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瓊才
(白銀市會寧縣黨家峴鄉中心小學 甘肅 白銀 730700)
通過調查和了解可知,農村小學生的責任意識相對較弱,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如學校、家庭、環境、教師等。要想最大程度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應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在教學時加入真實案例,逐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挖掘更多的情感因素,逐步落實責任教育;開展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踐行責任擔當;同時還需充分利用社會熱點,拓展和延伸教學內容,逐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小學生正處于培養責任意識的重要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增強學生責任意識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有效約束、規范學生的行為。相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農村小學生更不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如學校未能認識到增強學生責任意識的重要性,家庭并未開展責任意識方面的教育,農村環境也具有一定影響。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逐漸引起社會、教育領域的關注。一方面,學校為提高教學效率、改變學生學習態度,鼓勵教師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在正確引導下形成正確的“三觀”;另一方面,借助正確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生能積累更多的知識,也能學會在生活中約束個人行為、遵守法律法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能夠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形成成熟的心智,提高其自我管控能力和約束能力,使其能始終向著更好的方向成長,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通過相關調查可知,責任意識、法制意識、道德修養降低是導致青少年出現各種違反行為、亂紀行為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教師必須要認識到道德與法治駕馭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逐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既要從知識角度出發,逐步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要從精神層面入手,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和觀點,最終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能消化、吸收更多的法律知識,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由此保護自己和他人。
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時代保持一致步伐。因此,教師也會根據時代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工作,在教學時遵從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重視學生責任意識的增強,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能為其未來的發展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礎,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能力的優秀人才。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教學環節較為形式化,教學目標不夠突出等問題[1]。在缺少明確教學目標的情況下,道德與法治課堂將會呈現出較強的隨意性,教師的教學思路也較為混亂,而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順利理解和掌握知識,更無法形成較強的責任意識。此外,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環節不夠完善,未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也并未重視責任意識的滲透,而這會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部分教師并未認識到增強學生責任意識的重要性,在教學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普遍將教學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并未圍繞著責任意識開展具有吸引力、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很多農村家長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而選擇進城務工,這就導致部分學生成為留守兒童。在缺少家庭教育、家長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學生無法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認為學好主科即可,無法緊隨教師的教學步伐,自然也無法實現責任意識的增強。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主要的生活場所是家庭,不夠了解家庭外部的情況;但部分小學生是留守兒童,缺少家長的日常教育和影響[2]。為了顯著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要從這一角度出發,快速調整教學模式,從生活角度搜集和整理更多真實的案例,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認識到責任意識的重要性,產生較強的認同感。在引入真實案例時,教師必須要做好案例分析工作,保證能全面、透徹地呈現、講解案例,引導學生能真正認識到一個事件的全面性,在準確了解事件發生原因、內容等,能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正確判斷,懂得正確操作的方法。此外,在引入案例后,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足的自由思考和學習時間,使其能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教師還可加入小組合作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實現思維的碰撞,最終形成較強的責任意識。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班規我們定》時,該節課的內容學生的真實生活存在緊密關聯,可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顯著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可在正式教學前提出問題:“同學們,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規定。在動車上,人們不能吸煙;在正在飛行的飛機上,人們不能打電話;某些商場不允許人們帶著寵物。那么,你們覺得為什么班級內要制定班規呢?”此時,學生紛紛開始認真思考,有的認為“為了更好地學習知識”,有的學生認為“為了讓大家變得更加禮貌”。借助這些問題,學生能對該節課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和認知,也能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準備。在完成課前鋪墊后,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案例,既要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還要利用語言進行引導:“在某天,小白正在教室內上快速奔跑,然后碰倒了小黑。但是小白并沒有道歉,更沒有主動扶起小黑。同學們,你們覺得小白的行為是正確的嗎?如果不對的話,你覺得他到底錯在哪里呢?”之后,教師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分析時間,引導其從案例中提煉出更多的知識,為其責任意識的增強奠定基礎。在討論和交流過程中,學生能逐漸認識到班規的重要性,也認識到應在班規中加入不準在教室內奔跑的規則。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要求各小組的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寫下班規,再進行舉手投票,超過半數的班規可加入到本班級真正的班規中。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逐漸認識到結合實際生活制定班規的重要性,也能使其主動遵守班級班規,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能敢于擔當。
從年齡的角度來說,小學生普遍較為感性[3]。針對學生的這一情況,教師應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能從感性的角度出發人知道責任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師在挖掘、探究情感因素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能從他人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在日后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學生能正確處理,也會更有擔當;另一方面,教師應帶領學生分析情感與責任之間的關系,利用案例、語言、活動等方式,從情感角度入手逐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其能在日后做出更負責任的行為。
