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在幼兒園教育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掌握語言、數學、美術、音樂等方面的知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長要求幼兒園不僅要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活動,還要為幼兒提供更豐富的知識,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美工區、游戲區、數學區、閱讀區等,其可以增強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在幼兒園數學區域活動中,教師要設計數學場景的區域空間,展示兒童玩具和裝飾品中的數學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活動,讓幼兒在數學區域中自由活動,自主探索知識。
一、幼兒園開展數學區域活動的意義
自由的活動內容更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探索能力,增強幼兒的獨立性,在溝通和探究過程中提高幼兒的生活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數學區投放帶有數學元素的兒童玩具和裝飾品,如七巧板、數字卡片等,引導幼兒在數學區域中自主開展游戲,初步認知數學。其次,幼兒園開展數學區域活動,對于教師的實踐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在活動空間中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更準確地了解幼兒的動態情況,從而及時優化和改進教學計劃和活動。最后,數學區域活動能促進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教學更加高效,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大班數學區材料投放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定期更新材料
雖然幼兒園教師投放的材料基本可以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但是他們沒有定期更新材料,使幼兒逐漸喪失興趣。在活動過程中,部分教師更重視活動目標的完成情況,雖然投放的活動材料與活動內容相關,但沒有為幼兒提供自主選擇材料的機會,使幼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玩同一種材料,難以產生探究欲望。
(二)材料缺乏趣味性
在數學區,材料一般與教材內容相關。這些材料較為單一,缺少趣味性,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例如,為了鞏固幼兒對時間的認識,部分教師在數學區投放了學具時鐘,但只讓幼兒按照要求正確展示時間,導致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降低。
(三)材料缺乏創新性
在數學區活動中,部分教師沒有為幼兒提供創新性材料,營造自主、輕松的互動氛圍,導致幼兒無法進行自主探索,難以發展創造性思維。例如,在進行測量主題游戲時,部分教師只提供了直尺、卷尺材料,為幼兒準備的測量工具較為單一,并讓幼兒按照要求測量規定的物體。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后,幼兒無法進行自主實驗探究。
(四)沒有利用生活材料
在幼兒園數學區,部分教師不會投放生活中常見的、讓幼兒感到熟悉的自然材料,沒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合理利用廢棄材料。在投放材料的時候,部分教師只注重材料的美觀性,想借此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但實際上,這種游戲材料會干擾幼兒的注意力,導致幼兒無法全身心投入游戲活動。
(五)教師的專業指導能力不足
在大班幼兒數學區活動中,教師起了關鍵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投放合適的材料,開展趣味性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不能從專業角度探索發展幼兒數學操作能力的具體策略,他們只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忽略了對幼兒操作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材料的科學投放,導致在數學區活動中,幼兒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三、大班數學區材料的投放策略
(一)投放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
可操作性是指數學區的材料可以當作玩具,供幼兒進行自主活動。幼兒的活動不受教學目標的約束,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由探索。教師在數學區投放材料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材料是否美觀、有趣,是否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要考慮材料的可操作性,即材料是否能夠滿足幼兒反復操作練習的需要。例如,在投放時鐘材料時,教師不僅可以投放傳統時鐘,還可以投放數字時鐘,引導幼兒在實踐過程中認識時間。
(二)投放具有趣味性的材料
幼兒喜歡通過游戲認識周圍的事物,汲取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應投放不同的、具有趣味性的材料,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如可以投放不同類型的水果,開展水果分享游戲,引導幼兒學會識數;可以投放不同重量、大小的物體,開展比較游戲,幫助幼兒學會分辨大小,感知物體重量;可以投放釘子、紙張等物體,開展裝訂游戲,讓學生學會排列頁碼;等等。教師在不同教學中,投放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能夠使數學學習更加簡單,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易懂。
數學材料的選擇還應與幼兒密切相關。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投放材料,或者引導幼兒一起制作材料。例如,在投放數字材料時,教師可以結合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將故事中的小蝌蚪、青蛙、大魚、螃蟹等動物做成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不同數量的小動物,如小蝌蚪為10個,青蛙為9個等,引導幼兒認識10以內的數字。
(三)有目的性、層次性地投放材料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為能力水平不同的幼兒提供不同的材料,或對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讓每個幼兒獲得成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師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材料,可以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取得突破,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自信心。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實踐、仔細觀察和深刻反思,才能更科學、更有效地投放材料,為幼兒未來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具體而言,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要有目的地投放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等方式感知材料的特點,掌握數量、形狀、時間、空間等相關概念。教師應結合幼兒需要了解的知識,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和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定期對材料進行更新。同時,在數學區域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游戲材料,為幼兒營造有趣味性的活動氛圍,引導幼兒自主探究數學材料,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幼兒的生長發育水平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兒童發展的個體差異,為幼兒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注意材料的豐富性,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需要。如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投放數字卡片,引導幼兒對數字有初步認知;對于中班幼兒,教師可以投放不同大小、顏色和形狀的操作卡,引導幼兒學習分類和順序排列的相關知識;對于大班幼兒,教師可以投放七巧板,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
(四)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材料
數學活動材料的投放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引導他們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數學區,教師可以創設“小超市”生活情境,在區域中投入飲料瓶、食品包裝盒、太空泥、剪刀、水彩筆、蠟筆等活動材料,引導幼兒學習物品分類。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扮演“客戶”和“銷售人員”,引導幼兒認識人民幣。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繪制商品擺放示意圖,方便“顧客”快速找到他們需要的商品。另外,各種各樣的塑料玩具深受幼兒的喜愛,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分一分積木、雪花片、畫筆類材料,并讓幼兒統計分類方法。這些活動中的材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以激發幼兒操作和探索的欲望,使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區活動。
(五)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要學習理論知識,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汲取他們的實踐經驗,并運用到數學區活動中。教師也要通過專業化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投放適宜的、適合的游戲材料,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在材料投放后,教師還要為幼兒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當幼兒對某種材料束手無策時,教師不能急于將正確方法傳授給幼兒,而要通過提供幫助或通過同伴的協助引導幼兒思考;當幼兒的操作方法出現錯誤時,教師也不能全然否定他們,而要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
結語
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人,材料是幼兒進行區域活動的載體。教師應以《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為指導,根據幼兒的年齡、發展水平、個人能力、興趣等,合理有效地投放材料,并在觀察幼兒游戲情況后及時更新游戲材料,支持、鼓勵幼兒開展數學游戲活動,以激發幼兒的活動熱情和操作興趣。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需要及時調整游戲材料,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讓幼兒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并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操作,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紫薇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