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春,趙小輝,韓冬楠
(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00)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政府出臺許多相關支持政策,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增加率逐年提升,進而文創產品的開發日趨受到企業的重視,文創產品在功能滿足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其文化內容的融入和文化內涵的表達,以借助文創產品追尋與文化的共鳴。經過時代變遷、發展、粹聚而來的傳統文化是社會文明的精華,探究其創新傳承的新路徑,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來說勢在必行。意境作為根植于傳統文化中的內在表現,可利用自然與人、事、物間的相互作用得以傳達,將其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應用到文創產品設計中,以意境呈現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利于文創產品傳情達意。
意境,指既能給人直觀感受,又回味無窮,難以用言語去概括和解釋的情感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共通、虛境和實境的協調,既表于意上,又含于象里,所表達的是精神與外物達到共鳴的狀態。宗白華將意境解析為從直觀感相的摹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三個層次[1]。意境是凌越了個人情感,追求返璞歸真的思想高度,由于意境往往只存在于聯想中,在表達的過程中無法直接進行運用,所以可將意境還原為可視化符號來表達文化的內涵[2]。
意境是以情境與物境為基礎衍生出的具有無形精神的意識形態,其寄托在人的高級思維活動上。意境的構成是多元素虛實相生的過程,是特定的形式、氣氛及想象的總和,其所呈現的是一個完整形象的高級形態。它初始于某種形象,而又凌駕于該形象之上,受某種形象的限制和束縛,但依然離不開特定形象的感染和影響,往往從“實”過渡到不定的“虛”,相反之下又從“虛”轉變為更單純的“實”。
意境的特征包括形象特征、結構特征和審美特征。其形象特征以清代陳沆寫的:“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來體現詩中意境和情景兩者交相呼應,“境中有情,情中有境”觀者的情感與描寫對象合而為一。這正是傳統文化在意境的創造中所尋覓的“情境融合、物我統一”;意境的結構特征是意境空間的創造與展現,真正將審美主體與客體間通過協調統一的方式,在營造美的同時升華意境的奇妙境界[3],如李白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和作者沒有直接的關聯,但自然而然地會把作者贈別友人悲傷的情緒帶入其中;納蘭性德曾寫到“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詞中描繪的中秋夜、你和我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讓人身臨其境。意境的審美特征含有多層次韻味,能讓人揣摩不盡、百感叢生。
1.3.1 立象以盡意
“意”是虛幻不存在的美好,“象”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外部形象,“立象以盡意”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僅僅是單純地去描寫形象,而且注重于追求所說的“言外之意”。通過歷經發現、領悟、品味、表達等多個時期,借助“象”來直接表達“意”的涵義,以達到獨特形式下對場景的再現,滲透出最原始的情感,該類型的意境具有很高的歷史及美學價值。
1.3.2 境生于象外
在意境具有的實境與虛境兩個層次中“境”與“象”非對等關系,且“境”離不開“象”,是存在于它之上的意韻。虛境常在審美感情中以表現靜態美、和諧美、空間美為主要形態,實境則為直抒胸臆、觸景生情,從實近虛、從虛感實,形成一個意中之境。這一類型的意境基本上屬于寫實型,主張合理范圍的想象,不拘泥于實。
意境的營造是對限定在某一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的打破,與此同時創作者給觀賞者提供構想的空間,給有限的空間和形象賦予無限思想內容。而意境的表達也是心境的傳達,是所營造意境的“情感輸出”。營造是創造意境的“方式”,表達是傳達意境的“過程”,從該意義上講,意境的營造與表達由創作者和欣賞者相互統一才可實現。
1.4.1 融情入景
