦漢官制史稿(下)》可知,“相”為諸侯國中最高行政長官,為天子代置。諸侯王雖可自置,然究竟與漢法不合,故時人均視為一種特殊待遇,王國之相對于諸侯王,既有輔導之責,又有諫讒或舉奏之責。諸侯王相實際上擁有地方一切權力,并且對諸侯王實行監督。如果學生能夠對以上史實有一定的了解,自然可以得出在“封國大權操于國相”的情況下,朝廷實則對地方有了直接的控制,因此也就比較容易避開D 選項所設置的陷阱。
誠然,以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但卻也給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視角。比如在講授漢代郡國并行制時,大多會講授漢武帝通過“推恩令”“附益之法”“酎金奪爵”等措施削弱諸侯勢力,對于在郡國并行制設立之初中央對諸侯國的限制卻鮮有言之,因此往往會讓學生產生漢代封國制與中央集權天生對立的錯覺。由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可在此處創設歷史情境,通過創設情境、制造思維沖突,加深學生對秦漢時期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不斷發展這一歷史階段特征的認識。
要想打破學生認為漢代封國制不利于中央集權的這種定勢思維,首先必須了解漢初封國制產生的背景。
秦統一全國后,也曾因是否實行分封在朝堂上產生過激烈的爭論,最終秦始皇決定廢除分封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逐漸建立起了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度。秦朝末年烽煙再起,劉邦為籠絡在楚漢之爭中合力擊敗項羽的功臣,先后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后因一些諸侯王擁兵自重,對漢朝的中央集權構成嚴重的威脅,最終劉邦鏟除了異姓諸侯,但同時又陸續分封了自己的子侄為王。通過以上論述可以創設以下問題情境,“秦朝已經全面廢除了分封制,同時漢代統治者已經看到了分封異姓諸侯王存在的隱患,那么為何還要繼續推行分封制?”通過該問題的設置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史料理性看待漢初封國制存在的必要性。
材料一“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疆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司馬遷《史記》
材料二“始皇既卒,趙高用事。天下解體,怨望日甚。封建之殘念,戰國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腦際。”
——錢穆《秦漢史》
材料三“七國異族,諸侯制法,各殊習俗。”
——劉安《淮南子·覽冥訓》
材料一反映出,漢初受傳統宗法觀念的影響,且鑒于亡秦孤立之敗,故分封同姓諸侯,其目的在于鞏固漢朝對于地方的統治以拱衛中央集權。陳蘇鎮認為:“漢初的諸侯王都是皇帝所立,是漢朝派往東方各地的統治者。在這一點上,他們與漢朝的郡守并無本質區別。”至于漢初的分封諸侯的設想在現實中是如何一種形態,《漢書·諸侯王表續》曾提到:“……而海內晏如,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成太宗之業者,亦賴之于諸侯也。”由此可見,漢初分封的同姓諸侯,在當時確實也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材料二、三反映出,盡管秦朝曾在全國范圍內“廢分封,行縣制”,但是直到秦亡漢立,分封制的影響仍然十分巨大,在漢朝統治較為薄弱的東方地區,多數人仍然習慣于傳統的治理模式,郡縣制度在這些地區的推行存在著巨大的阻力。對于漢朝的國家治理而言,既然郡縣制度暫時難以在這些地區推行,那么封國制的推行也不啻為一種有效的國家治理手段。同時諸侯王擁有強大的權力,在對其封國內部能夠依照從俗而治的原則進行管理,也是漢初能夠迅速取得安定統治的有力保證。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夠看到,漢初推行封國制一方面屬于不得已而為之,而另一方面卻又是漢代加強中央集權這一歷史趨勢下在此階段的必然選擇。
既然漢初的封國制是漢朝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種手段,那么中央在推行封國制時,也必然會吸取歷史上推行分封制所帶來的諸侯割據的教訓,因而在制度設計上更加注重對諸侯王的限制,所以漢初的封國制在推行之初就已經迥然于前代。
以當時的王國為例,漢初封國制下中央對諸侯王的限制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對王國的官制做出了明確的限制。漢初王國二千擔官,均由中央代置,而到了漢景帝以后四百擔以上的官均由中央派遣,有時甚至還限制在二百擔以上。同時由中央為諸侯王選擇太傅,并給予太傅極大的權力,若遇諸侯王不法,太傅可以諫諍或向朝廷報告。此外,王國之相由中央代置,而相又直接掌管王國諸事,實際上擁有地方上的一切權力,同時又對諸侯王進行監督。由此可見,在漢初的制度設計上中央實際上掌握了王國主要官吏的任免。
其次,有要求諸侯王無虎符不得發兵、不得私自煮鹽鑄鐵、諸侯王不得擅爵人赦死罪、諸侯王不得收納亡人藏匿亡命,這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王國的軍權、財權和司法權。
第三,諸侯王被冊封后需要立即就國,因為漢初需要快速穩定地方形勢,所以諸侯王必須立即掌握權力,代表中央進行地方治理以鞏固國家的統一。同時就國時的出行規格、居住范圍、使用儀仗、隨行人員、食宿地點等都有詳盡的規定。
盡管漢初朝廷在多方面對諸侯王進行著限制,但也沒有避免封國制所帶來的地方尾大不掉的問題。漢高祖劉邦在位期間,朝廷尚能對諸侯王進行有效控制,同時極大地發揮了分封制發展地方經濟保衛中央政權的積極作用,把其消極分裂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程度。但隨著王國經濟實力的增長、血緣關系的疏遠,諸侯國逐漸開始挑戰漢初中央對諸侯國劃定的紅線,終于在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封國所帶來的弊端也集中暴露了出來。漢景帝雖平定了七國之亂,并在各方面重新對諸侯王進行更加嚴格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但王國始終形成對中央集權的挑戰之勢。最終在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附益之法、左官律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綜上所述,漢初推行封國制有著其復雜的歷史背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順應了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發展的需要,充當著進行國家治理、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手段。封國制在短期內對于中央集權有其極為正面的作用,但是從長遠來看又孕育著分裂割據的隱患。因此在漢代前期封國制之下,中央與諸侯國圍繞著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問題一直在進行著博弈,同時中央也一直在從事著鞏固中央集權和反對地方分裂的斗爭,最終順應該時期中央集權和大一統的歷史大勢,中央終于戰勝諸侯國,維護了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