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肖衛兵+何彩霞
【摘要】 目的 探討阿托伐他汀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方法 74例慢性持續期支氣管哮喘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7例。對照組給予單純吸入布地奈德治療, 觀察組則給予阿托伐他汀聯合吸入布地奈德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預計值)、呼氣峰流速(PEF)、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外周靜脈血免疫球蛋白E(IgE)值。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PEF、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及外周靜脈血IgE值分別為(352±68)L/min、(0.032±0.011)×106/L、(77±32)KIU/L, 均較對照組的(293±80)L/min、(0.041±0.012)×106/L、(110±60)KIU/L改善明顯(P<0.05)。結論 阿托伐他汀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對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有積極效應。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支氣管哮喘;糖皮質激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86
最新研究報道顯示,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約有3億支氣管哮喘患者, 約10年后這一數據將增至4億, 支氣管哮喘已成為全球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1, 2]。在2014年11月中華醫學會第九屆支氣管哮喘學術會議上, 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哮喘總體患病率為1.24%, 目前我國哮喘患者約3000萬人, 14歲以下兒童支氣管哮喘的平均患病率約3%。因此哮喘的防治已經成為國內外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和需攻克的難題。
他汀類藥物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臨床中廣泛應用于調節血脂代謝的治療, 然而近年來他汀類藥物獨立于降脂之外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大量研究顯示, 他汀類藥物具有降脂作用之外的抑制炎癥、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和免疫調節等作用[3, 4]。目前國內外均有關于他汀類藥物用于治療哮喘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來自2010年美國支氣管哮喘、過敏和免疫學會年會上的一項研究指出, 調節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可以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緩解支氣管哮喘癥狀、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深呼吸能力。目前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多種他汀類藥物均有用于支氣管哮喘基礎研究或臨床應用的報道, 但仍以基礎研究為主, 他汀類藥物在哮喘的治療中暫時未得到廣泛的臨床應用。因此, 如何應用該藥、較好地與其他控制哮喘的藥物聯合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需要進一步地深入研究問題。
本研究在目前現有的研究基礎上, 選用他汀類藥物中的阿托伐他汀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哮喘, 觀察其臨床療效, 旨在進一步探討他汀類藥物用于哮喘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 探索他汀類藥物如何應用于臨床從而發揮其最大的療效, 以期對他汀類藥物廣泛應用于哮喘的臨床治療起到進一步的推進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5年6月本院門診及住院已明確診斷的支氣管哮喘患者150例, 根據其臨床表現及肺功能檢測篩選出慢性持續期(非急性發作期)的支氣管哮喘患者74例, 其中男43例, 女31例, 年齡34~60歲, 病程3~25年。采用隨機方法將74例慢性持續期支氣管哮喘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37例。
1. 2 方法 觀察組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10 mg, 1次/晚, 聯合吸入布地奈德粉吸入劑, 200 μg/次, 2次/d。療程為8周。對照組給予單純吸入布地奈德粉吸入劑, 200 μg/次, 2次/d。療程為8周。臨床觀察期間均給予沙丁胺醇氣霧劑用以必要時緩解急性加重癥狀。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FEV1%預計值、PEF、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外周靜脈血IgE值。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EV1%預計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預計值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EV1%預計值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治療后兩組FEV1%預計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EF比較 治療前兩組PEF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EF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 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升高明顯(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下降明顯(P<0.05)。見表3。
2. 4 兩組外周靜脈血IgE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外周靜脈血IgE值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外周靜脈血IgE值較治療前均降低, 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明顯(P<0.05)。見表4。
3 討論
盡管目前哮喘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 但現有的研究發現免疫-炎癥反應、氣道高反應性及其相互作用是哮喘的主要發病機制。他汀類藥物是多年來被廣泛應用的調節血脂代謝藥物, 但近年來他汀類藥物的抗炎、調節免疫等作用也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為人們所了解。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FEV1%預計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治療后兩組患者PEF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且觀察組PEF改善更明顯(P<0.05)。這與來自2010年美國支氣管哮喘、過敏和免疫學會年會的一項研究相符, 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可以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 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深呼吸能力[5]。本研究中雖觀察組較對照組治療后FEV1%預計值無明顯差異, 可能與觀察對象數量限制、觀察時間短相關。
哮喘患者氣道的慢性炎癥涉及多種炎癥細胞, 其中嗜酸性粒細胞是支氣管哮喘氣道炎性反應網絡的中心細胞, 最具特征性及代表性。在哮喘發生、發展過程中, 嗜酸性粒細胞通過釋放炎癥遞質、細胞毒素和細胞因子, 導致支氣管黏液分泌增多、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氣道平滑肌收縮, 在哮喘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多項研究顯示哮喘患者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較健康者增高, 但抗炎治療后可使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明顯降低, 氣道局部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數量的增加和凋亡均參與哮喘的發病機制。因此, 抑制嗜酸性粒細胞增加、促進凋亡有助于氣道炎癥消退, 是改善哮喘氣道炎癥的重要的途徑之一。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顯示, 阿托伐他汀聯合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可減輕哮喘患者痰中巨噬細胞數。羅鳳鳴等[6]通過體外研究發現辛伐他汀可促進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凋亡。本研究中阿托伐他汀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組較單純吸入糖皮質激素組更能有效地減少氣道嗜酸性粒細胞數, 進一步表明阿托伐他汀在調節氣道嗜酸性粒細胞上有積極的意義, 與上訴研究結果相符。
外周靜脈血IgE 水平是能反應哮喘患者全身性炎癥的指標。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IgE水平下降明顯, 表明阿托伐他汀有助于減輕哮喘患者氣道炎癥反應。劉澤英等[7]的臨床研究發現辛伐他汀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可改善肺功能, 同時明顯降低靜脈血IgE水平, 提出辛伐他汀在哮喘治療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本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中指出的他汀類藥物可通過抗炎、抗氧化、免疫調節及抑制氣道平滑肌增生等途徑而在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中發揮一定積極作用的結論相符[8]。雖然他汀類藥物在支氣管哮喘治療中的作用及機制已有一定研究證實, 然而如何更好地將其應用于臨床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對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有積極效應。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8, 31(3):177-185.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我國支氣管哮喘防治60年回顧與展望.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3, 36(12):907-910.
[3] Zeki AA, Kenyon NJ, Goldkorn T. Statin drugs, metabolic pathways, and asthma:a therapeutic opportunity needing further research. Drug Metab Lett, 2011, 5(1):40-44.
[4] Takeda N, Kondo M, Ito S, et al. Role of RhoA inactivation in reduced cell proliferation of human airway smooth muscle by simvastatin.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06, 35(6):722-729.
[5] 佚名. 美國變態反應、哮喘及免疫學會2010年會精粹. 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 2010, 4(2):155.
[6] 羅鳳鳴, 劉春濤, 李雙慶, 等. 辛伐他汀誘導嗜酸性粒細胞凋亡的體外研究.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5, 28(5):320-323.
[7] 劉澤英, 劉雙, 楊京華, 等. 辛伐他汀治療支氣管哮喘合并高脂血癥臨床觀察. 中國醫藥, 2014, 9(2):165-168.
[8] 沈奕, 黃茂. 他汀類藥物在支氣管哮喘治療中的作用. 國際呼吸雜志, 2013, 33(9):689-692.
[收稿日期: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