若將人的所思所想或精神特質賦予自然萬物,其便擁有了情思和靈魂,概括的是“融入”到“契合”的過程,其意境的營造方式為“融情入景”。該形式意境的表達尤其在中國的山水、花鳥繪畫作品中多有體現,其對于意境的表達需仔細的對客觀物象進行觀察和體驗,然后寄托情感,以妙手浸染出作品意韻。在創作過程中依靠自然景象的本質特征、所攜帶的自然屬性及身處的環境為其賦予人格化的情感,不以還原自然事物的形象相像為宜,而是以意境取勝,使物象在具備自身屬性的基礎上,賦予隱含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內涵,以此增進受眾與主體間的交流,表達意蘊美,使欣賞者更好體會文化和意境的生命力。
1.4.2 依景抒情
創作者將情感色彩寄托在客觀的物象上,借此直接地抒發自己的主觀情感。而欣賞者與客觀物象在視覺上進行碰撞和交流,有感而發產生內心深處某種情感的共鳴,由“所見”引發“所感”,如書法作品中多有“依景抒情”式意境的表達,創作者將自身對生活現象和自然規律的觀察、思考、理解與感悟傾注于筆端,訴諸筆墨線條,借助線條元素的體積感來表達意境內容的呼吸感,筆墨元素的重量感來表達意境畫面的平衡感,以構景立意傳達給欣賞者空靈、飄逸、峻拔等韻味,其技法是根本,意境才是最終的美。
1.4.3 情景一致
情感作為一種意境發散氣息的介質,它的“強弱”直接受意境表達“深淺”的影響,具體指寄托在景物形象上的思想和情感要與景物本身保持一致,不能過于“景強情弱”或“有意無景”,否則會在意境的營造上削弱意境的表達。以“情景一致”禪意空間中意境的表達來談,其對于意境的表達圍繞著簡潔、質樸來進行,注重歸于初心,倡導對事物本身最大程度的再還原。強調利用物質上的“少”來追求精神上的“多”,運用簡與繁、虛與實、顯與藏等布局技巧來保留傳統意韻,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軟性”嵌合,帶來更多的審美體驗。
以上意境的營造與表達,過去主要利用文人高超的藝術創造力和獨特的審美意識,以意境構筑完美的精神世界,通過傳統藝術范疇的創作方式來進行意境的營造與表達。現階段意境除應用在文學及藝術創作領域,也在設計領域多有涉獵,常借助設計要素的轉化、設計方法的應用來實現意境的營造與表達。
文創產品是用戶需求、產品屬性和文化表達的復合載體,其設計過程是協調用戶、產品與文化之間關系的過程[4],將文化內涵通過符號化的形式賦予到產品上,強調的是文化與產品的有機融合。意境作為文化的一種內在呈現方式,其與文化的融合可實現意境傳統美和文化現代美的統一,推動文化內涵的表達,促進文化與設計的溝通與碰撞[5],且在保護和傳承文化的基礎上,意境融入下的文創產品設計富有不竭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自然韻味,而文創產品所體現的意境美,也可以滿足人們對文化的精神需求。
2.1.1 形態設計
形態是文創產品設計中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形式,以形態設計介入意境的營造與表達,能使文化內涵清晰地以特定形態呈現,提升文化內涵的感知性。具體可概括描述文化對象、有意構建情景、引入故事為意境的營造與表達創設實現條件,融入文創產品設計時,增加更強的敘事性,使文創產品富有傳情達意的作用,給使用者帶來心理和情感的雙重滿足,進而提升文創產品的附加值。對于設計者而言,意境的營造與表達,就是借助“意境”與“形態”的統一,實現文化與產品的互融[6]。此外,基于意境的形態設計分析、構成、創新的過程,更是對文化的認知、文化元素的解構與重組,利于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傳承。
2.1.2 色彩象征
歷經數千年,在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促使下,現已形成較為完備的色彩體系,從書畫、服飾、建筑等事物上可以深刻感受到色彩中的美好意境,其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意義,亦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哲理智慧。色彩象征雖作為審美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能給人留下最直觀的第一印象,但非設計者主觀臆斷的想象和個人情感喜惡的選擇,是文化積淀過程中人們對于色彩賦予的美好情愫和寓意象征而形成的一種認知和觀念[7],每個色彩在文創產品設計過程都具備專屬的色彩語義和色彩意境,且良好的色彩搭配能為意境的呈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面向欣賞者的直觀感受中,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與情感聯想。
2.1.3 結構形式
結構作為文創產品設計的基本要素,影響著整個設計的工藝性、可靠性及美觀性。結構形式的創造是為了凸顯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想要表達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其包括對文創產品的整體進行統籌考慮,并將文創產品的結構形式與文化內容相匹配,創造出動靜結合的意境效果,讓欣賞者不只將視覺停留在文創產品的形態、色彩上,也會對結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思考,引導欣賞者達到情感共鳴。從文創產品自身角度來說,通過創造結構形式來構建意境空間,為欣賞者后續情感和意識的安放埋下伏筆,在不斷加深對文創產品結構形式的領會中,享受意境帶來的美感體驗。
