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焰紅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朗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匯,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不僅應注重朗讀方法的傳授,還應注重學生的情感引導,將“無聲”文字變成“有聲”語言,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通過朗讀深入理解文章含義,領略文章意蘊。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優化策略展開探討,以供參考。
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作用
一是朗讀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把握文章主旨。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習注意力易于分散,長久的無聲閱讀會使他們感到枯燥,喪失學習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對閱讀材料保持較長時間的興趣,從新的角度對課文內容、結構進行有效理解。二是教師根據課文進行朗讀指導,如要求學生對優美和有豐富內涵的語句重點讀、反復讀,有感情地讀,有助于為學生把握文章主旨,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深化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將聽、說、讀有機結合起來。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
(一)學生朗讀時間不多
通常情況下,小學一節課的時間為40分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花費大量時間教授學生新知識,如生字、新詞的讀音和寫法,文章內容的整體分析等。教師花費在朗讀教學上的時間較少,甚至個別教師為了縮短朗讀教學時間,僅在自身示范朗讀后便省去朗讀練習環節,導致學生在課內開口朗讀的機會不多。這造成學生無法與文本產生共鳴,無法領悟課文的內涵與意義,無法體會朗讀的價值與意義。
(二)朗讀形式化
從理論上說,朗讀是語文課的“主角”,但在實際教學中,朗讀只是“客串”。新課改過程中,為貫徹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教師應重視朗讀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整體質量。但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形式創新,將語文課堂變成看似活躍實則低效的朗讀教學場。比如,有的教師開發了分組讀、男女賽讀等多種方式,旨在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但實際上并不契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個性化學習需求,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朗讀教學的意義。另外,對于學生的朗讀表現,教師通常采取傳統評價方式,沒有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未能喚醒學生的朗讀意愿,導致朗讀習慣的培養較為低效。
三、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愛朗讀,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愛好,讓學生體會朗讀的魅力,感受流利朗讀的愉悅感與成就感。在朗讀教學實踐中,教師需結合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奇心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采用學生接受度較高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引導學生正確朗讀。
情緒具有感染力,教師應營造自由、寬松的朗讀氛圍,為學生創建和諧的朗讀環境,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嘗試朗讀。在正式開始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提前制作的朗讀音頻,或者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朗讀視頻、背景音樂等,創設朗讀情境。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以使用輕松、歡快的語調,為學生朗讀文章佳句,同時播放相關背景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模仿興趣,體會到課文獨有意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兩兩一組進行“角色扮演”式互讀,讓學生代入角色,產生情感共鳴,把握朗讀的基本基調。
(二)教師范讀,挖掘潛能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這意味著,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只有遵循“學生本位”原則,設計貼合學生喜好的朗讀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受到正向感染與熏陶,養成自主朗讀的好習慣。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學習知識、樹立三觀的重要階段,他們需要有專業教師進行有效指導。教師要在朗讀過程中聲情并茂,為學生具體展示怎樣停頓、怎樣斷句、怎樣控制語速和語氣等,通過朗讀展現起承轉合,為學生做好朗讀示范,使學生受到啟發。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八課《彩色的夢》為例,教師在教授新知識前可詢問學生:“同學們有沒有自己預習本課呀?預習過程中有大聲朗讀嗎?”借助問題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繼續說:“同學們現在請聽老師朗讀課文,將老師的朗讀方法和自己的進行比較,找出哪里不同。”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控朗讀節奏、語調抑揚、字音規范等細節,將教學要點與朗讀深層融合,帶給學生新的感悟。教師需根據自身對文章的反復揣摩,讀出“畫面感”,以聲傳情,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朗讀聲激發學生的想象,促使學生把握詞匯和語句的意思。
