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兩種感覺——歸屬感和成就感。人們對這兩件東西的渴望,從孩童時期便已經開始了。”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期,把他們最渴望的這兩件東西給予他們,這便是盧寶山眼里對于教育的解答,而這個答案的關鍵便在于兩個字——“適合”,只有讓孩子在適合自己的跑道上奔跑,讓他們的才華稟賦得到發揮,在沖線的那一刻,他們才會真正感到人生的歸屬感與成就感。
2010年,盧寶山受教育局安排參與籌建青島市窗口學校——青島第二實驗初級中學,同時他也是這所學校的核心建校者之一。當時,盧寶山與其他校領導提出了該校的辦學理念:創設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讓學生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他們創新推行了七彩陽光卡評價體系,圍繞學生的課堂、藝術、科技、體育、心理品格等多個層面進行多元評價,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在自己擅長的方面拿到金卡,從而參與“優秀學生”的評選,既能發展學生的特長,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成長。
幾年后,盧寶山再次接受委任,籌建一所新的民辦學校——青島市市北區國開實驗學校。總結前一所學校的經驗,盧寶山提出“每一個孩子都站在舞臺的正中央”的核心理念,著力通過“人文固本、科技求真、藝術修身、中西融神”來打造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具有“未來意識、領袖氣質、家國情懷、全球眼光”的國開學子。通過不同的平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發展特長、張揚個性,找到人生出彩的機會和空間。
2018年,盧寶山來到現在任職的青島大學市北附屬中學,他一路秉持的“創設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精彩”這一教育目標,也成了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如何創設適合孩子的教育?盧寶山認為,其根本在課堂。依托學校的教學資源,他構建了“五環兩翼”教學法,即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兼顧其“自學、互學、展學、導學、固學”五個環節,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和導學案改變課堂結構、生態,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思考者、學習者。而教學改革離不開良好的課程體系作支撐,一方面,盧寶山組織教師鉆研國家課程,將其本地化、校本化,另一方面,全面開設人文、藝術、科學等各類選修課、社團,讓每個孩子都能選擇到合適的科目。
喊口號不難,但要真正讓理念落地并非易事。盧寶山回憶,為了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他下了不少功夫,從最早憑借問題導向的方式,找出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弊端,帶著教師跳出舒適圈,主動做出改變,再到通過課題引領,引導教師對不同的課型展開研討,激發教師的科研生成,從而帶動課堂教學的長效生命力,最后通過聘請專家入駐,以專業的科研領航,不斷優化“五環兩翼”教學方法。盧寶山常常對老師說:“教學不是墨守成規,也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切實從孩子的持續發展出發,要讓教育與其未來的成長同頻,與時代的需求同頻。”這便是他心中的那股對教育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