例如,在教學《我愛家鄉山和水》時,教師應當從擔當、責任層面入手,逐步增強學生熱愛國家、熱愛家鄉的意識。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從情感因素的角度入手,挖掘農村發展、國家發展對自己、他人所產生的影響,使其能愛護周圍環境,保護好家鄉的環境,逐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為了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在課前安排學習任務:認真觀察農村環境,可利用調查研究報告、繪制美術作品等方式,了解當前農村的環境問題,記錄下農村美好的景色;了解保護農村環境的重要性和積極影響。在上課時,教師需先利用語言激活學生思維:“同學們,你們喜歡農村的環境嗎?農村雖然不如城市繁華,但擁有非常好的環境,擁有城市人們看不到的美麗風景,你們現在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教師需留給學生充足的展示時間,使其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環境保護、農村生活等。之后,教師就可圍繞著該節課的教學內容展開教學,利用教材中的知識、真實農村案例等,讓學生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能在日常生活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最終實現其責任意識的增強。
道德與法治中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存在緊密關聯,也需要學生能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是該學科的教學目標[4]。要想實現這一點,顯著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就可圍繞著教學內容開展不同類型的課外教學活動,讓原本復雜、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和形象,增加教學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學生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
例如,在教學《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時,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家庭觀念。為了讓學生能正確處理自己與父母、家庭之間的關系,增強其關心親人、熱愛家庭、承擔家庭事務等方面的責任意識,教師可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教學活動,如“給父母洗一次腳”“幫媽媽做家務”“我講故事哄父母睡覺”等。如果班級內有留守兒童,那么就可將以上活動中的父母變成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與家人進行角色互換,能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人的不易。在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圍繞著此次活動撰寫活動日志,并張貼在書桌上、臥室內,提醒自己不要與父母發脾氣,在家庭中經常幫助父母做家務。利用這些教學方式可顯著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使其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要在家庭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能為家庭做出更多的貢獻。
又比如,在教學《低碳生活每一天》時,教師可在課堂中創設出與環境相關的教學情境,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霧霾的天空、污染的河水環境中。在此過程中,學生能真正了解當前農村、城市、自然的污染情況,也能認識到環境污染對人們產生的直接影響。在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后,教師可布置課外活動任務:調查了解家附近的環境污染情況,并從自身入手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恰當可行的環保措施。
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就是實踐、理論相融合的一門課程[5]。在增強學生責任意識時,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出發,搜集和整理相關的時政熱點,如加入農村傳統文化、社會熱點事件、農村地域特色等方面的內容,在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同時,增強其責任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構建更加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打造更適合學生的學習環境,為其責任意識的增強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當沖突發生》時,該節課的內容時幫助學生分析出現沖突的根本原因,并采用恰當合適的方式解決、化解沖突。在教學時,教師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社會上、本地出現的熱點視頻資料,如“秋收玉米起糾紛”。在應用這一熱點視頻資料時,教師應做好前期鋪墊工作:“如今,秋收季節已經來臨,田間地頭因農機租賃、地界劃分、鄰里糾紛等矛盾逐漸增多。今日,本地又出現一起因壟地出現沖突的事件,現在需要大家認真觀看視頻內容。”在完成視頻的播放后,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同學們,如果你是這個時間中的一個人,你將會如何處理這件事情呢?你覺得這些當事人的行為正確嗎?”這些問題可引發學生的積極討論與思考,而教師需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逐步增強其公民意識和責任意識,了解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
又比如,在教學《我們當地的風俗》時,農村學生對風俗有更加直觀、深入的了解,因而能在上課時分享更多的想法。針對學生的這一情況,教師可在課堂中提出多樣化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對本地風俗有哪些了解呢?”在討論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表現得非常積極和主動。在活躍課堂氛圍后,教師可播放與中國傳統風俗、當地風俗相關的新聞,同時還可播放與外國風俗相關的新聞視頻,如萬圣節、圣誕節的新聞報道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認識到我國風俗是非常獨特的存在,與外國風俗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應繼承和發揚我國的風俗習慣。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如果教師能圍繞著教學內容增加社會熱點,那么會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與學習中,最終顯著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分辨能力。
對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心中有責任心,有集體,有社會,有國家,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引導評價,因此,建立一種立體的評價體系,對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非常重要[6]。
3.5.1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檢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檢查,如果學生做的好,就給一些鼓勵和獎勵,如果學生做的不到位,要及時督促學生進行改正。教師還可以通過一月一主題的責任感教育實踐活動和系列評比,從學生個人層面評比悟責、守則、盡職、盡責小標兵,促使孩子養成好習慣。
3.5.2 集體競賽。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聯合學生各部分開展“行為規范示范班”的評比活動。通過集體的比賽,引導學生將個人的行為與班集體的榮譽結合起來,提升他們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具體的活動如凡班級學生放學排隊、大課間活動、集會活動等公開場合,采用亮班牌制度,形成個人行為對集體負責的集體意識。
3.5.3 責任考場。責任考場通過暗訪手段,提高學生警惕性、自覺性,逐步由他律行為轉向自律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責任行為習慣。如組織“眼中明責任、行為中顯精神”隨機暗訪活動,將廢紙有意丟在校園某個地方,看學生的行為。然后通過校園網、紅領巾廣播等,表揚先進,指出問題。
總而言之,責任感是學生做人之本,是學生立足社會之本。而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又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小學生正處于形成價值觀念、道德理念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增強責任意識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利用真實案例、課外活動、社會熱點、情感因素等方式,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逐漸形成較強的責任意識,能主動承擔起自己應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