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冉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莊嚴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首次提出“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的提出,既是中國主動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責任的大國擔當,又提升了“碳交易”的熱度。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碳交易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且已初具規模。我國碳交易始于2013年試點碳市場的建立,至今,已走過了十載,形成了試點碳和全國碳并行的格局,同時,也是我國碳交易和碳金融相關機制探索和建立的過程。2023年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布會介紹,自2016年我國簽訂《巴黎協定》以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涉碳案件112萬件,其中,涉碳市場交易案件600余件,占比0.06%。可見,碳交易糾紛案件無論在絕對數量上,還是在占比方面,均極少。
雖然碳交易糾紛案件少,但是,碳交易各個環節均存在法律風險,如何在碳交易中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如何進行碳交易的法律風險識別與防范呢?碳交易相關的法律風險,應從責任承擔角度,分為民事法律風險、刑事法律風險和行政法律風險。本文分別從上述三方面闡述碳交易的法律風險識別與防范。
一、碳交易相關民事法律風險
碳交易相關民事法律風險主要體現在碳交易合同糾紛案件中,有政策變化風險、主體不適格風險、交易對方信用風險、交易方式選擇不當的風險、合同缺少必要條款的風險等。
1.碳交易政策變化風險
以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為例,2017年3月,發改委公告暫緩受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方法學、項目、減排量、審定與核證機構、交易機構備案申請。該政策的變化,導致許多CCER開發服務合同無法履行完畢,從而導致合同主體之間產生糾紛,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典型案例中北京某清潔能源咨詢公司訴某光電投資公司服務合同糾紛案即是該類型案件。該類型案件體現了碳交易本身政策性極強的特點而導致市場風險、政策風險、法律風險相互疊加。為避免碳交易政策變化風險,從交易主體角度,建議關注國內外碳交易相關的新聞,關注交易機構的公告通知,并實時關注主管部門的動態,捕捉相關市場走向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從主管部門角度,建議在發布對市場有影響的政策前,充分征求參與人的意見,并給足參與人調整自身的緩沖期。此外,建議在合同中明確發生政策變化后雙方責任的承擔方式,如把政策變化作為不可抗力等等,保障交易雙方的利益。
2.交易主體不適格風險
在被媒體稱為“北京首例碳排放配額交易糾紛案”中,原告四川某發電公司訴被告北京某環保公司索賠近300萬元,被告的抗辯理由之一為其不是適格的交易主體,主要是因為實踐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交易主體為重點排放單位,而被告并未被納入重點排放單位名單。雖然法院一審法院并未支持被告的上述抗辯理由,但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糾紛,避免類似風險的發生,建議在交易前,要求對方提供其是適格交易主體的證明文件,如相關的交易代碼或者交易賬戶名稱或者所持交易標的證明文件等等。此外,雖然個別試點碳交易機構,通過代持的方式允許自然人參與碳交易,但是該種操作風險有風險,交易存在瑕疵。
3.交易對方的信用風險
即交易對方不履行到期債務的風險。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典型案例中,廣州某低碳科技公司訴某交易中心等合同糾紛一案,買方違反了誠實信用的原則,未按合同約定支付對價款,之后也未按補充協議的約定將一定量的碳配額回轉給賣方,后來買方因資不抵債進入破產程序,導致賣方無法足額取得交易資金,也無法取得回轉的碳配額。在實踐中,為了避免此類風險的發生,建議交易前對交易對方進行審慎調查,如交易對方公司的經營狀況、債權債務、訴訟案件、行政處罰等等,如經過調查,發現交易對方存在大量債務隱患,可以選擇終止本次交易并另行選擇其他方進行交易,也可以要求對方澄清說明或者提供擔保,還可以在合同條款中附條件或者附期限并約定違約金等。
4.交易方式選擇不當的風險
前述廣州典型案例中,買賣雙方未選擇交易機構交易規則中明文規定的交易方式(現貨交易),而是選擇了其他交易方式(遠期交易+保證金交易),最終因買方(本案第三人)進入破產程序而導致原告(賣方)未能全額獲賠。從交易主體角度,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貨交易是最安全的交易模式,這也是交易規則中明文規定的交易方式。如果選擇非現貨交易,建議要求交易對方提供擔保,并在交易合同中約定相應的違約責任。