2.1.4 材質應用
材質作為一種有強大表現力的設計語言,借助視覺、觸覺上意境的營造,直觀影響人的感受,引導人們在視覺、觸覺上與文創產品形成感知,產生交流。材質的軟硬、溫度、質感都給人不一樣的體驗,如織物的柔軟感,石材的硬朗感,玻璃傳遞的冰冷感,木質傳遞的溫暖感等。在文創產品設計中需要材質以特定的形式傳遞情感內涵時,會把用戶帶入獨有的視觸覺感知通道,對其材質的肌理美引發思考,促動內心感知系統的意境體驗,使文創產品的設計有了生命和靈魂。
通過解讀意境,為意境與文創產品的設計融合找到切入點,并探究了文創產品設計中意境的營造與表達,意在為文創產品設計賦予新的思路,為文化提供創新的傳承方式。故以意境營造與表達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為重點,探索基于意境的文創產品設計路徑。將目標文化進行深入分析,增強文化認知,了解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從多層面解析文化符號,剖析其情感表達、攜帶和傳遞文化的象征意義,并在發現、選取文化符號的過程中,參考設計對象對文化符號進行篩選和賦義;使意境營造與表達的方法與文創產品設計方法有效融合,形成基于意境營造與表達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并將其應用于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最終實現文化符號的多元轉化、完成設計圖案的演變,并從設計的整體形象考慮,結合設計圖案,選取或塑造既能營造意境,又能深刻體現文化內涵的載體,形成文創產品的設計,以此構建完整的基于意境的文創產品設計路徑(圖1)。該設計路徑是基于一般文創產品設計流程的基礎上,在文化符號轉化與設計呈現階段,融入意境營造與表達的設計方法,是對原文創產品設計流程的一種拓展,具有普適性。
■圖1 基于意境的文創產品設計路徑
3.1.1 二十四節氣的發展歷程及具體分類
在漫長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先人們注重農事和勞作過程中產生的規律和經驗,通過對天文、地理、氣象、物候等進行長久以往的觀察、摸索、總結,制定了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事活動,體現“天人”和諧,這也正是引導節氣文化形成的實踐基礎,是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根基[8]。二十四節氣制定發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最早的文獻記錄出現在西周時期,參考《尚書·堯典》,其所涉及的“日中”“日永”“日短”“宵中”,充分說明西周時期,已確立二分、二至四個節氣;到了春秋時期,土圭測量確定四時日月的方法已被普遍使用,從《左傳》等文獻記載可知,“四立”出現且已被確立;戰國時期《逸周書·時則訓》中確立另外十六個節氣,并對二十四節氣進行了基本排列,在秦漢時期得到了完善[9](圖2)。現所使用的是源于清代所確定的名為“定氣法”的二十四節氣,其構成的綜合體系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記錄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依據“定氣法”及每個節氣獨有的特性,對二十四節氣進行具體分類(圖3)。
■圖2 二十四節氣的發展歷程
■圖3 二十四節氣的具體分類
3.1.2 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及精神內涵
人們依靠二十四節氣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食療養生,延續至今,摸索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不光是總結前人留下來的寶貴經驗,更是古往今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表現。二十四節氣匯集了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與先人獨創的智慧成果,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寓意和中華文明綿綿不絕、代代傳承的文化基因,始終扎根于人們心中,被世代所傳承。更重要的是,它以獨特的形式向世界傳達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無限的精神內涵,是以文創產品實施文化創新傳承、“再創造”的重要文化源泉[10],且節氣文化中所蘊含的生命哲學精神與樸素的唯物主義觀,更有助于文創產品設計中意境的營造與表達[11]。
