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昱昇 陳寶玉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中國疆域廣闊歷史悠久,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是一個文化多樣性很強的國度,而戲曲文化又是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容,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而文化自信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最根本的最深刻的最持久的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①[1]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極富特色的藝術魅力,肩負起增強文化自信的偉大使命義無反顧。新時期的戲曲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種積極推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戲曲藝術面對著新的挑戰,而如何走出一條新路,這是戲曲工作者們不懈地追求與探索著的問題。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隨著政府部門的觀念變化以及文化部門提供的經費保障,戲曲教育的發展獲得了扶持與保護,但全國范圍內高校全面展開戲曲教育工作的時間較短,現仍存部分傳承方面的教育教學問題。在大多數普通高校的本科專業中,戲曲教育是為了培養一種擁有較高的藝術文化素養、對戲曲創作的理論和技巧有基本了解、可以從事大中小學的戲曲教學工作,并具備組織演劇活動的潛力的新型復合型專門人才。對此種情況,為了更好地促進戲曲教育發展,高校專門開設了針對戲曲表演等專業的視唱練耳課程,但因為很多沒有專業相關基礎的學生識譜困難,久久不能入門。所以,學生們對音高的理解純粹是,依靠模仿和聲音記憶,每個人的都不一樣。因此,造就了在演唱和表演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對音高的概念感不強,對音位的距離不能很好地把握對調式的結構不清楚。
眾所周知,“唱念做打”即“四功”,是戲曲上最常用的一句話,他既是對戲臺演出方式的一個高度總結,也為戲臺上的初學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西皮”和“二黃”是京劇的主要唱腔,因此,京劇又稱為“皮黃”。“二黃”的唱腔特征一是節奏舒緩平穩、二是唱腔較為凝重渾厚,以用來抒發憂傷、悲憤、激昂的情感。“西皮”的演奏節奏緊湊、起伏較大,演唱風格多以輕快、流暢、明快、活潑為主。由于這種特殊的表演形式,戲曲藝術的傳承方式基本上是以“口傳心授”為主的,雖然培育此類人才“口傳心授”是中國戲曲教育的傳統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對戲曲教育的影響與價值,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由于每一個細節都要靠老師來把握學生們自己去理解,所以戲曲教育一直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一套系統而準確的教學方式。就戲曲音樂創作的角度來看,視唱練耳作為一門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體,是戲曲音樂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專業基礎課。戲曲藝術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主要是由于其創作思想與時代的要求相去甚遠,藝術作品缺乏現代性或者時代性,以上原因究其根本就是戲曲教學中學生學習不夠系統,不能從問題的基層解決,因而視唱練耳系統教學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在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創新、教育等領域,國家在理論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時,這些政策的執行也為視唱練耳在戲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基于此,本研究試圖將視唱練耳教學融入戲曲音樂的系統培訓中,利用視唱練耳教學來解析戲曲音樂的唱段、板式、鑼鼓等,從而幫助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大家都知道,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說白了就是“樂感”這個詞可以用來評價一個人演唱或是演奏的好壞。“樂感”,顧名思義,就是指對于音樂的感情,它包括了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表達。這三種能力的訓練都是通過視唱練耳來完成的,對于不同專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如何在戲曲音樂教學中更好地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筆者談的視唱練耳在戲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以期通過全面系統地視唱練耳學習,對戲曲專業的學生視唱、聽覺訓練、節奏節拍訓練,并與戲曲音樂作品訓練相結合,引導學生了解戲曲音樂的基本調式調性、曲牌與版式、戲曲唱法符號的含義,戲曲音樂中不同節拍以及旋律走向的強弱變化,對戲曲音樂的風格和本身結構進行正確的掌握。加深學生們對戲曲音樂韻味及作品內涵的認識,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積累我國自己民族的戲曲音樂元素,并將其舞蹈藝術實踐中嘗試性地開展教學,充實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們對我國的國粹京劇藝術有更深的認識,以此來拓寬視唱練耳的教學視野。②[2]
