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柱成 吳潔涵 胡湘袖
(云南大學,云南昆明 650091)
“當代藝術”是一種存在于“今天”且充分運用新科技的藝術類型,并與先前的藝術概念有所對抗。其旨在顛覆并反叛傳統藝術,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當代藝術實踐領域涌現出不少門類與風格各異的流派,它們持有截然不同于傳統審美觀念的態度,并與之針鋒相對,即以反藝術、反審美為特征。這些破除了現代自律美學和藝術觀念的藝術形態被稱為后現代藝術或當代藝術。進入新千年,這些形式的藝術發展趨勢仍在蓬勃向上,新的沉浸式藝術、NFT藝術等多種形式的當代藝術也逐步涌現,同時藝術與身份、科技、社會、文化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
當代藝術起源于后現代藝術,它反叛并解構了經典藝術所建立的審美標準,這使得當代藝術逃脫了傳統藝術的價值評估體系。一方面,這讓當代藝術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可以隨心所欲地施展創意;另一方面,它也使當代藝術始終停留在觀念游戲的虛空中,參觀者只能從遠處欣賞,而無法進行真正的衡量。直到今天,當代藝術仍沒有建立共識的評價體系,因此人們很難信服當代藝術的價值認定。
在當代藝術展覽中,觀者往往難通過肉眼和視覺感受有效區分藝術品和日常用品,有時觀眾會注意到甚至仔細端詳美術館中放置的消防栓等非藝術品,這種奇特舉動反映了當代藝術所形成的邏輯閉環:某物品因出現在美術館所以是藝術品,而美術館之所以擁有權威地位是由于它能夠展示藝術品。當代藝術及其展覽空間的相互認證,成功將自己與外界徹底隔離開來。這種自我隔絕通過文化權威的認證不斷鞏固著藝術品的地位。然而,在這種封閉條件下,藝術作品容易陷入自我論證和審美悖論之中:為什么這是藝術?缺乏理性的解釋和令人信服的評判標準,外界難免會質疑其藝術真實性。
隨著全球化的影響,世界發展趨向同質化,資本引導下的當代藝術愈加呈現出審美同化的趨勢。正如學者指出:“當前的現實是,當代藝術未能激發人們思考的興趣,呈現出索然無味、自我陶醉的狀態,盡管當代藝術在形式上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但其對于意義的不斷消解使其顯得異常空洞、乏味和晦澀難懂?!币虼诵枰獙Ξ敶囆g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拋棄華而不實的表現方式和模仿藝術先驅的模式。唯有通過注入新的靈感和深思熟慮的表述方式,才能引領當代藝術走向多樣化和富有內涵的局面。
新唯物主義觀念立足于最新的物理學和生物學研究成果,重新審視了我們對物質的惰性認識,賦予其能動性、偶發性和靈性等特征。[1]“唯物思維”探討了物質在塑造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涉及我們與自己、他人以及整個世界的關系。它反思現代所倡導的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從而轉變為一種后人類主義的、注重生態發展的語境。
新唯物主義主張,將“物化”視作一個多元而開放的復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沉浸于物化生產的偶發事件,并將物質實體視為生命的本源之一。[2]因此,在對社會與藝術的分析與再思考時,需要給予物質性應有的地位將其納入分析的范疇之中,并關注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和社會價值。由此,新唯物主義提供了哲學視野和前沿學術的支持,以重新建構當代材料藝術理論和價值?!拔ㄎ锼季S”通過關注物質形成和演變的過程,以及物質實體在人類文化和生活中的作用,并強調物質與意義、身體和空間之間的緊密聯系。這些關系超越了傳統的經驗、感知和象征范疇,從而啟示出“物質”的其他方面和可能性,提供了全新的一種方式來重新思考和解釋材料本質對于藝術創作的意義。
在“唯物思維:首屆國際當代材料藝術雙年展”上,王建的《云以出岫》以樹脂材料模擬生命繁衍的過程,他的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齊物”等觀念不謀而合,并體現出“唯物思維”的理念。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曾有“云無心以出岫”的詩意描述,該作品則將其進行了現代詮釋。王建通過手動3D打印技術,采用PLA透明樹脂材料作為表皮結構,并使用透明紅色PLA樹脂纖維材料塑造內部結構的方式,成功模擬了蠶吐絲結繭的過程,生動地呈現了云氣的無機物形象。[3]
