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曉玲
“大單元”與傳統意義上的單元有明顯的區別,它既可以是一個學習單位,也可以是一個學習事件。綜合來看,“大單元”教學一般涵蓋了大任務、大情境等幾個要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課堂教學的生本性。在初中閱讀教學中采用大單元整體性教學,不僅有助于創新和完善語文教學模式,還能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對其成長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對此,教師要從教材、新課標、真實學情等多個角度出發,創建大單元整體性教學機制,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創新學習方法,進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崔允漷教授在《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一文中強調,大單元教學與中國國情相符,“大任務”“大項目”是大單元教學的載體,以核心素養為主要培養目標凸顯了語文課程的育人本質。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從“大項目”“大任務”的概念入手 ,以教材為基準,通過統整教材資源、提煉“大概念”的方式,確定教學目標,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提供指向標[1]。具體而言,本文從研讀單元導語、融合核心素養兩個角度展開分析和論證。
單元導語是一個單元中有統攝意義的板塊,它以凝練的詞匯和句子,概述了整個單元的主要內容、學習方法和中心主旨等,涵蓋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個主線,是確定教學目標時的關鍵元素。教師要帶領學生研讀單元導語,明確單元的雙主線,提煉出大單元的學習主題,進一步挖掘教學目標。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人物豐碑”為人文主題,將“精讀”作為主要的語文要素,編排了《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孫權勸學》精讀和略讀課文,以及單元寫作任務“寫出人物的精神”。這些閱讀和寫作素材共同構成了一個讀寫交融的教學體系?;诖藛卧碾p線結構,教師要在大單元整體性教學的初期帶領學生分析和解讀單元導語,利用“結合閱讀文本和寫作任務的內容,提煉出一個具有統攝意義的主題,并從單元導語中尋找一個關鍵詞,確定本單元的主要學習方法”這一任務,讓學生將關注點集中在單元導語上;讓學生從文本的主要內容、中心主旨出發,凝練出“人物豐碑”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將不同的文本串聯起來,明確不同文本的共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本單元學習精讀,要在通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等語句,將“精讀”作為此單元的主要學習方法。至此,學生不僅能夠對單元內的主要教學內容有所了解,還能明確不同教學板塊之間的關聯,進而將閱讀和寫作聯系起來,重新整合和構建教材系統,為教師提煉出統攝性的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在研讀單元導語的基礎上,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還能明確不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為凸顯大單元整體性教學的育人本質和教學功能,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基準,融合核心素養的思想和理念,確定大單元整體性教學的目標,為后續的項目化和任務化教學活動奠定基礎[2]。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通過前一環節的指導,學生凝練出“人物豐碑”的人文主題及“精讀”的語文要素,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從核心素養的四個層面設定大單元教學目標。
(1)語言層面: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準確概括和描繪心目中的榜樣;能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和描寫手法,凸顯出人物的精神和品質;將不同類型的語言材料組合起來,呈現人物的整體風貌。
(2)思維層面:能從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入手,勾勒人物的圖像,建構直覺印象;從辯證的角度思考和探究問題,正確看待心中的榜樣,學習其身上偉大的人物精神。
(3)審美層面:圍繞文本的細節描寫,于精讀的過程中品味《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作品中的審美元素;從人物的具體事例出發,解讀其形象美;在寫作的過程中,借助關鍵詞句、細節描寫等,展現心目中榜樣的形象美,利用語言和文字勾勒出一幅內外交融的人物圖像。
(4)文化層面: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出發,深度解讀人物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感受榜樣人物身上體現出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精神品質;有意識地學習和繼承聞一多、鄧稼先等榜樣人物身上的精神。
在單元導語和核心素養理念的加持下,教師圍繞語言、思維等層面制訂了大單元整體性教學的目標,這一目標統攝了單元內的所有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將閱讀和寫作資源融為一體,重新整合教材中的教學元素。這樣既能使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也能培養他們從整體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明確單元主題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為了凸顯大單元整體性教學的實際價值,教師要以學情為依據,以“大任務”為載體,融合“大項目”等元素,設定大單元教學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深度挖掘單元教學內容中的主旨和深刻思想,理解大單元教學的主題,習得大單元學習的方法。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教師可從如下四個層面設計和發布大單元教學任務。