(三)多元朗讀,提高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將帶有感情的朗讀比作“美讀”,他主張朗讀不是一個簡單發音的過程,而是一項創造性極強的活動,需要表達出作者創作時的感情,通過朗讀與作者心靈相通。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時,應指導學生掌握具體的朗讀方法與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1.聽讀結合,強化學生朗讀興趣。當朗讀一些描繪心情歡樂、愉悅或者贊揚某件事情或某個人的語句時,朗讀音調應較高,聲音應洪亮;朗讀一些描繪優美風景、壯麗山河的語句時,朗讀語速應放慢,語氣應柔和;朗讀一些描繪傷感、悲慟、沮喪等情緒的語句時,朗讀情感應低沉,聲音應配合文字有起伏地變化。教師組織語文朗讀訓練時,需要重點抓住“聽”“讀”兩方面,引導學生有感情地由“聽”轉“讀”,為學生多樣化朗讀打下基礎。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的第一篇寓言《亡羊補牢》的朗讀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掌握詞語和語法,培養學生基本語感,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朗讀音頻,然后讓學生兩兩一組嘗試朗讀和互評,通過自主朗讀感受文本。待學生形成語感,能用不同方式朗讀后,教師再讓學生在限定情境下朗讀,如讓一名學生在興奮情緒下朗讀,另一名學生在憤怒情緒下朗讀,使學生提高聽讀水平與朗讀能力。教師還可以按照朗讀能力、朗讀內容等的不同,采用多樣化朗讀指導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朗讀實踐機會,讓學生得到有針對性的朗讀指導與點撥,提高朗讀興趣。
2.注重評讀,促使學生讀中求新。同一篇課文使用不同的朗讀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朗讀體驗。教師應傳授學生多樣的朗讀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使學生收獲不同的朗讀體會。教師應當精心篩選朗讀內容,引導學生創新朗讀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獨屬自身的朗讀方法與評析能力。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十九課《大象的耳朵》朗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專門留出5~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自評和互評。教師要創設能讓學生感到安全、舒適的朗讀評價環境,當一名學生讀完,其他小組成員及時給出朗讀評價后,教師應為其提供朗讀建議。比如,某小組一名成員評價同伴的朗讀:“他讀課文時,聲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沒有感情。”此時,教師可以順勢追問:“你能有感情地把這段話讀給大家聽嗎?”在這名學生讀完后,教師可以請小組內其他成員進行點評。一名組員說道:“老師,他讀得非常有感情,聲音響亮,還加上了動作,我感覺很好?!痹诖嘶A上,教師可以讓其余學生模仿著讀一讀,找到更合適的朗讀方法,進而增強朗讀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應限制學生的評價方式,而應激勵學生“評”“讀”一體,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3.智慧導讀,引導學生朗讀入境。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信息化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將音樂、錄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形式引進朗讀教學課堂,借助生動、形象、直觀的朗讀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音畫結合”的教學課件啟發下領悟朗讀真諦。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直觀呈現的動態內容,將原本抽象且不易理解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教師采用信息化教學方法,有助于為學生拓寬朗讀練習思路,激發學生朗讀的主動性。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鄧小平爺爺植樹》朗讀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朗讀原文前,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鄧小平爺爺植樹的真實畫面和相關新聞材料。學生在仔細觀看教學輔助資源后,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鄧小平爺爺植樹時,為什么要把每棵樹扶正?”“柏樹有什么不同?”“只有柏樹可以被形容為戰士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練習,使朗讀指導具有針對性。同時,教師可以配合課件一邊引導學生觀察細節,一邊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自主解答上述問題,調動他們朗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深化理解,養成習慣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中,為讓學生真正理解朗讀的重要意義,教師應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朗讀與理解相結合的教學活動,指引學生讀出感情,整體感知課文含義。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古詩《詠柳》朗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理清詩歌脈絡,要求學生自主朗讀,并在朗讀過程中做好標記,重點朗讀體現“美”的詞、句。在朗讀時,有的學生將朗讀重音落在“萬”上,有的學生則將重音落在“垂”與“綠”上,這說明部分學生仍未對上下文銜接理解到位。在學生朗讀完后,教師可以提問:“春天的景色這么美,作者以‘詠柳為題,具體將春天的美體現在與柳相關的哪些方面?”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有些茫然,很難將詩句內容轉為自己的話。教師可以以“萬條垂下綠絲絳”的單句試讀為示范,提醒學生怎樣拆解地讀、正確地讀,引導學生單句試讀后上下關聯朗讀,理解該單句的內涵,感受詩句的美,再全詩整合。
結語
朗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腳步,學習、掌握最新教學方法與教育理論,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啟發學生自主朗讀,深化學生朗讀感受,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