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把握高考作文題的考查內容,有利于實現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教—學—考”一體化的和諧局面。以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為例,運用案例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探究試題的考查目標、考查內容、考查方式、考查效果這四個方面。研究發現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的考查目標以培養寫作核心素養為主,考查內容涉及統編教材內容,重點關注社會熱點、啟示人生哲理,在考查效果上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起著關鍵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高考語文 作文題 以考促學 教學
在當下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高考必考科目的語文學科,其試題的命題體現了“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理念。2023年高考已經結束,其中全國卷的作文題以培養寫作核心素養為目標,在試題內容上考查了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馭文謀篇能力,在評價內容上檢驗了考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本寫作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起著評價和引導的作用。下面將對2023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的考查目標與任務、考查內容與形式、評價內容及考查效果進行詳細論述,分點回答“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得怎么樣”以及“如何教學”的基本問題。
一、考查目標與任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高考語文試題是對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學習成果開展評價的依據,而作文題就是評價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依據,其命題需要具備明確的考查目標與任務。自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的題型確定下來以后,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以下簡稱《考試大綱》)就成為近兩年來研究高考語文試題的重要參考文件。下面將以2019年版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和《考試大綱》為載體詳細回答作文題“為什么考”的問題。
解讀2019年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得出,文件提出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內容作為高考試題整體的考查目標,同時回答了高考試題“為什么考”的問題。因此,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在考查目標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服務選才為基本功能,以引導教學為基本要求[1]”,即作文題在“為什么考”的問題上,同樣是為了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綜合性地選拔人才的目標,同時對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發揮重要的評價和引導作用。
解讀2019年版《考試大綱》得出,文件以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2]六種能力作為高考語文試題整體的考查目標,其中作文題以培養寫作核心素養為目標,具體內容以“表達應用”為主。寫作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寫作領域應當具備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品格態度。因此,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在基礎知識方面要求考生的文章符合題意,達到文體要求;表達流暢句意完整,內容充實中心明確;在發展等級方面能夠透過表象闡述更深層次的內涵,見解新穎并且具有個性色彩。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在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就是要求考生能夠創作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從而表現自身的寫作核心素養。
二、考查內容與形式——關注社會熱點,感悟人生哲理
近年來,全國統一命制的作文題考查內容一致,即要求考生閱讀給出的材料,在理解的基礎上總結材料內容并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由此得出,作文題的考查內容由閱讀材料和考題組成,通過閱讀理解的形式考查考生的寫作核心素養。探究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的考查內容與形式,下面將對作文題給出的閱讀材料和考題內容展開詳細論述。
(一)閱讀材料分析
近年來全國統一命制的作文題多以自由命題作文為主,并且多是材料作文。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的考題,都是要求考生結合給出的閱讀材料,自擬標題創作文章。作文題給出的閱讀材料是考生給文章擬題和立意的基礎,對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確關系著整篇文章的成敗,因此正確分析閱讀材料是考生進行寫作的關鍵。往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的閱讀材料有很多類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名人軼事、名言警句、古文片段、社會熱點話題這幾類。
例如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Ⅰ卷中,作文題的閱讀材料以“好的故事”為對象,通過寥寥幾個短句引出“故事有力量”的觀點,直接點明了材料的主旨。這就要求考生必須明確寫作對象,思考寫作角度后圍繞“什么是好的故事”“為什么要講好故事”“故事的力量如何體現”等展開論述。例如2023年全國甲卷中的作文題,閱讀材料結合社會熱點話題,以“技術”“時間”為關鍵詞討論對“人”的影響,引導考生探索感悟人生的意義。這要求考生緊扣關鍵詞來分析材料主旨,思考運用現代科技來更合理地安排時間,讓人生更加充實。又例如2023年全國乙卷的作文題,閱讀材料既引用了古文格言,又聯系了習總書記講話的現實情況,引導考生思考大國外交對于自身價值觀的影響。這要求考生跳出材料,從自身發展的長遠角度思考寫作立意,學會舉一反三,從國際關系的大處反思自身的發展。
(二)考題內容分析
歷年以來的高考作文題,根據考題要求的不同可以概括為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自由命題作文三大類,具體選擇哪一類由作文題的考題內容確定。寫作是考生的主觀情感和內心思想的表達,主觀性非常強,很難用一個標準去衡量優劣。因此作文題的考題內容不同于其他題型的“形態各異”,大都是“千篇一律”。例如,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統一命題的四張試卷,作文題的考題內容都表述為“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雖然考題內容在近幾年內沒有變化,但結合《考試大綱》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內容細細分析,還是能夠獲得一些啟示。
例如考題內容中提到的“選準角度,確定立意”,就是要求考生必須緊扣閱讀材料給出的關鍵詞或主旨,以合適的角度切入寫作,這樣才能夠保證立意準確,文能達意。考題提到“明確文體”的要求,啟示考生選擇合適的文體進行寫作,同時必須體現這個文體的特點,使得文章類型具有區分度。“自擬標題”的要求屬于自由命題的類型,是對考生創作的文章主旨的體現,好的標題能夠簡潔地概括文章大意,同時體現全文的立意準確。除了以上對考生寫作內容的要求外,考題同樣需要規范考生的考試態度。其中提到的“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就是要求考生端正考試態度,嚴格遵守紀律。而“不少于800字”是對文章篇幅的要求,考生創作的文章必須達到相應的字數,才能夠保證其內容充實。
三、評價內容——體現寫作能力,抒發真摯情感
高考語文試題是對高中語文學習階段學習成果進行檢測的一次終結性評價,同時也是針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從整體的評價體系來看,高考語文試題必須包含語文學科素養、必備知識、關鍵能力以及核心價值的考查內容。探究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的評價內容,下面將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兩個角度展開詳細論述。
