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秋桃 余春蘭 梁譯丹 羅嘉鈺
(1.廣州市白云區廣州空港實驗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80;2.廣州市白云區蟠龍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80)
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中強調地方課程建設要注重挖掘并利用具有地方或學校特色的自然、社會、文化等方面資源的育人價值;要注重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培養興趣愛好,發展特長。[1]這就強調了地域特色資源開發的必要性,也凸顯了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價值及培養學生興趣與特長的重要性。2022 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融入跨學科學習,將‘結合地域特色,探究美術與身邊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作為跨學科學習的教學重點之一;‘利用畫筆或計算機,運用造型和形式原理,為班級或學校的活動設計標識、請柬、圖表、賀卡、海報等’作為裝點我們生活的教學重點之一?!盵2]此外,2022 年版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目標中指出要“主動獲取、篩選、分析數據;利用數字平臺和數字設備,嘗試開展數字化創新活動,感受應用信息科技表達觀點,創作作品、合作創新、分享傳播的優勢?!盵3]這不僅凸顯了學科融合的必要性,也為電腦繪畫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方向指引。因為小學電腦繪畫正是借助計算機、相關畫圖軟件、數位板和數位筆、網絡資源與本土優秀文化進行簡單的數字化作品創作,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對于開設了電腦繪畫社團活動的小學而言,開發適切性的電腦繪畫校本課程資源是當下的重要課題之一。
小學電腦繪畫校本課程是指基于學校實際,由學校部分老師確定的,適合小學生學習的電腦繪畫課程,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補充。它的實施的范疇是聚焦于電腦繪畫社團活動,而非國家或地方課程中的已有電腦繪畫教學內容。電腦繪畫校本課程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用畫圖軟件創作作品的興趣與特長,衍生功能是指導學生參加相關主題的電腦繪畫比賽,進一步提升學生電腦繪畫能力。本文小學電腦繪畫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是指基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勢,以計算機室為主要實施場域,由學校部分老師(主要是信息科技教師與美術教師)參與,融合美術和信息科技電腦繪畫知識,持續和動態開發適切性的課程資源的過程。旨在培養學生電腦繪畫興趣與特長,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積極創作,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任課教師常常是零星組織內容,缺乏對教學內容安排的系統性和組織性,教師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不強。此外,有的學生對電腦繪畫很感興趣,電腦繪畫社團有課后服務課時,但學科間教師缺乏合作,隨意開設的電腦繪畫社團資源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導致電腦繪畫社團活動易于流于形式。
電腦繪畫教學缺的不是資源,缺的是適切性資源。目前網絡上電腦繪畫的資源指向對象(大學生、中學生和小學生等)各異,僅僅依靠網絡資源,采用“拿來主義”展開教學是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也是不適合的。如何結合實際,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發揮獨特育人價值是校本課程資源開發面臨的重點解決問題。
2011 年的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盡可能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制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也強調了畫圖軟件學習的重要性,在“確定主題、構思作品、設置顏色,掌握繪畫工具畫出點、線、面,掌握圖像編輯技術”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而2022 版的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學科融合,在教學重點方面也有了更實用和具體的指導,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的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和解決生活問題的關鍵能力的培養。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要改變原有的“重技術輕素養”和“學科孤立育人”的教育偏向。
在開發校本課程資源的過程中,信息科技和美術教師共同體優勢互補,相互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增強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增強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意識。組建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師共同體,共同研究與篩選適合校情、學情的校本課程內容,對遴選出來的資源進行內容重組與整合。教師掌握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技術,進而輻射教師更新學科知識,提升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要“堅持育人為本,著力增強學生數字化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4]。一方面教師提供本土資源供學生學習,增強對本土文化的了解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查找其需要參考的資源進行數字化創作,提高學生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內容開發要遵循“文本、數據、圖片、音頻和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類型數字資源,資源滿足場景分析、原理探索、應用遷移等教學需要,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5]的思想指導,注重鄉村本土文化的滲透、技術原理的分析和學生應用遷移能力的提升。
根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分類維度,確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整體架構。本研究根據艾蓮學者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定義,將鄉村傳統文化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物態文化層面、行為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精神文化層面。[6]基于這一理論指導,結合課程資源開發原則進行對電腦繪畫校本課程內容進行初步分類與篩選,確立資源開發的整體框架。
在校本課程資源構建過程中要“不斷優化、完善資源庫。對于已有的網絡資源,教師因地制宜地遴選,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已有的案例或素材進行二次開發與迭代”[7],對具有育人價值的地域特色資源,找準切入點進行有效開發。如我校地處鄉村地區,有豐富且悠久的傳統文化。通過對本土文化的學習和相關鄉村傳統文化文獻的學習,確定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維度及具體主題,綜合地域特色、學校、學生篩選出合適的、能有效開發的內容;并分析電腦繪畫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進行信息科技與美術學科融合,開發符合學生學習水平的微課、課件、素材等多種媒體類型數字資源,提供網絡環境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總結分析作品創作的常用方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作品創作能力和文化自信。
結合新課標教學實踐的指引,通過設置不同主題的電腦繪畫實踐與創作活動,可以實現不同學科(信息科技、美術、綜合實踐)資源的整合,突破單一學科邊界,形成多學科資源整合[8];突破學校邊界,形成校內外資源融合。同時,針對不同的主題創作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作形式多樣的作品成果,如標識、海報、書簽、邀請函等。比如24 節氣是我國寶貴的農業科學遺產,更是中國人認“時”、用“時”的智慧結晶。我校地處農村地區,農耕文明延續至今,學生也有機會參加校外農耕的研學活動,設置制作24 節氣書簽的主題活動,書簽大小、圖文比例、常見布局設計等可以固定,而選擇創作哪一個節氣就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生自主在網絡尋找參考資料和靈感進行創作。最終將創作好的作品打印出來貼在形狀大小合適的硬卡紙上,再打洞穿線,最后做成書簽進行展示。通過書簽作品創作活動,學生不僅從中學到24節氣知識,懂得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能在查找資料,創作作品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又如我們本土每年端午節期間都有賽龍舟、吃龍舟飯的習俗,那么就可以在“鄉節活動——賽龍舟”的主題中設置制作邀請函的作品創作活動,等等。通過創作不同形式的作品,有效地提升校本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實用性,提升學生的創作樂趣和文化自信,貼切新課標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