5.合同缺少必要條款的風險
有些碳交易合同中,未明確交易價款是否含稅及適用的稅率而最終引發訴訟案件。有些碳交易合同未明確爭議的解決方式,最終導致碳交易案件在管轄權上存在爭議,是適用即時結清的糾紛案件管轄方式,還是適用通過信息網絡交付標的的糾紛案件管轄方式。建議在碳交易合同中,明確上述內容,避免糾紛的發生。關于碳交易案件的管轄,考慮到碳交易專業化程度高,在爭議的選擇條款中,建議選擇碳交易機構所在地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進行訴訟,以便于查明案件事實及統一裁判尺度,確保法律適用統一。
二、碳交易相關刑事法律風險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案例中,對篡改監測數據,環境公益訴訟中生態損害賠償方式,森林資源刑事犯罪案件中林業碳匯損失賠償均提供了司法先例。既是對犯罪行為的打擊,又充分考慮了生態環境的修復。
1.篡改監測數據
韓某濤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一案,被告人韓某濤等對污染物排放數據進行篡改,使得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客觀反映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真實情況,人民法院依法判處被告人相應刑罰,嚴厲打擊破壞環境監測計算機信息系統犯罪行為,為懲治碳排放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提供了借鑒。
2.環境公益訴訟中生態損害賠償
阿羅某甲等盜伐林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阿羅某甲不僅承擔相應刑事責任,還承擔對生態資源造成侵害的民事責任,被告人采取“補植復綠”替代修復受損害的生態環境,同時,在被告人自愿認購碳匯的基礎上,人民法院創新適用將被告人購買林業碳匯在碳市場注銷,以替代承擔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損失的賠償方式,有效緩解了案涉補種樹木幼齡期固碳增匯能力缺失的問題。
3.森林資源刑事犯罪案件中林業碳匯損失賠償
陳某華濫伐林木案,在森林資源刑事犯罪案件中,福建省建立的林業碳匯損失計量方法及賠償模式的自主選擇機制為全國首創,截至2022年12月31日,福建省共適用該指引審結案件12件,引導被告人補種復綠林地600.405畝,自愿賠償碳匯損失1344.604噸。
三、碳交易相關行政法律風險
碳交易相關行政法律風險,主要包括核查機構核查結論失實的風險和重點排放單位未按時履約清繳的風險。
1.核查結論失實的風險
2022年3月14日,生態環境部公開中碳能投等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2022年第一批突出環境問題),通報指出,相關核查機構存在核查履職不到位,核查結論失實的問題,以及存在報告“掛名”現象突出、工作走過場等問題。為了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確保碳核查數據真實性,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相關配套制度和技術規范的出臺,另一方面,要完善監管功能,建立健全誠信懲戒的管理機制,加大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對于核查機構而言,一方面要加強相關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能和素質,另一方面要優化機構內部管理流程,確保數據的真實和準確。
2.重點排放單位未按時履約清繳的風險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典型案例中,深圳某容器公司訴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行政處罰行為一案,被告作為行政主管部門,對原告未按時足額履約清繳行為在履行了相關流程后作出行政處罰。為避免該類風險的發生,重點排放單位首先應重視履約清繳的行政義務,并重視主管部門在行政處罰前的各種通知文件,及時完成履約清繳;其次在聘請核查單位進行核查過程中,及時溝通,避免該案中原告簽字確認核查單位的核查結果并提交給行政主管部門后,又反悔不認可核查結果。
受限于碳交易歷史較短,以及個人知識面的限制,本文不能窮盡碳交易的法律風險防范措施。但我們看到,法律風險存在碳交易各個環節中。交易主體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有效識別并化解碳交易法律風險。此外,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期待國家從立法、司法、執法方面提供更多的保障。綠水青山離不開法律的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