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飚
(福建省連城縣第一中學)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征是歷史思維,而歷史思維的表現之一,是基于史料的思維。在“無價值不入題,無情境(史料)不成題,無思維不命題”的背景下,深入剖析高考試題背后的思維邏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2022 年高考試題,談談基于史料的歷史思維的常見視角。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化思維。它要求將一系列零散的問題進行有序整理,并以全面的、整體的視角分析。歷史試題的題干往往不止涉及一個歷史事件,還涉及一個時段歷史事件的前后變化。閱讀史料時,不但要注意史料的整體,還要注意史料的細節;不但要考慮史料的本身,還要考慮與史料相關的條件。要注意避免斷章取義,一葉障目,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偏差。
【例1】(2022·全國乙卷·26)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
【解析】B,C 兩項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前者是對史料“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的過度解讀,后者是對史料“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的過度解讀;通判與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權力,削弱的不是州府權力,而是知州的權力,D 項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史料信息包含了通判的編制、職責、權限等信息,通判的設置,避免出現重大失誤以及防止權力的濫用、誤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規范化和流程化,故A 項正確。
【例2】(2022·全國乙卷·29)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 ()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
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
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
【解析】史料信息涉及了古今和中外,而A 項僅提及“東西方文化論爭”,屬于片面解讀,且史料無法判斷“論爭由此引發”,錯誤;明末清初傳統儒學思想就已遭受到批判,B 項“開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根據史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國人對傳統思想更加理性地看待,但并不意味著全盤西化思想得以“消除”,故C 項錯誤;史料反映五四后期人們對事物評判不再是新舊之爭,而是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即馬克思主義,反映出思想解放運動的方向發生變化,故D 項正確。
【點睛之筆】
閱讀史料時要明確“史料說了些什么”,要將較長的一段史料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論點,盡可能地從史料中獲取每一分證據,再對證據進行精準地推理和判斷。
歷史思維的深刻性,是指考生思考問題要有深刻性。考生思考問題時,不要停留在歷史問題的表面現象,要深入到歷史事物的本質,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要注意從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多種關聯中去認識歷史問題。
【例3】(2022·全國甲卷·28)1846 年,上海的進口貨值較前一年下降13%,1847 年又減少5.4%,1848 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雖有回升,但極不穩定,一直到1854 年還沒有恢復到1845 年的水平。這可用于說明,進口貨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B.導致西方商品傾銷重心轉移
C.促使傳統手工業的恢復
D.成為列強進一步侵華的借口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值呈下降趨勢,列強認為這是因為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太少,提出了“修約”要求,故D 項正確;進口貨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國貨物不進入中國,也不可能阻止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故A 項錯誤;鴉片戰爭后,上海逐漸取代了廣州貿易中心的地位,上海進口貨值的減少并不能導致西方商品傾銷重心轉移,故B 項錯誤;進口貨值的下降和傳統手工業的恢復二者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系,且外國商品進入中國沖擊了傳統手工業,傳統手工業逐漸解體,故C 項錯誤。
【例4】(2022·全國甲卷·35)1951 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
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
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
【解析】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每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1951 年正處于冷戰時期,美國政府面對黑人團體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指控,認為民權大會的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美國政府對待種族問題的做法顯然是受到了冷戰意識的影響,故C 項正確;1955 年華約成立標志著兩極對峙格局正式形成,故A 項錯誤;美國歷史上白人殘酷對待黑人,民權大會的指控是有事實依據的,故B 項錯誤;戰后美國政府關注到了種族平等問題,D 項表述過于絕對,錯誤。
【點睛之筆】
馬克思曾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各個階級或階層為自己所代表的經濟因素提出自己的見解。閱讀史料時不要放過任何細節,如史料是在何時、何處寫下或產生的?當時還發生了什么事件?那個時候和現在有什么不一樣?此外,還要注意史料作者的身份、立場、對象、境遇等,注意尋找和對比各階級或階層的立場異同,明白他們行為背后的時代背景。
思維的嚴謹性,就是指在研究歷史問題時要嚴格遵循邏輯規律,做到概念清晰、判斷正確、推理有據。思維過程中,要注意“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做到論從史出、論由證出。要謹防出現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張冠李戴的失誤,或隨意改變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例5】(2022·全國甲卷·25)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鎮勢力
B.強化了分封體制
C.凸顯了專制集權
D.動搖了宗法制度
【解析】選擇題題干通常為“史料”,選項大多為“歷史解釋”。解題時,應遵循主體一致的原則,本題中A,B 兩項都屬于偷換概念。題干設問時間為“唐后期”、主體是“皇子皇孫”,而A 項主體是“藩鎮”,應排除;史料體現的是對皇子皇孫管理的加強,而不是強化分封體制,故B 項錯誤;宗法制解決的是財產和爵位的繼承問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史料未涉及,故D 項錯誤;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子的權力與勢力,體現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故C 項正確。
【例6】(2022·山東卷·3)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 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 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衡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 號墓絲麻織品、浙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 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
A.海上絲路貿易興盛
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
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樹立“證據意識”,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根據史料可知,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蘇、湖南、江西、浙江,這些地點都是在南方,說明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故B 項正確;史料沒有涉及海上絲路貿易,故A 項錯誤;宋朝的衣料材質主要是絲麻,沒有發生變化,故C 項錯誤;史料體現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無法得出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故D 項錯誤。
【例7】(2022·湖南卷·10)1992 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積極建立待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決定。1993 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待業保險”正式更名為“失業保險”。這一變化反映了()
