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亞妮
【摘 要】蕁麻疹是臨床中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目前有關蕁麻疹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研究尚無統一定論,該病多發于自身免疫力低下的兒童或老年群體。小兒蕁麻疹對兒童身體健康損害較大,嚴重影響其身心成長。患兒發病時癥狀主要體現在皮膚表面,能夠觀察到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風團,顏色或紅或白,形態不一,同時還會導致嚴重瘙癢。臨床上會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選擇性使用第二代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等緩解過敏癥狀,但這種西醫治療方式存在不良反應風險與疾病復發風險,因此臨床也采取中醫藥治療方式,以改善癥狀、提升體質、根治疾病。本文將對小兒蕁麻疹病因以及治療方法進行綜述,以供臨床參考。
【關鍵詞】小兒蕁麻疹;抗組胺藥;免疫調節;糖皮質激素;中醫藥治療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23)16-0189-04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t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rticaria in Children
LOU Ya-n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Yiwu 322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Urticaria is a common allergic skin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Currently,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urticaria, and it often occurs in children or elderly populations with low immune system. Urticaria in children causes significant harm to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mental growth. The symptoms of the childs onset are mainly reflec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kin, which can observe different sizes of wheals, red or white, different shapes, and can also cause severe itching. Clinically,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antihistamines and glucocorticoids will be selectively used to relieve allergic symptom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ldren. However, this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has the risk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disease recurrence. Theref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s also adop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improve symptoms, improve physique and cure diseases.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urticaria in children for clinical reference.
【Key words】Urticaria in children; Antihistamines; Immune regulation; Glucocorticoi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小兒蕁麻疹(urticaria in children)的發生率較高,疾病誘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增加皮膚血管通透性,進而出現局限性水腫反應,觀察可見皮膚表面風團癥狀,瘙癢明顯且不斷加重,更甚者還會出現腹瀉、咳嗽等并發癥狀,隨著病情進展,患兒心臟功能會受到影響,出現心血管疾病征兆,如血壓降低、呼吸困難、頭暈頭痛等[1]。小兒蕁麻疹持續發作6周以上將會發展為慢性蕁麻疹,在之后的生活中反復發作,皮膚間歇性瘙癢,對患兒正常學習和生活造成極大困擾,同時還會導致產生自卑、悲觀的心理,對其成長造成影響[2]。西醫使用的抗組胺藥物可在短期內改善皮膚過敏癥狀,但卻無法治本,后期容易出現病情反復的情況,而用藥時間過久也會加重患兒肝腎負擔,出現嗜睡、乏力等不良反應[3]。我國傳統中醫也對小兒蕁麻疹有著諸多研究,提出了風邪侵襲的病因理論,從不同病因、血氣癥狀角度分型辨治,疏風養血,清熱除濕,提出了多種治療小兒蕁麻疹的方式。本文將對小兒蕁麻疹病因以及治療方法進行綜述,為蕁麻疹患兒綜合治療提供參考。