文化符號,指具有指示文化內涵或意義的標識,其作用可用來加強文化認知、表達情感、攜帶和傳遞文化的意義,進而具體地表達抽象的概念和事物[12]。文化符號的體現需借助相適應的載體,以先視覺、后意識的形式,喚起人們的聯想和思考,進而有意識地達到感情共鳴的狀態。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符號素材均來源于自然界,通過自然萬物同自然現象之間不斷地作用和演化,最終形成可視化、具象化的文化符號。以符號學為理論指導,從“能指”和“所指”兩個范疇為突破點,借助表象特征和隱性語義兩個階段,解析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符號。
“能指”是文化符號視覺直觀呈現的指示意,強調的是文化符號的表征層,代表能夠被具體感知到的部分。通過分析節氣文化符號的表象特征,將其分為物質、現象、行為三個方面,其分別代表可以被感知的、具象的存在形式或形體,如植物、作物以及物候征兆等。“所指”是文化符號內容隱含的深層寓示意,代表文化符號所傳遞的思想感情或內涵意義,強調的是文化符號的抽象層,需經過文化、制度、習俗、環境等后天長期的演變和融合而賦予其深層寓意。將節氣文化符號表象特征中可感知的形式或形體,進行隱性語義分析,可發現其表達出的抽象且隱晦的情感和意義,蘊含著節氣文化中的某種特定功能。通過以上兩個階段的分析和推演,將文化符號進行篩選、歸納,得到圖像符號、象征符號、指示符號三種類型,該過程不僅能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也利于后期對節氣文化符號的轉化設計(圖4)。
■圖4 二十四節氣文化符號的解析
3.3.1 文化符號的發現及選取
設計中所需的節氣文化符號,需要通過圖形、圖像等形式在節氣文化與設計元素之間建立溝通和聯系,借助意境的營造與表達,產生具體的文化表象,反映文化的內容。在節氣文化符號的發現、選取的過程(圖5-圖6),對文化符號進行賦義,使之具有某種特定的含義。選取“清明、芒種、立秋、寒露”四個節氣為典型研究對象,從物質、現象、行為三方面的內容進行概括說明,以此確定相對應文化符號的來源、解析文化符號所傳達的特殊意義。
■圖5 代表性節氣文化符號的發現
■圖6 代表性節氣文化符號的選取
3.3.2 文化符號的轉化及設計圖案的演變
以選取的節氣文化符號為基礎進行文化符號轉化,該過程以表象特征實現文化符號的隱性語義傳達,使節氣文化符號從具象、抽象、再到意象。圍繞典型節氣中人物、故事情節、環境三要素構思關于意境的場景故事;選取與之相匹配的象征圖,借助圖形處理方法提取文化符號的特征圖形,并將其線性轉化得到簡化線條,實現文化符號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化;再利用線條的搭配設計與節氣的“文字名稱”結合進行演變設計,完成文創擺件產品所需文化符號的形態設計與結構形式的表述;最終通過意境營造與表達的方法,結合文創產品設計的材質應用和色彩象征,完善設計,賦予其隱性語義,實現節氣文化符號從抽象到意象的轉化(圖7-圖10)。
■圖7 清明節氣文化符號的轉化及設計圖案的演變
■圖8 芒種節氣文化符號的轉化及設計圖案的演變
■圖9 立秋節氣文化符號的轉化及設計圖案的演變
■圖10 寒露節氣文化符號的轉化及設計圖案的演變
3.3.3 文化符號載體的選取與文創擺件產品的設計表達
文創產品設計想要深刻地體現文化本身的內涵,除文化符號和表象的文化屬性外,其依附的載體及兩者融合所體現的文化意境亦尤為重要,通過持續性的對文化的載體進行推敲和塑造,參考設計圖案,在文創產品載體的選擇與設計上,以“擺件”為選取對象,借助抽象的山石形態和具象的植物形態,結合圓形設計圖案,共同構成文創“擺件”產品的整體形態設計(圖11)。
■圖11 文創“擺件”產品的設計方案
擺件整體形態由底座、植物和圓形的節氣設計圖案構成,山與植物融入自然的和諧之景,凸顯意境的營造與表達(圖12)。圓形設計圖案既象征節氣文化,又預示完美和溫馨。材質應用木質,其年輪天然的肌理和節氣的時間相呼應,滿載時間的沉淀。色彩象征用以原木色,加以植物裝飾更貼近自然。結構采用中式花格及雕刻的鏤空設計,鐵藝與倒流香的點綴使產品內部形成虛實的空間,便于氣息流通,營造意境。整件產品由“組合設計”拼接而成[13],在營造具有現代氣息又不失意境韻味的同時,探索文創擺件類產品設計意境化的具體途徑,強化了對內在文化、精神的繼承[14-15]。
■圖12 文創擺件產品的意境展示
意境以它“情”與“景”的特質,襯托著當代設計的靈魂。正因意境的營造與表達同文創產品在設計過程中的融合,使傳統文化回歸實用,實現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文化傳承有了新的載體,意境亦有了更好的寄托,使視覺化體驗轉變成一種精神享受。構建基于意境的文創產品設計路徑,為文創產品的設計提供了新的設計方式,使產品給予人們情感的慰藉及精神的滿足,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推動文化的創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