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陳 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下文簡稱為新課標)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學習任務群,要求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設計體現內在邏輯關系、情境、實踐和創意的語文實踐活動。其中,擴展型任務群之一是整本書閱讀,旨在圍繞一個閱讀任務,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在低年級教育中,整本書閱讀是培養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因此,以快樂閱讀為入門,構建低年級整本書閱讀任務群推進深度教學非常必要。構建任務群應按照導讀課、推進課和分享課的三種類型分別設定學習目標。通過前測可以了解學生在每個階段的興趣點和難點,進而精心設定低段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目標,并制定不同層次的任務活動,讓任務群動員學生向更高層次進階。
從低年級學生的閱讀學情來看,該階段的學生識字量少、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時缺乏自主閱讀的意識和能力,往往將教師作為“引路人”,引導其逐漸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與素養。故而,在以“啟智增慧”為導向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量、擴寬其人文視野,引導他們切實感受“悅”讀的樂趣,教師可以立足學生學情,以課本主題為依托,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整本書閱讀文本,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引領中逐漸學會獨立閱讀,為后續的深度閱讀做鋪墊。
例如,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想象”,其中的兩篇課文《霧在哪里》和《雪孩子》均屬童話范疇,深受學生喜愛。因而,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童話故事富有童趣、語言通俗易懂、想象力十足的特點,向學生推薦童話書《孤獨的小螃蟹》。在導學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故事文本,引導其形成自主閱讀的獨立性,教師可以以章節為單元,向學生分發整本書閱讀的規劃表,引導他們按照自身的閱讀速度合理規劃內容,如表格(1)所示。

表1 《孤獨的小螃蟹》閱讀時程規劃表
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進度及閱讀層次的差異性,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計劃最低每天一個章節。對于層次中等及中上者,建議其每天閱讀2—3 個小故事。同時,設置閱讀任務清單,如下所示:
(1)用自己的話向身邊的人分享書中的故事。
(2)說出自己對小螃蟹及各章節其他角色的看法。
(3)說說自己從不同故事中受到了哪些啟發。
這種有規劃性和目標性的閱讀方式,既能讓學生在充滿想象的故事中徜徉,切身體會閱讀的樂趣,還能促使他們在分享、復述與表達觀點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語用素養。
為了讓低年級整本書學習任務群的實施順利進行,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切實深入文本閱讀中,品讀文字、體會文本主角身上的精神與內在美。對此,教師可以采用聯結策略,引導學生在正確的閱讀方法的引導下能夠持續保持閱讀積極性,懂得與文本角色產生情感共鳴,以深化其文化理解,促進生命成長和語言發展。
低年級是學生閱讀的起步階段。對于該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喜好色彩豐富的讀本,同時注意力較短,如若長時間閱讀篇幅較長的純文字內容,難免感到枯燥無味,容易降低其閱讀的積極性。故而,在整本書閱讀中,為了有效激活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可以采取圖文聯結的方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封面圖片及文本插圖,并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片中所展示的內容,大膽猜測故事情節。
例如,在閱讀童話故事《孤獨的小螃蟹》中的《小紙鳥》章節時,文本的兩幅插圖分別展示了小螃蟹舉著兩個大鉗子,望向天邊正在飛翔的小紙鳥。而后,小紙鳥倒在地上渾身都是水漬,小螃蟹站在一旁看著它。對此,有的學生猜測:小紙鳥被水浸濕了,變重了飛不動。小螃蟹應該會把它移到太陽底下曬干。也有學生猜測:小螃蟹可能會去找其它小動物,一起來幫助小紙鳥……究竟后續的情節發展走向如何,是否會按照自己所預測的那樣進行等問題,會一直驅動學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往下讀,以驗證自己的想法。這種富有童趣和懸念的閱讀方式,能夠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引導他們產生足夠的、持續性較強的閱讀內生動力。同時,圖文結合的方式,也能有效降低閱讀過程中的枯燥感,使學生保持良好的閱讀勢頭進行整本書閱讀。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主要依靠形象思維,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開展低年級整本書閱讀任務群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聯結策略搭建橋梁,幫助學生厘清情節的脈絡線索,通過復述故事的方式與文本和作者對話,發揮多維“共情”作用,從而“消除”閱讀過程中的盲點,引導其深入感知文本故事,理解故事主題,提高閱讀水平。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文本中提取相關聯的信息并進行整合,準確把握主題所要傳遞的價值理念。
例如,在閱讀童話故事《孤獨的小螃蟹》中的《小青蟹不見了》這一情節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學會復述單篇故事,而后通過方法遷移的形式將其與其他章節的文本故事聯結在一起,以增強他們對文本主題的感知力。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經歷三個不斷遞進、層層深入的閱讀過程:
第一層,為學生提供梳理故事情節結構的學習支架,即:“小螃蟹遇見了(誰),他(做了什么),結果(怎么樣)”,運用該框架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故事梗概。
第二層,對照原文,在第一層的基礎上補充故事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內容,讓學生所復述的語言更生動、更精彩、更吸引人。
第三層,遷移聯結其他章節的文本,即:鼓勵學生在閱讀書中的其他小故事時,嘗試將上述的復述標準應用到其他章節中,結合其他章節故事的梗概厘清整本書的故事脈絡,從而挖掘其核心要義在于“鼓勵孩子要善良勇敢,勇于幫助他人,也會快樂自己”的人生哲學。