小兒蕁麻疹主要指年齡不足14歲兒童所患蕁麻疹疾病,該病主要表現為皮膚風團與血管性水腫,風團顯露和發作時間無規律,間歇發作且伴有劇烈瘙癢癥狀,消退之后與常人無異。目前學者認同抗原物質誘發蕁麻疹的理論[4],認為抗原物質與小兒接觸后導致其發生變態反應,具體表現在皮膚表面。根據蕁麻疹反復持續時間可將其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據調查可知[5],大多數情況下,兒童慢性蕁麻疹是自發性的,而近半數病例報告為自身免疫性發病機制,在少數患者里,慢性蕁麻疹與誘發因素有關。蕁麻疹病因根據來源不同,通常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外源性如物理因素(壓力、溫度、日曬等)、食物(魚蝦和禽蛋等動物蛋白類等)、藥物(青霉素、各種疫苗等)、植入物(人工關節、節育器等);內源性包括慢性隱匿性感染(細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自身炎癥反應、勞累或精神緊張等[3]。與急性蕁麻疹相比,慢性蕁麻疹的病因通常更難以明確。從中醫角度分析,陳麗娜等[6]將小兒蕁麻疹歸為“癮疹”“風疹塊”“白疹”“氣奔”等范疇,將其病因定為外邪入侵、內燥體熱,并據此研發多種藥方與外治方法,彌補了西藥治療小兒蕁麻疹的缺陷。
2.1 西藥治療
2.1.1抗組胺藥物 現代醫學有關蕁麻疹病因與發病機制的研究較多,但尚未得出統一結論,經廣泛研究總結可將小兒蕁麻疹發病與肥大細胞受刺激造成組胺等過敏介質釋放增多聯系起來。因此西藥治療的首選藥物就是抗組胺類藥物,建議使用第二代抗組胺藥治療慢性蕁麻疹,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等,足量、足療程規律用藥,而非按需用藥。若診斷為慢性蕁麻疹,予第二代抗組胺藥應用1~2周,若治療有效,逐漸減量或延長用藥間期,可用最低劑量維持治療,療程至少3~6個月,或更長時間。若予抗組胺藥應用1~2周,病情未控制,可聯合使用抗組胺藥或增加至最高4倍的抗組胺藥劑量[3]。楊臻慧[7]針對蕁麻疹小兒分別使用氯雷他定以及西替利嗪滴劑,結果顯示聯合用藥治療效果遠高于單一用藥。
2.1.2免疫調節類藥物 除了抗組胺藥物之外,有學者[8]認為蕁麻疹發病還與患兒自身免疫功能有關,因此可從免疫調節方面使用藥物調節患兒免疫功能,改善疾病癥狀。首先是維生素D的使用,維生素D能夠調節T淋巴細胞的轉化,提升肥大細胞中細胞黏附分子-3的表達,改善機體免疫情況。對于持續使用抗組胺藥2~4周無明顯效果的12歲及以上慢性蕁麻疹患兒,可酌情加用奧馬珠單抗免疫抑制劑藥物。而當第二代抗組胺藥和奧馬珠單抗聯合治療無法控制慢性蕁麻疹或者患兒無法使用奧馬珠單抗時,可以考慮使用環孢菌素A,但環孢素在臨床使用中出現了胃腸道反應、腎功能損害、高血壓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3],因此建議小劑量使用,加強病情監測。
2.1.3糖皮質激素 由于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的不良反應,一般建議在慢性蕁麻疹急性加重時短期使用,用以緩解嚴重的急性癥狀。臨床上常用的糖皮質激素為潑尼松,可根據每日0.5~1.0 mg/kg的劑量開展系統性治療,當患者癥狀好轉后應逐漸減量,療程不可超過2周[3]。
2.2 中藥治療
2.2.1病因論治 外邪入侵與機體氣血相爭導致免疫、營養失調,進而在皮膚表面出現紅白風團、瘙癢等癥狀。陳娜[9]經過調查發現部分患兒在急性發作之前飲食不當,因此從飲食方面進行調理。分析原因,飲食不當容易導致胃腸濕熱,而胃腸濕熱會加重機體陰郁,進而形成紅色風團,同時出現消化癥狀,因此筆者認為治療時應針對患兒不同的臨床表現深探其病因,再選擇對應的治療方式。廖銀珠[10]在試驗中將疾病分為風熱相搏型與風寒外襲型兩類并進行治療,試驗結果達到治療目標,得到患兒家屬的廣泛認可。風熱與風寒的治療原則均為祛風,一般可使用玉屏風散合消風散、桂枝湯達到疏風清熱、疏風散寒的效果。還有學者[11]提出了伏風理論,認為肺部風邪、肺洛濕熱導致靜脈阻滯于患兒體表,出現了典型的風團癥狀,治療方面應以消風止癢為主,使用風邪濕熱抑制類藥物,并根據疾病癥狀的不同選擇使用散寒、清熱、涼血、祛濕藥,同時調和氣血,運用菊花、蟬蛻、防風、升麻、地膚子等中藥,可達到治療效果。
2.2.2血氣論治 與急性癥有所不同,小兒慢性蕁麻疹大多受氣血風邪影響,化燥生風,風邪逗留肌膚腠理,導致風團、陣發性瘙癢,難以治愈。大部分小兒慢性蕁麻疹患兒均存在血虛、氣血虛等癥狀,因此血氣論治也是重要的治療思路。拓曉萍等[12]在臨床實驗中對慢性蕁麻疹患兒采取單一氯雷他定以及聯合祛風止癢方治療法,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祛風止癢方可有效改善患兒瘙癢、風團等癥狀,整體不良反應發生率遠低于西藥治療組,說明祛風止癢方可達到祛風止癢的效果,尤其對于血虛風燥型患兒,臨床效果非常明顯。還有學者[13]曾使用益氣滋陰祛風湯治療慢性蕁麻疹患兒,分析藥方成分為太子參、炒白術、生山藥、生地黃、當歸、赤芍、紫草、炙桑葉、荊芥、防風、生甘草等,以上均為祛風滋陰類藥物,且對比單純西藥體現出更高的安全性。近年來有關中西醫聯合治療小兒蕁麻疹的研究也非常多,顯示出中西藥聯合作用的優勢,同時也體現出中醫藥參與臨床治療的必要性[14]。
