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勇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我國當前已經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所需,體育產業發展也不例外。其中京津冀區域體育產業面臨著結構升級、政策變化、賽事資源下沉、市場化需求、消費需求變化等。人才是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研究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吸引、流動、使用、培養、服務人才,提出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的策略,有助于升級京津冀體育產業結構與布局,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前學界對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尚無共識。在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升人才隊伍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是重中之重。在文獻資料和專家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將“新時代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大體定義為:新時代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下,促進和實現體育產業人才政策法規保障與公共服務機制健全化;人才結構調整與資源配置效率最佳化;人才規劃與開發價值最大化;人才創新培養與供需水平均衡化的高質量發展。
2.1 宏觀發展環境
新時代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快速、高質期。近年來,我國相繼發布了《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有關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體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9 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29483.4 億元,實現增長值11248.1 億元。截至2018 年末,全國體育產業法人單位數24.0 萬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達到464.9 萬人。[2]一方面是體育產業人才數量的匱乏,不能滿足體育產業單位的需求;另一方面,體育產業作為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較高。而當前具有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總量較小。體育行政部門缺乏產業規劃、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體育經紀、體育培訓、體育裝備制造等領域也缺少高素質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體育產業就業率顯著下滑,還暴漏出我國體育產業缺乏大型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應急機制,相關領域人才缺口較大的問題[3]。新時代背景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區域內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區域體育產業格局調整優化,是體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目前,京津冀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是我國區域體育產業發展“排頭兵”。2017 年,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增加值為1594 億元。[4]京津冀區域體育產業結構、布局逐步優化;體育市場日益活躍、體育消費需求不斷提升;體育產業平臺不斷搭建,區域協同發展都為推動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條件。
2.2 微觀發展環境
2015 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分別出臺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北京市意見》)、《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天津市意見》)、《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河北省意見》)。從文件中看出,三地的發展目標,均以10 年為規劃期,明確了體育產業發展規模,其中,北京市、河北省的體育產業總規模目標均為3000 億元,天津市目標相對較低,體育產業為1000 億元的總規模。另外,京津冀三地的文件中都非常重視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和發展,均提出了相關人才培養和扶持保障政策和工作機制。其中,《北京市意見》中提出:“建立有利于培養和引進國際水準的體育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工作機制。完善體育人才認定機制、評價激勵機制,建立體育人才資源庫和服務平臺。每年選拔100 名優秀體育產業人才赴境外學習交流。”《天津市意見》中提出:“鼓勵在津高校培養體育經營管理、康復醫療等專業人才,將體育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歸入我市的相關政策范疇。”《河北省意見》中提出:“鼓勵省屬高等學校加強校企合作,多渠道培養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建設省級體育生實習與就業基地。[5]
2021 年北京市體育產業市場主體數量和規模快速成長,體育市場主體達到1.6 萬余個。[6]產業總體規模持續增長。2020 年全市體育產業法人、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商戶達到15287 家。[7]2019 年河北省體育產業總規模為1527.4億元,河北省體育產業企業、單位總數達到3.2 萬家。京津冀區域高校眾多,培養體育產業人才的高校也有一定數量,如北京體育大學設置了體育產業管理專業,首都體育學院設置了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天津體育學院設置了市場營銷專業(體育產業經營方向),河北體育學院設置了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但體育產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脫節、課程設置實操性不夠、課程內容滯后、跨學科內容不足、評價體系單一、學生實習、實踐能力欠缺。與國內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相比,國外知名體育大學如英國拉夫堡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更加注重以能力為導向進行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跨學科課程占比較高,并深入對接體育企業需求課程前瞻性、時效性較強。[8]總體來看,京津冀體育產業發展速度很快,三地體育產業發展各具特色,體育產業格局逐漸優化。三地政府部門都非常重視體育產業的自身和協同發展,相繼出臺了各項體育產業政策;京津冀區域體育企業、公司數量、從業人員不斷增多,人才培養重視度顯著提高,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探索、人才供給逐漸改善。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整體環境發展趨好。
京津冀體育產業發展整體環境為京津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和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協同發展平臺,但是三地體育產業人才的發展依然存在著諸多現實問題,與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目前京津冀區域體育產業人才總體規模不大,數量仍顯不足、人才質量不高;區域中體育產業人才單向流動、極化現象嚴重,呈現出北京體育產業人才集聚、天津體育產業人才尚可、河北體育產業人才匱乏的局面。人才的流動、共享都面臨一定的困境,急需調整和優化。經過對相關專家、部分管理人員的調查與訪問,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的現實問題有:京津冀區域的體制機制障礙問題、體育產業結構升級與人才匹配問題、體育消費升級與人才供給問題、人才流動極化、配置不均衡問題、人才供需矛盾問題、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創新等問題。
就上述問題對高等院校、體育產業行政部門、體育企業(公司)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專家問卷調查(見表1)。

表1 調查專家一覽表(N=10)
由調查結果可知,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的現實問題排序(見表2):京津冀區域的體制機制協同障礙問題(占100%)、區域體育產業結構升級與人才匹配問題(占90%)、區域體育消費升級與人才供給問題(占90%)、區域體育產業人才流動極化與配置不均衡(占90%)、區域體育產業人才公共服務水平問題(占80%)、區域體育產業人才供需矛盾問題(占70%)、區域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創新問題(占70%)、區域體育產業人才信息資源庫建設和資源共享問題(占60%)、區域高層次國際體育產業人才不足問題(占60%)、區域體育產業人才認定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問題(占60%)、區域體育企業人才管理及人才價值評估問題(占60%)、區域體育產業人才結構與區域功能定位問題(占60%)。