通過這樣的訓練,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從淺層閱讀上升到直觀感知故事主題、切實理解文本故事的深度學習,促進其閱讀思維向高階思維方向發展。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應教導學生學會對比、鑒別、融合、表達多文本的信息,即講講與其他相關文本聯結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故事中查找相關聯的信息,從而跳出思維定式,同時利用同類文本之間的比較來發現多文本之間的異同之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樹立正確的三觀。
例如,在《一只大鉗子》章節閱讀時,小螃蟹起初因為自己救了小烏龜,失去了一只大鉗子,不美觀而不敢出門見人。后來,這只鉗子被大伙供起來紀念,小螃蟹看見后,突然明白自己失去了大鉗子并不丟人,甚至為自己像個“身上都是傷疤的英雄”而自豪,而后也敢于在白天出門。在這里,不少學生能根據自身的閱讀理解,明白那只被紀念的大鉗子是小螃蟹舍己救人的勇敢品質的象征。小螃蟹即使失去了大鉗子,其外表雖然沒有之前美觀,但他的內在美卻在閃閃發光。于是,為了進一步突出“內在美高于外在美”的價值觀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結課內文本《雪孩子》一課,引導學生思考雪孩子為了救小白兔化成水汽,“變成天上美麗的白云”,要求學生分析“美麗的白云”與小螃蟹的“大鉗子”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經過理性分析、對比,學生能夠很快反應過來,這里的“美麗”既是在說明“雪孩子”化身成白云的外在美,還是在說明“雪孩子”善良、勇敢、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質之美,與小螃蟹是一樣的……由此,通過不同文本的聯結比較,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三觀,深化其對文本內核的理解與思考,切實提升整本書閱讀的素養與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可以采用整本書學習任務群的方式,設計和組織多種趣味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以實現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活動中深入文本,浸潤文字,實現共融互享,引導其切實享受閱讀的快樂并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在《孤獨的小螃蟹》一書中,教師可以構建以閱讀為主的任務群,引導學生展開自讀、親子、同伴和師生共讀等多種形式閱讀。比如,在親子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章節與家人共讀,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長,對文本進行創意性展現。有的學生非常喜歡《咔嚓咔嚓剪頭發》章節內容,待其與家長共同初讀完文本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繪畫特長,與父母共同繪制小螃蟹給獅子王理發的情節連環畫。也有的學生讀完整本書后,極富分享欲,于是通過視頻錄制的形式對《孤獨的小螃蟹》一書進行分享與“代言”。
其次,在學生與同伴交流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任選某一故事情節進行角色扮演。有的小組學生選擇了《小青蟹不見了》一章節,通過自制道具、分角表演的方式,生動展示了小螃蟹與小青蟹互動的過程以及小青蟹離開的情景。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表達素養,教師還可積極鼓勵學生展開競賽朗讀活動或對本書中的某一話題,進行超級辯論等活動,促使學生在智趣與理趣共存的閱讀生態中逐漸提升自身的表達素養、表演能力與思辨力。
最后,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對學生閱讀活動進行指導。比如,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故事情節中的情感走向指導學生學會在哪些地方朗讀得急促些,哪些地方朗讀得舒緩些,哪些地方朗讀得悲傷些等,從而促使學生在糾錯與改正中提高自身對文本情感的把握度,提升朗讀能力。
這些多元形式的趣味閱讀活動,能夠有效拉近文本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優化其閱讀體驗,提升其核心素養。
新課標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的“教學提示”部分明確強調:“注意考察閱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以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方法和閱讀筆記等為依據進行評價。”對此,在以啟智增慧為導向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為了有效發揮過程性閱讀的實效性,教師應當注重因班制宜,靈活圍繞課標所要求的建議合理設計評價指標。同時,為保證評價的客觀性,教師還可積極引入多元評價主體,引導學生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及教師點評中,全方位了解自身的閱讀素養,提升閱讀實效。
在學生自評環節,教師主要圍繞整本書閱讀編制具有反思性的評價表,引導學生圍繞是否按照計劃進行閱讀、是否出現拖沓心理、閱讀方法掌握如何、對故事文本所體現的情感是否把握到位、閱讀習慣是否規范等方面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進;在同學互評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本小組成員在合作閱讀中的表現情況,如狀態是否投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何、是否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觀點等指標進行評價;在家長評價環節,教師應鼓勵家長根據學生日常在家的閱讀表現進行評價,如是否對閱讀表現出興趣、親子閱讀中的態度表現如何等;在教師點評環節,則圍繞學生在學校的閱讀態度、閱讀活動的成果進行點評,如角色表演是否出色、朗誦競賽的表現情況、辯論表達的邏輯是否合理等。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教師均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鼓勵,促使他們以良好的心態進入書中的世界,體會“悅”讀的魅力,進而在多元化的評價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并產生對閱讀的積極性與喜愛,切實提升其閱讀實效。
總體而言,第一學段是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起步階段。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確立明確的目標,依據評估結果設計趣味十足的學習任務群,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采用趣味閱讀、聯結共情等策略推進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的實施,并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與自己、與文本、與作者對話,增進相互融合,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