視唱練耳課程作為研究音樂認知的重要窗口,它是一門適宜于音樂文字教學,為不同的音樂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橋梁。主要內容有調性與節拍的記憶與控制、橫向旋律的記憶、縱向和聲的分析與記憶以及聲學的分析與記憶。這些內容都與聽覺緊密相連,基本涵蓋了人對音樂音響的認知層次,③[3]包括以下四個層面:聽知覺對應對音響層次的識別能力、音樂記憶對應音高記憶以及節奏記憶、記憶材料的綜合能力對應將音高和節奏結合、音樂元素的推理與解決對應根據理論知識填補空白及實踐,這四層認知能力層層遞進,也是視唱練耳課程的主要訓練內容。對戲曲音樂專業的學生而言,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與訓練,可以更好地繼承并發揚光大我國戲曲藝術的文化寶典與藝術精華,這既是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文化目標,也是對戲曲唱腔訓練劇目教學鑼鼓經應用的一種實踐,更是多年來戲曲藝術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文學以載道,文學以化人,青年一代肩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而戲曲音樂專業的學生也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傳承與發展中國戲曲的寶貴文化精華,這就是這門課程的文化目標與重要內容。
本文認為,將視唱練耳應用于戲曲教學,可以為傳統的戲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深入到教學第一線,運用節奏訓練法,首調市場教學法,以及曲牌認識及視唱教學方法等。節奏訓練法是以不同拍子的節拍特點和強弱規律為依據,將相同和不同實質的音符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具有多種風格的結構形態。在節奏訓練中,要樹立統一的節拍感,精確把握拍子之間的間隔和力度。在節奏訓練法的基礎上,展開節奏的組合訓練,將時值放大或縮小,然后進行組。但是,首調視唱的教學方法是建立在京劇的譜面大部分都是簡譜的基礎之上,因此,在京劇視唱練耳教學中,主要使用的是首調唱名法。在戲曲音樂教學中,將音樂領域的教學特點融入其中,運用視唱練耳的方法,來詮釋我國的傳統文化,弘揚戲曲藝術,發展本民族的音樂劇種,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戲曲音樂與視唱練耳的相互交融,既完善了戲曲音樂的教學模式,也是對視唱練耳教學素材的補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借助多媒體和其他數字化教學資源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更有效更方便地學習。
戲曲音樂專業的視唱練耳課程的特色,與其不同專業的教學特點相結合,嘗試將節奏、視唱等相關的教學內容與戲曲音樂中的各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對其教學方式進行了分析,對一些戲曲作品進行了選擇性的視唱。就筆者所在高校的教學情況進行簡要探析,我院把視唱練耳這門課程列入教學大綱,使視唱練耳課程成為戲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核心課程。戲曲表演系涵蓋京劇表演、吉劇表演及戲曲音樂三個專業,傳統的訓練手段主要表現為兩種:一聽,二唱。但僅應用于課堂之中的話難免出現傳承程度逐步遞減的現象,因而必須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必須結合實情應用于藝術實踐。例如,筆者所在學校舉辦的吉劇現代戲《江姐》《山魂》等經典劇目的創新編排,完成了視唱練耳課程的實踐轉化,使視唱練耳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機械地灌輸,而變成了一種具有靈活性的藝術形式,并且需要與基礎音樂理論相結合,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掌握這一專業的基礎知識。舉例來說,節奏是構成音樂的三個元素中的一個,它對音樂的有機發展起著推動的作用。毫無疑問,在視唱練耳課程中,節奏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準確地使用節奏型,是創作流暢的前提,而節奏感的強弱,則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意境。一般而言,節奏型指的是“以各種拍子的節拍特點以及強、弱規律為基礎,由相同或不同時值的音符所構成的各種風格的結構形態”。節奏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其表達方式千姿百態。在教學中要遵循由淺到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所以,在課堂上進行節奏訓練時,老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學生樹立起一種均衡的節拍感,對拍子與拍子之間的間隔和強度的關系進行精確地把握。其次,則是要有一個平穩的步調,經過一段時間的恒定步調,讓學員們對每一種步調都有一個熟悉的認識,這樣才能讓學員們在演奏的時候,始終保持著一個平穩的步調。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是要幫助學生搭建起將所學內容與音樂作品聯系起來的思維橋梁,二是使學生能根據真實作品的不同風格、音效、創作背景等,把自己的感覺和曲調結合在一起,使其能在自己的專業范圍內靈活運用,把視唱練耳作為一種手段,加強對各種器樂的音色、力度強弱、速度變化、旋律風格的把握。特別是戲曲中的韻味,從而使學生對戲曲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經過良好的聽力訓練,可以使他們對演唱時的音準和風格有一個正確的把握。
