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第四學段(7~9年級)學生應“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借助名著閱讀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同時,教師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略讀、精讀等方法閱讀名著,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一、讀前:激發興趣,指導方法
教師是名著閱讀的引導者,要發揮導學作用,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名著的特點進行恰當的引導,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
(一)介紹名著,引發興趣
初中生的認知儲備不足,對名著了解不多,如果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幾十萬字的名著,他們可能會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用靈活的方式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名著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很多經典名著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能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感受,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直觀立體。教師可以運用播放視頻、音頻等方式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閱讀經典作品的意愿。在選擇影視作品時,教師要注意對影視作品的精彩情節進行剪接,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情境中,讓學生在觀影后說一說自己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看法。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名著導讀《西游記》時,教師可以播放《西游記》電視劇的片段,并指定學生閱讀“猴王出世”的內容,使學生對孫悟空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心中孫悟空的形象。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進行表演、配音,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另外,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思維水平,找出名著中的精彩情節,設計富有懸念的導讀活動,引導學生猜測故事發展、分析人物命運,使學生的閱讀態度由“要我讀”轉變為“我要讀”。
(二)擬定計劃,定期檢查
教師要加強閱讀方法的訓練,與學生共同制定閱讀計劃、設置閱讀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計劃包括閱讀階段、讀書時間、讀書內容、讀書任務、任務完成情況、小組評語和教師評語。很多學生缺乏制定閱讀計劃的意識,即使制定了計劃,也可能未按照計劃執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組,并制定不同的計劃量表,定期檢查學生的執行情況,并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教授方法,掌握技能
學生只有掌握了閱讀方法,才能更好執行閱讀計劃,順利地完成閱讀任務。但在當前閱讀教學中,部分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方法知之甚少。因此,教師要加強閱讀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賞析精彩篇目的機會,讓他們運用多樣化的方法進行閱讀,以掌握更多的閱讀技能,更好地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駱駝祥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圈點與批注的方法進行閱讀。針對重難點內容,教師可以呈現閱讀提示“在第二章中,為什么別人都不愿意出城呢?你覺得有沒有辦法能夠不讓祥子被大兵捉去?”“在第十八章中,祥子‘趕上這一夏里最熱的一天拉車,書中對環境和人物作了大量的描寫,請你用批注符號對相關內容進行賞析型批注,寫下閱讀中的感悟與疑惑。”等。
又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名著導讀《海底兩萬里》時,教師引導學生用快速閱讀的方法,通過閱讀目錄把握主要人物和情節,并在目錄中用波浪線標出地名,看看他們經過了哪些地方。在跳讀第一部分第十六章《漫步海底平原》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書中提到了哪些海洋生物?說說主人公置身于這樣的場景會有怎樣的感受?”要求學生用筆圈出海洋生物的名字。在跳讀第二部分第三章《一顆價值千萬的珍珠》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關注與鯊魚搏斗的片段,找出書中與鯊魚搏斗的過程,快速捕捉重點,跳過其他無關文字。
二、讀中:適時指導,任務驅動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開展閱讀探究活動,引領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同時發揮督導作用,了解學生閱讀與探究的情況,并針對學生閱讀中的疑惑為其提供必要幫助。
(一)適時指導,推進閱讀
教師通過讀前階段的引導,能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引發他們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但一本書的閱讀需要長期堅持,很多學生因時間限制,沒有獲得教師及時的激勵、指導、監督,閱讀興趣逐步消退,沒有按計劃完成名著閱讀的任務。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強化監督,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對完成任務的學生予以獎勵,以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的動力。
在讀中階段,教師也要發揮小組共讀的作用,通過小組協作推進名著閱讀活動順利進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作、相互監督,能共同完成閱讀任務。小組內可設立小組長、記錄員、監督員、匯報員等角色,小組長負責擬訂、修改閱讀計劃,記錄員負責記錄成長檔案,監督員負責推進閱讀進度,匯報員負責匯報小組成員的閱讀情況。組員之間每周要互相檢查閱讀計劃的執行進度,將閱讀情況記錄下來,并寫上評語。教師也要定期檢查每個小組的讀書活動記錄,對完成較好的小組及進步較大的小組成員給予獎勵,通過正強化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
另外,教師要利用好語文課的課前五分鐘,通過抽簽讓學生進行讀書分享,交流自己閱讀的主要內容和感受,對所讀章節主要人物進行評價,時間控制在3~5分鐘,再抽幾名同學進行點評,并將他們的打分記錄在成長檔案中。課前五分鐘能督促學生認真閱讀名著,推進閱讀進度,促進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在讀書分享活動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并在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指引,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能順利地完成閱讀活動。
(二)任務驅動,引導探究
教師要采用專題探究的方法,借助任務驅動引導學生開展名著閱讀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提高學生的探究參與度。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個探究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合適的探究方法,自主選擇相應的任務進行探究。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名著導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有的小組探究保爾的成長史,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你對保爾·柯察金的成長經歷有怎樣的了解?保爾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挫折有哪些?從中可以看出保爾具有怎樣的性格或精神品質?”有的小組探究保爾的戀愛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保爾三段情感經歷,并繪制思維導圖。教師利用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小組中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能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深度閱讀的體驗,實現語文閱讀素養的提升。
三、讀后:分享成果,延續熱情
在學生閱讀名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身的閱讀體驗,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自主推薦閱讀書目,延續閱讀名著的興趣。
(一)多樣活動,分享成果
在閱讀名著后,教師要創新讀后分享活動的形式,以多樣化、趣味化的方式開展活動,吸引學生參與成果分享展示環節,讓他們分享探究成果,實現知識遷移。分享活動包括讀書心得交流、故事梗概演講、情景劇表演、經典片段朗讀、知識競賽等。例如,在閱讀《西游記》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情景劇表演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發揮自己的想象,表演原著中師徒四人曲折離奇的取經過程。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相互協調,分別負責道具準備、劇情編排、角色分配、劇本撰寫等,并通過排演,形成一個完整的情景劇。學生的扮演過程也是理解與再創名著內容的過程,有助于發展其創造性思維。
(二)拓展閱讀,延續熱情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經歷由讀教材到讀名著、由必讀到自主閱讀、由共讀到個性化閱讀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拓展閱讀,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教師應向學生介紹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和藝術特色等內容,采用激趣法,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教師要引領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運用閱讀方法,自行擬定的讀書計劃,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閱讀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儒林外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梳理自己想講述的故事情節并在班級分享,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簡要的提綱,抓住故事梗概,注意細節,讓講述更有吸引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書中的各個人物在登場數回之后,旋即退場,從此不再出現,他們在退場后的生活會如何?又會有哪些故事?”鼓勵學生選擇書中的某個人物,發揮自己的想象,續寫他們的故事。在學生續寫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要設置懸念,讓故事更有吸引力;人物刻畫和情節設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不能脫離原著等。
結語
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名著導讀”版塊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在導學環節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在讀中環節加強指導、通過任務驅動激發學生閱讀熱情;在讀后環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學生遷移所學知識。教師要強化引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對名著的理解與感悟,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素養、語文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西湖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