從上文的分析中不難看出,教師從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方面確定了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在大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緊扣目標,精心設計與目標相對應的單元教學任務,讓學生在目標的引領下,展開閱讀、寫作、交際等類型的活動,并能從中獲取豐富的知識和學習體驗。例如,針對“審美目標:圍繞文本的細節描寫,于精讀的過程中品味《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作品中的審美元素;從人物的具體事例出發,解讀其形象美”,教師在設定任務時要聚焦課文中的細節和具體事例,讓學生細致品讀人物身上的品格和精神,獲得審美體驗。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和分析《鄧稼先》等四篇課文,選擇其中一篇文本,利用精讀的手法,細致品析文章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圈畫和批注出描寫精湛的細節,從修辭手法、寫作特色、語言風格和表達效果等不同方面,分析和解讀人物的形象美、品格美,并與同學展開密切溝通和交流,互相分享閱讀經驗和審美體驗。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不僅能夠關注課文中的語言知識,還能調動直覺印象和審美能動性,將不同的細節組合起來,勾勒一幅完整的人物圖像。
生活是藝術和文學的來源,一切文學作品都是以現實生活為靈感源泉的再創作,尤其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編寫者以“人物豐碑”為單元人文主題,圍繞人物的真實事例,打造了一個個鮮活而又真實的榜樣形象,體現了文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而在大單元整體性教學中,為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凸顯教學主題,教師也要將教學活動和現實生活連接起來,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和素材,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基于以上分析,教師可以根據第一單元“人物豐碑”的單元主題,設計生活化的大單元學習任務。例如,在現代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物在崗位上發光發熱,他們或許是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的張桂梅教師,或者是躋身醫學事業的張定宇醫生,或是在馬路上奔忙的環衛工人,他們可以是任何人,但是他們身上卻同時體現出了民族精神和堅毅的品格。圍繞著本單元的主題和中心思想,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榜樣人物,為其制作人物海報,要求體現出榜樣的主要特征和真實事例,并與教師和同學分享你的制作成果。從此任務入手,學生可以將所學的閱讀技巧、寫作知識等綜合運用在海報制作活動中,利用網絡上的圖文素材和新聞片段,通過繪畫、美工等描繪出心目中的榜樣,制作出圖文緊密相融、內容感人至深的海報,將課內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
大單元整體性教學要綜合考量單元內的所有內容,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面面俱到、事無巨細;相反,教師要有所側重,凸顯不同教學內容之間的共性特點,讓學生能夠由共性過渡到個性,從理論過渡到實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共性特點設計單元學習任務,讓學生既能關注不同教學內容的共同點,又能進一步了解其個性特征。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從對比的角度來說,在《鄧稼先》一文中,作者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而《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則將聞一多先生與民主戰士做對比。對此,教師可設計“兩篇課文皆采用了對比的方法,但是它們將主人公與不同的人物進行對比,起到了哪些作用?有何不同?”等深度思考任務,讓學生立足差異,探尋對比方法的共性特征,并能結合兩篇課文的差異性,總結和歸納它們的個性特點。此外,從細節描寫的角度來說,《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和《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都以語言細致刻畫了人物的形象,但是它們之間略有差異。這時,教師便可以設置“從關鍵詞和關鍵句出發,歸納兩篇課文在細節描寫上的差異”的任務。由此,學生便可總結出前者主要以“整齊的四字短語和對句”刻畫聞一多先生的言行,而后者則運用詩化的語言描寫人物的品格。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人物豐碑”為主題,于閱讀文本和寫作任務中聚焦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在大單元整體性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讓學生在讀寫相融的模式中,將在閱讀中獲得的學習經驗和積累的知識應用于寫作活動中,使他們在讀與寫相互轉換的過程中,達成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目標。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立足閱讀文本中的寫作特色,設計寫作任務。以《回憶魯迅先生(節選)》為例,依據此篇課文的細節描寫特征,教師可以引出“模仿蕭紅描寫魯迅先生的‘笑’和動作細節,刻畫你心目中的榜樣,利用細節描寫凸顯人物的精神品格,創作一篇寫人文章”的寫作任務,讓學生結合閱讀經驗展開寫作活動,在讀寫相融的大單元整體性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大單元整體性教學不僅要具備“教”和“學”兩個重點要素,還要將“評”貫穿于教學始終,借助診斷性、過程性和總結性評價,達成“以評促教”和“以評促學”的目的,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以素養為考查要點,利用“贊賞+建議”的方式,將評價融入課堂教學。以“讀寫相融”的教學環節為例,教師可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方式,通過組織作文點評會,針對學生所創作的文本,從整合材料、寫作手法、素材來源、語言組織、人物刻畫、細節描寫等多個層面,指引學生之間展開自評、互評、小組內評等評價活動,并結合家長盲評、教師總評的結果,明確學生的寫作成果和不足,側面了解他們的閱讀效果和大單元整體學習的情況,在“教—學—評”一體化模式中,凸顯大單元整體性教學的價值和作用。
綜上所述,立足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實情、學生的真實學情、新課標教育理念及人教版教材的編排特征等多項要素,教師可從確定大單元目標、設定大單元任務和實施大單元評價等流程出發,將大單元整體性教學理念與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為學生搭建單元整體性教學的平臺和支架,讓他們站在大單元視域下看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