2.2.3中醫外治 低齡患兒的治療依從性較低,再加上其自控能力、認知能力以及生活經驗方面的欠缺,很容易受到疾病癥狀、治療環境、藥物服用方式等的影響,易出現哭鬧、不配合治療等情況,從而延誤疾病治療進度。此時中醫外治法就能夠發揮作用,在非藥物口服前提下通過推拿、灸法、按摩等多種方式緩解患兒癥狀。秦后偉等[15]嘗試應用推拿治療蕁麻疹患兒,從胃腸調理、扶正祛邪角度進行,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提高了患兒的依從性,同時創新開發了刺激掐揉四橫紋、小天心、五指節的推拿手法,通過對穴位的按壓起到疏風解表、健脾益肺的功效,舒緩患兒不適感,提升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可見,中醫外治在小兒蕁麻疹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較為顯著[16]。
小兒蕁麻疹對兒童健康成長的影響較大,若未能及時有效干預和治療,則會造成病程延長最終轉為慢性蕁麻疹,出現疾病反復的情況,增加治療難度,造成更大困擾。有關小兒蕁麻疹病因與發病機制的研究眾多,但目前尚未得到統一的結論。現代醫學主要使用抗組胺類藥物以及免疫調節類藥物進行治療,緩解相關癥狀,調節患兒免疫功能,雖然短期效果顯著,但存在不良反應風險與疾病復發風險,未能達到理想效果。我國傳統中醫則從整體治療角度出發根據患兒實際癥狀分型論治,中醫將小兒蕁麻疹歸為風疹范疇,從外邪侵襲、風熱肺損角度選擇藥物、設計藥方。中西藥聯合治療已經成為了近年來研究的重點,學者應當圍繞中醫藥治療、臨床優質護理進行實驗探究,為小兒蕁麻疹治療提供更多依據。
[1] 劉文杰.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蕁麻疹的臨床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12):82-83.
[2] 李妍,徐薇,顧恒,等.阿伐斯汀聯合氯雷他定治療慢性難治性蕁麻疹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20(5):319-323.
[3]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22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22,55(12):1041-1049.
[4] 周大昂,李林麗.孟魯司特鈉片聯合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33):62-65.
[5] Caffarelli C,Paravati F,El Hachem M,et al.Manage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in children:a clinical guideline[J]Ital J Pediatr,2019,45(1):101.
[6] 陳麗娜,李建業,張彥倫.麻杏石甘湯結合西藥治療小兒蕁麻疹的效果及對血清學指標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23):142-144.
[7] 楊臻慧.西替利嗪滴劑與地氯雷他定糖漿治療兒童蕁麻疹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2,15(2):129-132.
[8] 周小琴.地氯雷他定糖漿聯合風團驗方治療小兒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32):4673-4675.
[9] 陳娜.麻杏石甘湯加味佐治風熱犯表型兒童急性蕁麻疹78例[J].浙江中醫雜志,2021,56(12):904.
[10] 廖銀珠.玉屏風散合消風散加減治療小兒蕁麻疹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2,15(11):156-158.
[11] 張良軍.小兒蕁麻疹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有效方法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2):61-62.
[12] 拓曉萍,趙亞靜,閆小寧.祛風止癢方治療兒童慢性蕁麻疹的效果及對患兒血清炎癥因子、免疫指標水平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15):112-114.
[13] 馬曉薇,鄧麗娟,林耀展.健脾湯聯合中藥貼臍對小兒蕁麻疹患者治療后復發率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33):61-62,71.
[14] 種樹彬,劉春林.復方甘草酸苷片聯合鹽酸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22,38(24):2954-2958.
[15] 秦后偉,解洪剛,孫玉暉.推拿治療小兒蕁麻疹的思路探討[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19):54-55.
[16] 李記泉,劉白雪,戴儉宇,等.“形神共調”針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31(23):3314-3317.
編輯 張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