A.經濟改革引發失業現象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完善
D.思想解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
【解析】選項中的程度修飾詞往往決定答案的正誤,如發展程度(開始、初步、基本、完全、已經等)、參與程度(大多、廣泛、全部等)、破壞程度(沖擊、動搖、瓦解等)、作用程度(影響、決定、主導等)等,使用“過度”或“不及”的程度詞,都可能使原來符合題干條件的選項變成不符合或不充分。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 項“建立”、C 項“完善”既是對史料“做出”“明確”“更名”的過度解讀,也偷換了概念主體,應排除;史料涉及的是“待業保險”更名為“失業保險”的現象,A 項將主體偷換為“失業現象”,應排除;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突破思想束縛,明確前進方向,在此背景下積極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失業、養老、醫療),可見思想解放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故D 項正確。
【點睛之筆】
歷史無法在實驗中重現,更無法在現實中重演。歷史研究只能依據過去留下的痕跡(史料),通過嚴格的考證、謹慎的推理進行,解答選擇題也是如此。講求證據,證而不疏(不作引申、不東拉西扯等),是解答選擇題的首要原則。為了對史料的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釋,考生可運用“逆向思維”,“無罪推定,逆推而上”,即先推定(假定)各選項正確,結合已有的知識為其補充證據。如果關鍵證據或信息一致則選項正確,反之錯誤。
思辨就是思考和辨析,它要求考生思考問題時能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物進行多角度思考。它符合史料實證素養學業質量水平3和4的要求,即“能夠對史料進行整理、辨析和理解;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對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全面、豐富的解釋”“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能夠在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史料;能夠恰當的運用史料構建自己的論述”。
【例8】(2022·湖北卷·1)1978 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
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
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
【解析】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星宿的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說明出土文物與文獻可以相互印證,故C 項正確;作為史料,圖像、文獻記載各有所長,但也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因素,需要進行甄別,才能明確其史料價值,故A 項錯誤;史料無法體現西周對天文觀測的重視,故B 項錯誤;史料主旨不是說明楚國制漆工藝精湛,故D 項錯誤。
【例9】(2022·湖北卷·6)英國公使館1861 年進駐北京后,非常重視中文學習。公使館負責漢文處的威妥瑪將自己的漢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譯員的教材,建設漢文處圖書館,歸檔與總理衙門往來的一切中文資料。以上史料最適合論證 ()
A.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實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與創新
C.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輸出
D.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
【解析】根據史料可知,當時英國公使館人員積極學習中文,研究漢學,這可用來論證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故D 項正確;史料體現的是英國公使館人員積極研究漢學,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故A 項錯誤;史料只是體現英國公使館人員積極研究漢學,這無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與創新,故B 項錯誤;史料體現的是英國公使館人員積極研究漢學,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輸出,故C 項錯誤。
【點睛之筆】
思辨性思維要求考生“學會思考”。考生不是試圖尋找“標準”答案、“權威”解釋,而是運用豐富的歷史資料,多角度更全面地認識歷史、理解歷史,并形成自己對歷史的判斷。解題時,應堅持“孤證不立”、“無征不信(沒有證據的話或事不可信)”,盡量使用“二重證據法”(考古與文獻相結合),對史料進行深入辨析,做到“求真”“求實”。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為主線,展現歷史演進的基本過程以及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這既是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向性指引,也是高考試題命制的重要指導思想。在近年的高考中出現了大量滲透唯物史觀考查的試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例10】(2022·全國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 ()
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
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
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
D.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
【解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明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市鎮普遍興起,市鎮經濟對傳統的社會意識、當地風俗產生沖擊,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風,故D 項正確;根據史料中“俗氣撲人”一詞,可知士大夫并不認同經濟富裕者熱衷營造園林的行為,且“顛覆”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故A 項錯誤;世俗化審美傾向在明朝之前已存在,“初現”表述不符合史實,故B 項錯誤;史料只是敘述了經濟富裕者熱衷營造園林的現象,并未涉及社會結構的變化,“解體”一詞解讀不當,故C 項錯誤。
【例11】(2022·全國甲卷·34)蒸汽機發明后,日益成為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機器動力的重要來源,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 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表明 ()
A.內燃機的應用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B.農業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
D.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規模
【解析】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家庭農場)逐漸淘汰了舊的生產組織形式(使用蒸汽動力的雇傭大農場)。運用唯物史觀來解釋,生產力發展引發了生產關系——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故A 項正確;史料沒有涉及失業人口的增加,故B 項錯誤;史料的主旨是內燃機取代蒸汽機成為農業機器的動力的影響,故C 項錯誤;史料“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說明生產規模受到生產效率的影響,D 項因果倒置,錯誤。
【例12】(2022·廣東卷·12)17 世紀的荷蘭畫家作品中經常呈現如下場景:整潔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兒女們的漂亮服飾,宴會上盛大的排場,海員的英勇,商業的輝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蘭商船。這反映了當時荷蘭()
A.海外貿易豐富了藝術題材
B.浪漫主義藝術風靡一時
C.商業公司壟斷新航路貿易
D.啟蒙運動塑造社會風貌
【解析】依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明確藝術作品是時代的產物。正是由于17 世紀,荷蘭成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貿易繁榮,藝術上才出現了“海員的英勇,商業的輝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蘭商船”等題材,由此可見海外貿易豐富了藝術題材,故A 項正確;史料反映的不是憧憬未來的浪漫主義,且浪漫主義出現的時間是18 世紀末,故B 項錯誤;史料沒有體現壟斷公司,故C 項錯誤;史料與啟蒙運動無關,故D 項錯誤。
【點睛之筆】
《課程標準》將唯物史觀定位為“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只有正確運用唯物史觀,才能對歷史問題有全面、客觀的認識。《課程標準》要求重點掌握的唯物史觀有: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從孤立分散走向密切聯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