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衡山路實驗學校 陳利利
“雙減”政策提倡有效地減輕中小學學生沉重的作業負擔,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之時應立足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為學生創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文作業。在減少作業數量的同時提升作業質量,讓學生通過語文作業實現“增效”,能夠快樂地學習語文知識,充分體會到語文知識的趣味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雙減”教育政策的重點是要通過減負增效的方式,提升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時,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有效地突破以重點知識為導向的傳統語文作業設計。傳統的作業設計通過完成許多語文練習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完成練習題的過程中與所學知識構建連接的紐帶,讓學生在分析與解答練習題的過程中逐漸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概念,使其能夠更好地學習與掌握語文知識內容。這樣的語文作業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學習的興趣,也不具備學習的積極性。
在“雙減”背景下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教師應科學合理地進行作業設計,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多樣化的作業貫穿到語文學習的預習階段、課堂學習階段、課后復習階段,通過分階段性的語文學習方式涵蓋整個語文學習階段。
比如,預習階段的作業設計,教師可以依據語文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設計概括性的語文作業,讓學生在預習階段通過完成預習作業初步學習與了解相關的語文知識,為接下來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課堂學習階段,教師可以布置相關語文作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知識的基礎上逐漸深入地進行語文學習。
因此,課堂學習階段的作業也被視作一種遞進式作業,是在預習作業基礎上的遞進式作業,能讓學生逐漸深入地進行遞進式學習,更好地進行知現內化。通過知識內化,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語文知識,使作業成為自身學習語文知識的一個最佳途徑,進而提升自身語文學習水平,培養語文素養。
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學時,由于這一課程涵蓋的知識內容較為廣泛,在課堂教學時,如果教師僅以課堂講解的方式進行授課,會導致學生難以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課文知識內容。而配合語文作業的方式,可以讓作業成為引領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語文作業促進學生進行思考與實踐應用,使其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漸深入地進行語文學習。在“雙減”背景下語文作業的設計與應用必須緊密圍繞課文知識進行,充分體現作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具體在這篇課文中,教師可按照下述幾個教學階段開展語文作業設計。
首先,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設計預習作業,安排學生自行閱讀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小興安嶺所處的地理位置,小興安嶺為什么會有豐富的物產與美麗風光,并讓學生用橫線標注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詞,在學習筆記上記錄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樣的預習作業具有知識的外延與拓展功能。學生不能僅應用課文知識解決預習作業,還必須通過查詢資料、自主思考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完成這樣的預習作業,學生對小興安嶺產生了宏觀性的認知與了解。
其次,在課堂學習階段,教師可以布置“任務類”語文作業,以此促進學生的思考:(1)簡述這篇課文中描寫了小興安嶺四季的哪些景物?(2)展現了小興安嶺什么樣的特點?(3)在閱讀整篇課文之后,你對小興安嶺有什么樣的認知與了解?(4)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對自身在寫景類的習作時有什么樣的啟發?同時,教師還應以作業任務為學習驅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交流學習。比如,在學生思考課文中描寫小興安嶺四季景物特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描繪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景物,并用圖像與文字的方式進行展現,從而讓學生直觀化地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理解與記憶相關的語文知識。
最后,在課后復習階段,教師可以設計歸納總結類語文作業。比如,讓學生總結歸納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并進行模仿,寫一篇《美麗富饒的家鄉》習作。學生可通過歸納總結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脈絡以及進一步認識到作者所要體現的思想情感。而通過模仿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寫作知識,充滿真情實感地習作,讓內容更真實、更飽滿。
這種在語文學習的各個階段設計的作業,能夠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針對性,逐步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學習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學習能力。由于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難以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習,從而導致了小學生的閱讀水平相對較低,認知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雙減”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依據課文知識內容,給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學習拓展語文認知領域。
由于這些課外讀物與課文知識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性,能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拓展自身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立足于不同視角、不同層面進行思考學習,從而能更好地觸及課文的主題內容與思想內涵。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自覺主動地閱讀各種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
教師科學合理地設計語文課外閱讀作業,可以使學生通過拓展性語文課外閱讀,逐漸培養自身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圍繞課文提出獨特的學習見解,使其能夠在理解課文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創造性學習。