表2 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現實問題(N=10)
由上可知,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的現實問題較多,種類不一而足。這些問題需要京津冀三地的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各類相關單位和部門的協同配合,從體制機制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與功能互配、產業人才供需協調、共享、公共服務水平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大力改革創新,逐一解決問題,擺脫困境,促進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的高質量發展。
2011 年,《全國體育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 年)》中提出要“培養具有戰略思維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9]2017 年《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 年)》提出了:2030 年三地區域在人才結構、人才資源市場、人才國際競爭力、人才一體化發展方面的具體規劃。[10]這兩個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體育人才的發展和規劃提出了綱領性的要求。同時分別提到了區域體育產業人才、高端人才的發展規劃。
依據《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 年)》等相關文件,在新時代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內涵分析基礎上;借鑒其他區域的經驗,結合文獻資料和專家問卷調查(見表3);按照人才環境質量、人才結構質量、人才共享質量、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價值質量五個層面(見圖1);從健全政策體系、完善制度銜接、建立機制框架、優化產業環境、促進企業、公司發展、發揮市場配置功能、轉變管理職能、公共服務貫通、人才資格互認、高端人才集聚、建設人才智庫、創新人才培養、培訓模式等方面;提出新時代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促進策略。

圖1 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促進策略層面圖

表3 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促進策略層面表(N=10)
4.1 改善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的環境質量
京津冀三地基本目標都是要建設完善的體育產業體系,但是三地應根據各自產業特點,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體育產業。北京市應發揮科技高地優勢,重點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創新的體育產品和高端智能體育裝備,發揮首都資源優勢,提升體育服務業數量和質量,發展體育中介業、體育媒介業、高端競賽表演業和體育培訓業。天津市應發揮水上優勢,繼續發展水上休閑等特色項目,重點發展競賽表演業和健身休閑業。河北省應發揮制造業與地域旅游業優勢,集中發展中端體育用品制造業和體育休閑旅游業、冰雪體育產業。京津冀應強化頂層設計,優化京津冀體育產業環境和結構環境,加強協作,有效整合三地體育產業資源要素;進一步活躍三地體育產業市場,同時避免市場無序競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功能;加快推進京津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革除三地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樊籬,堅持體育產業創新發展,夯實體育產業創新人才基礎,著力改善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的環境質量。
4.2 提升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的結構質量
人才發展規劃要體現整體性、特色性、差異性。地方人才發展規劃要體現一地一時的產業行業特色。[11]依據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理念,國家“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京津冀應制定三地體育產業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調整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區域分布、行業分布、通過體育產業區域合理布局、創新人才引進政策,積極與國際接軌,廣納賢才,引入國際體育產業領軍人才,帶動三地體育產業人才結構質量水平的提升;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導向體育產業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類別的人才在三地的合理流向與集聚,提升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的結構質量。
4.3 改善人才共享效果與共享質量
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的交流、合作、共享,是實現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內容和關鍵重要要素。京津冀高校體育產業人才共享體系的構建,需要京津冀一體化政策的保障。三地相關政府部門應及時出臺人才共享政策,制定共享制度予以保障。通過共享制度的建立,健全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服務貫通;積極探索人才供需模式,創新人才共享方式、共享內容和共享機制,加強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資格互認、人才智庫、人才信息資源庫建設和資源共享,促進體育產業人才信息保障平臺的建設,真正實現三地人才信息的互通互享。改善人才共享效果與共享質量。
4.4 提高人才發展的培養質量
目前京津冀區域體育產業升級與人才匹配問題突出,體育產業人才供需矛盾明顯。京津冀應完善和優化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供給體系,助力人才供給的高質量發展,加強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創新,一方面加大京津冀高等院校對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激勵具備一定層次水平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設置與體育產業培養相關的專業或課程,深入調研就業需求和市場對人才質量和規格的要求,完善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改善人才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加強實踐實習環節,廣泛與公司、企業等實訓基地開展合作;另一方面,三地體育局、人力資源部門、社會培訓機構應加大社會體育產業人才的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模式,豐富線上線下授課模式,簡化體育產業人才職業資質認定程序,完善體育產業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提高人才發展的培養質量。
4.5 實現人才發展的價值質量
近年來,京津冀體育公司、企業、俱樂部數量急劇增多,但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體,缺乏行業領軍企業和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的人才管理、培訓、評估十分滯后,上升空間有限,優秀體育產業人才的價值往往難以實現。新時代我國的人才發展要從規模型向質量型轉變,激活人才創新發展活力,促進人才創新、高質量發展。
[12]京津冀體育產業公司、企業、俱樂部應重視改進人才管理制度與理念,運用現代企業制度管理人才,提升體育產業人才行業價值感和歸屬感;注重人才品質、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開發人才價值,改革工作績效評定手段,構建人才價值評估體系,從而實現和提升人才發展的價值質量。
5.1 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整體環境趨好,為京津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和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協同發展平臺。
5.2 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發展的現實問題有:區域的體制機制協同障礙問題、區域體育產業結構升級與人才匹配問題、區域體育消費升級與人才供給問題、區域體育產業人才流動極化與配置不均衡、區域體育產業人才公共服務水平問題、區域體育產業人才供需矛盾問題、區域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創新問題、區域體育產業人才信息資源庫建設和資源共享問題、區域高層次國際體育產業人才不足問題、區域體育產業人才認定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問題、區域體育企業人才管理及人才價值評估問題、區域體育產業人才結構與區域功能定位問題。
5.3 新時代京津冀體育產業人才高質量發展的促進策略為:優化人才發展的環境質量;提升人才發展的結構質量;改善人才共享效果與共享質量;提高人才發展的培養質量;實現人才發展的價值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