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申學鋒 龔政
2023年6月27日,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以下簡稱“農研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鄉村振興研討會,共170余人參加。鄉村振興研討會由常務副會長王朝才主持,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原司長蘇國霞、上海市財政局二級巡視員盧華、江蘇省財政廳農業農村處處長李海峰、遼寧大學教授王振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吳海濤、吉林財經大學教授安明友等六位專家學者,從國家、省、直轄市、村、企業與家庭這6個層面,圍繞鄉村振興焦點熱點問題,分別作了《瞄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探索大都市鄉村振興實現路徑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提質增效財政資金蓄勢賦能鄉村振興為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提供堅強保障》《構建村級公共品的長效財政保障機制》《完善城鄉家庭財富積累機制》《一戶農業企業成長啟示》的主旨演講。此次論壇旨在探索新時代下財政支持鄉村振興路徑,有效發揮農研會服務鄉村振興的智庫作用。
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繼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人、地、錢”等要素供給問題。財政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蘇國霞結合當前國內國外形勢對今年一號文件作了解讀分析:黨中央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連續11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圍繞農業農村工作主題。今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到2035年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設農業強國的奮斗目標。這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發布的首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她認為建設農業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一號文件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操作手冊。她提出,在鄉村振興工作推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財政部門要把認真學習、全面落實一號文件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李海峰介紹,2022年,江蘇全省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規模達1108.17億元,實現7連增。他通過分享江蘇財政提質增效財政資金、蓄勢賦能鄉村振興、為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提供堅強保障的工作經驗,提出江蘇財政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江蘇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支持加快建設農業強省作為新征程上做好財政支持“三農”工作的總目標、總要求、總牽引,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強化政策供給、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效益,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列提供堅強保障。
盧華通過分享上海這一城市化高度發達的大都市“三農”財政工作經驗,提出要充分認識“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與時俱進、深刻領會鄉村發展的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四個價值”,全面優化財政支持都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投入機制。
王振宇表示,取消農業稅后,一方面鄉村的公共資源變為“制度內”供給,增加了自上而下的財政投入,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公共品供給資金不足問題,減輕了農民負擔;另一方面,“一事一議”制度難以解決資金籌集中的搭便車問題,村級公共品“最后一公里”難題進一步凸顯。財政是發揮農業農村公共屬性和正外部效應的基礎,如何構建村級公共品的長效財政保障機制,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意義。
(一)優化完善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政策體系的統籌設計
盧華提出,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政策體系的統籌設計以及投入機制的優化完善,必須做到“頂天立地”。一方面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要求和明確的重點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結合本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精準施策、對癥下藥、揚長補短。
(二)全面夯實公共財政的戰略保障職能
李海峰介紹,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6%的人口,習近平總書記曾稱贊“這對一個東部沿海省份來說很不簡單”。他認為一方面財政部門要扛穩重任支持充盈“大國糧倉”,以“農業強”筑牢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堅實基礎。要支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打造糧食高產穩產“噸糧田”,支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打造農業創新驅動的“強引擎”。具體來講,就是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支持做精做活“土”“特”“產”三篇文章。另一方面財政部門要健全完善財政保障制度,持續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用“農民富”提升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發展成色。“十四五”是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江蘇省財政將按照“四個不摘”的政策要求,全面梳理調整脫貧攻堅期由省財政廳牽頭的32項幫扶政策,確保財政幫扶政策有序銜接、平穩過渡。
盧華提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財政部門同樣要扛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上海將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實施較高標準的種糧補貼作為財政支農政策體系中的首要政策,在科學規劃、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聚焦國家明確的重要政治任務方面突出公共財政的戰略保障職能,加大對糧食安全的投入。
(三)重點聚焦民生服務中財政投入的持續性
王振宇認為,村級公共品供需錯位、農民之間利益難以協調、農民積極性不高等“最后一公里”問題,需要村級組織建立自下而上決策體制,也需要財政投入的長效支持。一是加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力度,提高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二是建立基層財政、基層干部、基層治理長效管護機制,維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運行。
安明友通過介紹其對吉林省公主嶺市德樂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的扶持經歷,認為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老齡化嚴重人才缺乏、土地關系不穩的問題。他認為,涉農財政支出應考慮人口老齡化背景,關注“人口紅利”消失對財稅政策的影響,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舉措。
(四)以科學財稅政策推進共同富裕
吳海濤通過觀察城鄉家庭財富積累的現狀及特征,提出城鄉家庭財富積累“內部三股流—收入流、代際流、消費流,外部三系統—社會經濟系統(政策)、自然系統(氣候)和技術系統(數字經濟)”的機制。針對財政如何在“收入流、代際流、消費流”中減小城鄉二元化、促進共同富裕,他表示:一是充分發揮再次分配對財富分配的調節作用,在財產繼承環節進行貧富調節,建構遺產繼承、贈與等一體化的累進稅制度設計;二是建立并完善規范的工資補償機制;三是貫徹執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相關政策。
(五)加快構建財政引導下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蘇國霞認為,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項任務,這四項任務的完成,需要構建財政引導下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一是要繼續堅持財政優先保障,這需要各級財政持續投入,地方政府要拓寬融資渠道。二是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三是財政要發揮杠桿作用,吸收促進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村。
盧華認為,“財政引導”需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體現政府規劃、政策導向的明確意圖,這就需要財政和其他主管部門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有了明確且穩定的政策導向,資金和資本才敢放心投入。二是要找準政府與市場合作的結合點并主動發力。這些結合點往往就是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交織的領域,就是政府和市場要攜手合作共同支持的內容。在其中既需要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關系,也需要建立有序的“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投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