同樣是以蠶為主題,對于藝術家梁紹基而言,蠶絲是生命與時間交織的紐帶。他認為蠶吐絲之于呼吸如同“云”之于漫天飄蕩,因此在他的創作中常出現“云”的意向。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說:“詩人的天職是還鄉”,梁紹基將其中一個字更換并深信“絲是一種還鄉”。蠶絲的主要成分絲蛋白-氨基酸具有療愈功效,被譽為生命之源。在他看來,每一件與蠶合作完成的作品都是與自然進行的合作之作。
在“梁紹基:蠶我我蠶”展館中,藝術作品《殘山水》以中國傳統山水畫長卷形式被懸掛在展廳中。《殘山水》展示了蠶的生命過程,從蠶的蛻變到蠶的生存和成長,記錄了它生命周期的全部痕跡,形似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點苔”技法。但與傳統山水畫不同的是,它是大自然賦予的生命的現成品,也是關于生命的作品。他創作同時也融合了藝術、生物學和哲學等跨學科領域的思想,提供了一種對世間萬物的終極觀察方法。通過這種跨學科交叉的視角,可以進一步擴展人們對生命本質和人類存在的認識。
徐冰是一位活躍于國際舞臺并享譽全球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擁有西方觀念藝術家所不具備的文化背景,他的生活軌跡和過往經驗給予他不同于西方歷史觀所建立的敘事角度,并另辟蹊徑,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媒介,不斷探索溝通中西的藝術語匯。2021年11月,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潑彩夏山》在“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一經亮相便成為最吸引觀眾注意力的醒目大作。這件藝術作品占據了一間巨大展廳的中央區域,從作品正面看這張大千在1975年所作的潑彩山水,山林風貌的奇幻色彩與敦煌壁畫的斑斕重彩加以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會貫通。而當觀者轉到作品背面時,一瞬間便會迸發出強烈的震撼感——撕破的報紙、藍色和白色塑料布、樹枝等雜物,看似十分隨意地黏附在畫面背后和框架周圍,與典雅的正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的創作始于2004年,該系列所呈現的畫面,不是通過顏料的調配來模仿三維效果(光感、立體感等),而是以“唯物思維”的形式,對光的調配構成的,并重新拼接出傳統書畫的樣貌。徐冰將香煙、灰塵、建筑工地垃圾等看似與藝術毫無關系的物品點廢成金,供觀者在裝置藝術中體驗與探索。[4]他以這種“通過解構傳統,喚醒傳統”的方式,濃縮了關于虛實、內外、古今的多重對話,破除了我們觀看的成見,同時也是“古畫”的新生,創作中所使用的非傳統材料也呼喚著社會對環保議題的關注。
2015年6月,蔡國強通過在他的家鄉泉州點燃了一件長達500米的大型焰火作品《天梯》,讓人們透過藝術作品迎著初升的朝陽和宇宙對話。這一壯舉也實現了他近二十年來所追尋的藝術夢想?!短焯荨肥遣虈鴱娤蚬枢l泉州和奶奶百年壽辰獻上的禮物。蔡國強制作并鋪設了一條長達500米、寬約5.5米的布滿火藥的繩梯,并借助系留球,垂直升入到夜空中。接著他用一根火柴引燃了繩梯底端的引信,一座金色的火焰天梯隨即劃破夜空。“天梯”展現了蔡國強非常強烈的藝術特質,同時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即他對藝術與火藥材料孜孜不倦的探索與實踐?!短焯荨穭撟髦袏A雜著一種孩子氣,蔡國強曾因未來可能無法探索宇宙而感到失落,但通過藝術,他找到了通往宇宙的時空隧道,創造出連接地球和宇宙的梯子,開展了他期待的對話?!短焯荨废笳髦祟惻c天之間的對話,展現了人類對于生命起源和回歸的追問。同時,蔡國強也回歸了他的故鄉,完成了他與故土的對話,在“天與地”的結合中找到了自我與民族情結。