(一)符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指出,高考試題必須具備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四點考查要求,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高度符合這四點要求。第一,以基礎性為主的試題要求考生選擇合適的文體創作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保證內容充實、中心明確、思想健康。在基礎的寫作知識方面要求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基礎的寫作技能方面要求語言通順,結構完整。第二,以綜合性為主的試題要求考生能夠透過材料描述的表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內在關系,得出的觀點具有啟發作用。寫作不僅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習其他學科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第三,以應用性為主的試題要求考生合理分析材料中創設的情境,如社會熱點、人生哲理、名人軼事等內容,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發表觀點,從閱讀材料中感悟人生哲理或心得體會。應用性在于從現實生活出發,發揮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現實意義。第四,以創新性為主的試題要求考生根據新鮮的材料發表新鮮的見解,推理想象有自己獨到之處,文章構思新巧,體現個性色彩。創新性在于引導考生打破思維定勢,多角度思考問題。
(二)符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教材根據課程標準制定,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載體。《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理念在于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其中培養學生的寫作核心素養也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新課標中提出了“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美的表達與創造”等相關的課程目標,并且有“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等相關的學習任務群穿插于高中語文課程中[3]。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以高中語文課程內容為基礎,在主觀創作的前提下注重加強作文題和語文教材的聯系。例如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甲卷中的作文題,要求考生根據材料,思考“時間的仆人”的觀點,闡發人與時間的主旨。這則材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馬克思創作的《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文中以科技革命與人類發展為例,同樣討論了人類是否會在科技發展過程中淪為時間的仆人這樣的問題。同時,該作文題還體現了新課標中設置的課程目標:寫作時能夠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點。根據不同的對象,結合不同的情境,運用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
四、考查效果與影響——信效度對中學教學的引領作用
在課程改革、高考試題發展的背景下,寫作教學面臨著層出不窮的變化和挑戰。針對出現的問題,高中語文寫作教學需要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探究202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的考查效果和影響,下面將從作文題反映出的問題和日常寫作教學策略這兩個方面展開詳細論述。
(一)作文題反映的問題
在教學和考試之間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兼顧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應試能力的提高。以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為例,高考語文作文題會限制寫作內容,同時反饋課堂教學信息,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寫作除了應付考試外一無所用。分析高考作文題反映的問題,下面將從學生、教師、作文題三個方面展開詳細論述。
首先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在日常寫作過程中不去了解鉆研,基礎不扎實,對寫作一概而論,難以區分不同文體發揮的不同作用,甚至連最基本的文體知識都沒能掌握。在主觀上認為寫作是寫給老師看的文章,所以為了迎合老師而練習,內容上僅僅是對華麗語段的生搬硬套,敷衍寫作。在拿到作文題時審題不明,寫出的文章中心不明,甚至沒有中心思想,都是語段拼湊而成,毫無邏輯可言。這既是學生主觀層面的原因,也是高考作文題應試性的客觀層面的影響。
其次是教師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上對寫作方面的知識避而不談,讓學生在寫作時“自食其力”。教師對待寫作教學敷衍了事,不注重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知識和技能,在臨近考試前讓學生背誦范文,這在很大程度上消滅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分析試卷時對作文題一筆帶過,僅僅朗讀幾篇優秀范文,對試題評價、鑒賞作文質量層級等內容只字不提,導致學生寫作如同“霧里看花”,不知道怎么寫作,創作的文章質量很差。這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意識的欠缺,也是主觀的作文題難以訓練的消極影響。
最后是高考作文題反映的問題。為了應試而違背寫作的最初動機,導致學生對寫作產生思維定勢。作文題的內容規范化、模式化,對寫作的要求刻板僵硬,使得考生在表達思想時言不由衷,出現“偽寫作”現象。雖然作文題在考查要求上明確指出文體不限,但考生還是更偏向于創作議論性和記敘性的文章。這也間接導致了教學時文體稀缺的問題,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發展。傳統應試教育造成學生寫作觀念上的桎梏,考生擔心失去高分,不愿意冒險去嘗試應用性、說明性等其他文體,或者是沒有能力去創作其他文體,這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十分不利。
(二)日常寫作教學策略
新時代、新課程、新背景要求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推陳出新,這同樣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重要的教學策略。寫作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觀點”的過程,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重要能力,是學生終生發展必需的一項技能。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核心素養,下面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詳細論述日常寫作教學的策略。
針對教師,首先要提高其有關寫作專業知識的水平,在教學時對學生,對教學內容都要“一視同仁”,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時不必要求學生全面掌握每種文體的寫作,但必須根據學生的興趣來引導,因材施教,即使只對一種文體感興趣,能夠熟練進行寫作,也是教育目標的實現。教師使用作文題時,要謹記試題的測量評價作用。作文題的內容并非教學的主體,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核心素養,并不僅僅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
針對學生,明確寫作的意義是關鍵。寫作是書面表達的一項基本技能,體現了學生自由發表觀點的能力。寫作屬于語文學科的教學范疇,但使用范圍不僅局限于語文,而是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寫作具有實用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提高寫作能力,首先要打好基礎,掌握基本的寫作知識,如語言文字、文體知識、寫作規范等;其次要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如遣詞造句、修辭手法、謀篇布局等;再者,可以建立合適的范文系統,范文為學生提供參考價值,是學生可以仿照的文章。范文系統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文章鑒賞評價的內容,如語句通順、中心明確、邏輯清晰、語言生動等層級,也能夠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寫作水平。最后,幫助學生樹立終生寫作的觀念,寫作并不止步于高考,而是貫穿于今后生活,需要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