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旭
(民樂縣豐樂鎮寄宿制小學 甘肅 民樂 734500)
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有的時候勝過千言萬語,在正常的教學活動當中,如果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組建各種社團活動,在發揮個人興趣愛好的同時,學習傳統文化,接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形成內在的素養品質;如果能夠根據各學科的教學特點,在正常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有意發揚傳統文化的優勢,努力提高學生的內在氣質;如果能夠在學校的計劃安排當中,根據學校整體規劃,提倡各個班級安排適當的傳統文化活動,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思想教育,最終實現“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琴棋書畫,古人認為是一個人最高的涵養境界,也是一個人最高的藝術修養,所以東坡先生深有體會,“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內在氣質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淀,這個沉淀的過程比較漫長,就需要從一點一滴抓起,作為學生,練習書法,就是最好的選擇。練習楷書,從方方正正的一撇一捺中,領悟規規矩矩做人的道理。字寫方正了,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心情愉悅,同樣的道理,做事做人規規矩矩,言而有信,就能夠在別人的心目當中樹立一個“方方正正”的形象來。練習行書,字里行間,有一種“氣”在貫穿始終,把上下文字貫通起來,如行云流水,妙不可言,一樣的理,做人做事一以貫之,有始有終,精彩開頭圓滿結束,那么這種“氣”就是一個人內在的氣質,只有通過年年歲歲的修煉才能形成,所以,堅持練習書法,就能達到預期目標。練習書法最大的好處,就是通過欣賞書法作品,領悟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內在美。學校的整體工作計劃中,可以安排有關書法的內容,比如定期開展書法講座,定期開展學生書法作品展覽,提高學生對書法的認識。組建書法社團,讓學生親自下場,親身體驗書法的魅力,以此提高學生的素養。在班級管理當中,可以把書法練習作為一項管理內容,把對書法有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成立一個書法興趣小組,讓他們在課余時間進行書法練習,提高學生的書法水平。也可以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投入到書法練習當中,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傳統書法文化,在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今天,更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
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生活在“霓虹燈”閃爍的世界里,“玩手機”成了家常便飯,手機上很多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能夠在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當中,加強國畫的學習,讓學生把興趣轉移到國畫學習當中來,這個轉變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
在學生的美術課本中,國畫作為一項學習的內容,貫穿在每冊美術課本當中,如果在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中,能夠很好地利用美術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國畫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學習國畫里的人物畫,在勾勒人物的時候,重在參悟人物的精神風貌,而后才能有所收獲。在國畫人物畫里,古人追求的是修心養性,比如“松下悟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畫家幾乎都在“松下悟道”,那么學生在學習國畫的時候,也應該有個“松下悟道”的最高境界的追求。“道亦有道”,可以循著古人的足跡,追求一種理想,堅定一種信念,到達一種境界。在這個過程中,勢必要規范自己的言行,以期達到理想的彼岸。當然了,這個“道”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說是永恒不變的。古人有古人的“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自己的“道之所存”,唯有如此,才能清心寡欲,才能達到修心養性的最高境界。學生在學習國畫中的山水畫時,一邊學習一邊揣摩,山水畫的精妙之處在哪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領悟,學生就能悟出一定的道理來。山水畫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舟一叟,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含義。山水草木,是大自然賦予人們的精神食糧,一位老者坐在船頭,身處山水之間,觀看山巒疊翠,白云深處,傾聽水聲潺潺,回響山谷。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情趣之所在。只要領略了山水畫的奧妙,就能遠離世俗,追求一種夢想,那么人自身的涵養就提高了。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學習國畫山水畫,提高了自身的繪畫技能,更提高了自身的修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山水畫里,體現的淋漓盡致,教學活動的時候,引導學生用心領悟,認真描繪,追求精神一種食糧,滿足一種心愿。