例如,在《景陽岡》一課教學時,這是一篇由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節選改編的課文,這篇課文涉及古代漢語、人物描寫等知識,如果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教授給學生相關的語文知識,學生會感到難以理解,掌握不夠扎實,學習效果不明顯。因此,教師可以從這篇古典文學作品改編課文的特點出發設計課外閱讀作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首先,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與任務,將課堂知識內容與課外閱讀進行融合,讓學生在完成課外閱讀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延展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夠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學習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閱讀《景陽岡》這篇課文的原著小說《水滸傳(少兒版)》。學生通過閱讀這部古典小說,能夠學習一些古代漢語知識以及古典小說中的寫作方法,能夠積累豐富的語言詞匯,提升閱讀水平。
其次,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寫讀書筆記的閱讀作業,如“武松打虎”“快活林”等讀書筆記閱讀作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原著小說的部分文字摘錄在讀書筆記中,并圍繞這些文字內容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讓學生通過這樣的閱讀學習方式,能夠基于原著小說的視角將課外閱讀學習與課文學習構建更為緊密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圍繞這兩方面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思考,進一步內化閱讀內容,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
最后,教師可以布置討論學習任務,從“武松打虎故事看武松”主題學習討論,使其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討論“武松打虎”的行為,從而對武松得出客觀全面的人物評判。教師可以提出相關的開放性、拓展性討論話題,讓學生進行深入全面探討:(1)在上景陽岡之前,“武松飲酒”的行為,是否值得學習和提倡?酒醉后的武松還能打虎,這樣的描寫是否具有合理性?(2)“武松打虎”的行為,是他為民除害還是被迫自衛?武松打虎的行為是否值得提倡?引導學生圍繞這些討論話題進行互動交流學習。在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圍繞課文知識與閱讀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并據此提出自身不同的學習見解。由于這些學習見解是學生在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中同步獲取的,因此是基于思維轉化過程之上的學習成果,這樣的思維轉化成果具有由外到內的認知與思考性特征。
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深入地進行學習思考,能夠獲得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因此,設計語文課外閱讀作業,能夠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領域,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效地做到語文作業的“減負”與“增效”,讓學生能夠進行創新語文學習,并取得更佳的語文學習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教授語文知識,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學習水平設計開放性的語文作業,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通過完成開放性的語文作業,可以進行融入式、體驗式學習,在理解與掌握語文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緊密聯系,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充分體現語文知識的實用性。學生也能夠通過開放性的語文作業,全方位地獲得鍛煉,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教學時,如果教師僅對學生進行理論式教學,會導致學生難以深入理解所學知識,也難以從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創設開放性的作業,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知行合一的學習,將學習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學習實踐的方式更好地認知與理解語文理論知識、內化語文知識,將語文知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首先,教師可以布置“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街頭巷尾進行觀察學習與體驗學習,從普通人身上尋找與發現“學習雷鋒”的“好人好事”。比如,在公交車、在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看到的年輕人主動給老年人、孕婦、小孩子讓座的行為;在城市道路上,隨處可見的由愛心志愿者組織的“交通文明義務崗”;在社區組織的環保宣傳、交通安全宣傳活動中的志愿者……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文字記錄、用相機拍攝的方式,記錄下這些“學習雷鋒”的“好人好事”,并在班級文化墻上展現相關照片與文字說明。
這樣的學習“復盤”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認知與理解以及實踐學習所獲得的真實體驗進行相互融合。學生通過學習實踐活動這一開放性的作業,能夠真正融入社會生活中進行學習實踐,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并基于這樣的情感體驗更好地進行學習實踐。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開放性的語文作業懂得雷鋒叔叔并不是影視劇、書本中那一個抽象的人物形象,而是生活在我們現實社會中普通的一員,他們的“好人好事”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鼓勵著人們以他們為榜樣,更好地學習雷鋒,進而真切地體會到全社會學習雷鋒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主動的行為意識。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學習、理解語文知識,還能夠從中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
其次,學校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到社區的敬老院、兒童福利院開展“學雷鋒、做好事”志愿者義務活動,讓學生通過做一些義務勞動的形式將語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緊密聯系,感悟到什么是新時代雷鋒精神的內涵,并懂得一個人只有“關愛他人、奉獻社會”,才能真正地懂得人生活著的真正意義與重要價值,從而能夠從人生意義這一宏觀性的視角看待語文課文,更好地進行體驗式學習。
相較于傳統的語文課堂作業而言,這樣的開放性作業能夠讓學生跳出文字類作業的傳統視角,通過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從學習—實踐—感悟—學習的遞進式的語文作業實踐中更好地拓展自身的學習思維、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梢?,開放性語文作業,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內化語文知識,還能夠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各種社會知識與勞動技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在當前“雙減”背景下,想要有效地體現小學語文作業的“減”與“增”,語文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設計語文課外閱讀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設開放性的語文作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在作業“減負”的同時讓作業“增效”,讓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學習語文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推進小學語文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