祖國和家鄉一直都是蔡國強作品中的貫穿的印記,他巧妙地將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入于藝術創作之中。身處在歷史深厚的泉州,這座古老城市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一個源自中國卻在西方成長的藝術家,他清楚自己肩負著怎樣的責任。他將對話作為一種必要的工具,來尋求通過文化與藝術特質的對話來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互動性與延續性,他樂于探索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未知領域,在觀眾探尋他的作品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元素時,重新認識中國民族文化與藝術生命。他說:“通過我的作品,我發現了我所傳承的文化,并使之發生變化。”
“唯物思維”不僅彰顯了“新唯物主義”對于物質和材料的高度重視,同時還將唯物主義思維方式以及它所采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引入到當代材料藝術領域的探索之中。在此基礎上,藝術家們得以借助這種“唯物思維”,通過藝術創作中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這種將物質與生命完美融合的認知方式不僅深具東方智慧的獨特魅力,并與后人類主義生態和諧的發展觀高度契合。
材料語言是一種具有廣泛共鳴的表述方式,它既能盡情描繪物質本身的形態特征,又可借助“唯物思維”的東方哲學,向世人詮釋其中所隱含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拔ㄎ锼季S”的創作方式與“天人合一”“齊物”等中國哲學觀念不謀而合,它提供了一種方法來重新思考和解釋材料本質對于藝術創作的意義,并創造出更具有深度和意義的藝術作品。因此,從材料本身出發介入當代藝術,在傳承中華文化精髓的同時,也為東方審美與價值觀念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為中華文化與藝術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設性路徑和方式。
雅克·巴爾贊提出藝術是一個我們需要去質疑的對象,他認為藝術是一個由觀念和事實構成的謎團,需要我們通過有限的歷史和具有分析性的思維來深入研究。重建建構和理解當代藝術需要從唯物主義視角出發,以此拓展多元化的可能性并喚起多樣的聲音。這種多元包括東方、第三世界、女性、地域及其他被邊緣化、未被納入主流藝術話語中的少數族群的聲音?!拔ㄎ锼季S”的應用是為了從材料的角度呈現當代藝術的不同面貌,提供新的維度促進對于藝術與價值的探索。“新”材料并不僅僅指隨著科技進步,人工開發的高新材料。它更側重于以全新的方式和視角去詮釋已有的材料,審視材料使用與現代人類生活之間的聯系,并探究人類在網絡時代如何通過使用材料與物質世界產生聯系。
如今,美術學科和相關設計學科的藝術表達形式不斷發展,其中對于材料的運用探索成為一種顯著特點。藝術家們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形式進行創作,從而形成出獨特的藝術觀念和表達,使得材料和藝術之間產生了新的關聯?!独献印さ诙哒隆分刑岢龅摹俺I凭任?,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萬物和諧共處的思想,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世間萬物的尊重及合理利用,因此不存在一發生改變就徹底無用的器物,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處世哲學。因此,通過“唯物思維”介入當代藝術創作,使材料本身超越固有的限制賦予其全新的語境,達到現代思維與傳統文化的跨界與融合。[5]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正逐漸呈現出同步同質化的趨勢。在資本的引導下,當代藝術行業出現了日益嚴重的審美同質化現象,而真正的藝術應是以形式開啟質料,讓思想、觀念等元素自然生成并融入其中,使藝術成為一個生命與真理的空間?!拔ㄎ锼季S”從材料出發,使藝術創作重新重視物質的力量,并思考從物質到藝術媒介轉化的過程。“唯物思維”使得藝術創作重新關注物質的力量,并思考物質向藝術語言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通過對材料的探索,逐漸展開對歷史、生命以及社會多重維度的探索,以全新的方式構建當代藝術的新視野。同時,“唯物思維”也提醒我們更加注重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實現更加全面和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