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熏陶的時候,可以像其他活動一樣,舉辦一次國畫展覽,集中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利用活動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國畫學習當中來,借助國畫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熏陶,讓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為和諧穩定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中華大地上,街頭巷尾,只要有人低頭圍在一起,時而激烈爭論,指指點點,時而聚精會神,凝神思考,不用多想,可以斷定是在下象棋。如果要給傳統文化貼個標簽,那象棋就是最好的標簽。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象棋室的設置,象棋社團的組建,基本都是每個學校的標配,因此上,利用象棋社團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就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引導學生了解象棋歷史發展文化,在逐步了解的過程中,進一步接觸與之相關的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擴大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全面吸收傳統文化營養,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國科學文化史》中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就李約瑟博士的這句話本身而論,陰陽理論之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史觀的體現,那么反映在象棋文化上,就是此消彼長的過程,一方強大了另一方就弱小,結果分出了輸家和贏家。有時候眼看就要贏定了,結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也是此消彼長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帶有天文性質”,象棋的棋盤是方形的,這個和上古時期人們認為“天圓地方”的理念相一致,反映出人們對天地的一種認識,是一種最原始的唯物史觀,也是傳統文化中“神話傳說”的內容。“軍事含義”,在象棋搏殺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紅黑雙方各五個兵卒一字擺開,只能前進不能后退,這是每個兵卒的使命,只有勇往直前,奮勇搏殺,才能保家衛國。馬,絆住腿就動彈不得;車,可以縱橫馳騁,勢不可擋。古文里經常看到“千乘之國”,說的就是擁有很多戰車和戰馬的國家。戰車,在“胡服騎射”以前,就是古代的“火箭軍”,國之大殺器。象棋里的炮和砲,單從字面上看,砲,是投石機,是一個機械裝備;炮,很明顯,是火器,兩者都是投射器具。兩個字,反映出歷史演變進程中,不同時期人們所使用的不同裝備,也反映出漢字的演化過程,與歷史的腳步是同步的。兵卒所在的位置,叫“兵站”,畫著一個象形字“行”。國學大師羅振玉在《殷虛書契考釋》說:“象四達之衢,人之所行也。”是兵卒隨時可以開拔的地方。象棋棋盤中間的“楚河漢界”,是兩軍對壘時“陣前”,這種排兵布陣的“陣法”,是冷兵器時代典型的布陣方式。“橫十豎九”方格線,分為主線和側線,也分正面和側面,蘊含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仔細分析,一個小小的象棋棋盤,包含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內容,如果不了解這些基本的文化內涵,就不能理解象棋的文化意義,所以,引導學生學習下象棋技能的同時,讓他們理解象棋文化內涵,從中領悟傳統文化在象棋游戲的體現。結合時代內容,學習傳統文化,讓自己能夠全面發展,全面提高。
剪紙藝術,是傳統文化里最接地氣的一種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沒有電器,沒有智能機的年代,逢年過節,大辦喜事,慶功祝賀的時節,人們總是張貼“剪紙”,裝飾一下,以示吉祥。就是現在,有人利用剪紙藝術手法,裁剪出心目當中的“圖案”,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學校社團活動當中,剪紙社團活動,也是學生喜歡的一種活動。這種社團活動,用料簡單,一張紙,一把剪刀,就能剪出心中的各種各樣的圖案來,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比如到元旦文藝匯演了,利用剪紙剪出同學們載歌載舞的情景,表達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的思想情感。再比如學校運動會開始了,同學們踴躍報名,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如期開展,每項活動都有精彩的瞬間,如果剪紙社團的學生,抓住機會,剪出感人的活動場景,宣傳運動會的主旨,宣傳“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競技精神,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實際生活中,學生利用業務時間,隨時隨地,看到校園里發生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剪成藝術圖案,進行正面宣傳,達到剪紙藝術育人的目的。剪紙,和其他活動一樣,首先了解歷史背景,發展演變中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然后繼承滲透到剪紙藝術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內容,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剪紙作品,才算是真正學習到了剪紙藝術的精華,學習到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
總之,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還有很多的傳統活動以供學生選擇,需要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選擇學習。這種地域性的傳統文化,本身也是傳統文化的底色,教學的時候需要靈活安排,不能“照貓畫虎”,更不能“邯鄲學步”,需要選擇性地批判性的去學習,去繼承,去發揚,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落地生地,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