因為許多京劇作品的整體唱段長度都比較長,所以筆者在此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但在整體音樂的教學方式和訓練方面,它與單個曲牌的訓練方式基本相同,并且要對唱段的故事內容、發展情節以及情感走向等都要進行控制。所以,在教學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簡單地分析整個唱段,辨別曲牌、板式類別和其特征,再對旋律、節奏進行視唱。另外,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對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也有著很高的要求。在進行視唱練耳的學習訓練的過程中,如果想要熟練掌握聽、辯、記音高和弦、節奏旋律等技能,并提升聽覺的靈敏度,就需要教師將學生作為主體,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重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應變反應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并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聽覺分析能力進行強化,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記憶能力。④[2]并運用上文所提及的理論學習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學習和實踐中,體會戲曲音樂唱法的象征意義,體會戲曲音樂中不同的節拍和旋律走向的變化,對戲曲音樂的風格進行準確的掌握,并配合合理的身體結構,從而在我國可以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視唱練耳教學體系,對戲曲音樂的視唱練耳教學的方法進行解釋,實行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對戲曲的各個專業進行細化,同時還需要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其一般的基本規律就是要對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進行訓練,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對于戲曲音樂的感知力。具體簡要總結為以下四種方式:第一,學術方面,高校要更多的舉行與其他高校相同專業課程視唱練耳教學有關的學術論壇,給學生講解最新的知識和文化。沉浸的學術氛圍也能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思考和探討中,更及時有效地來幫助學生。第二,教材建設方面,高校要加強建設高校戲曲音樂視唱練耳的教材建設,積極鼓勵授課教師編寫適合戲曲音樂專業學生的教材,因材施教,撰寫在實踐教學中總結的更易被文化課基礎較差的學生接受易懂的內容,另外廣泛收集大量的優秀的中國經典京劇作品,以改善傳統教學只能依靠口傳心授的不平衡的局面。第三,教學經驗總結,教師要善于總結教學過程中主要出現的問題,分析學科的教學特色,合理運用數字化教學,實時整理研究成果。第四、實踐方面,融合高校表演系其他專業開展更多的創新劇目、改編劇目,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能夠在舞臺表演中運用視唱練耳的相關知識并融創成為屬于個人的文化成果。第五、教學實地融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感受不一樣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品味地方劇種的藝術意蘊,感受其視唱練耳教學的差異及不同,收集相關教學素材。第六、培育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認識到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光輝,自覺地學習并繼承,激發民族文化的自覺,樹立文化自信,驕傲地成為一名傳道人,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道路上,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促進戲曲音樂藝術學科的發展,為弘揚我國的國粹藝術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視唱練耳不只是簡單地去聽和去唱,還需要用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視唱練耳是一項技能訓練,必須要做到口唱,耳聽,腦想,心記,手劃拍。⑤[4]唱歌可以增強對音高的記憶,聽可以增強對音高的分辨,用“想”來增強對音高的想象,以及對音高的理解,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每天都要練習,而且要有毅力。這更體現了戲曲音樂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視唱練耳教學實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戲曲音樂教學的實踐研究就是要對戲曲音樂進行切實的繼承與發展,使學員們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整合傳統的有利資源,從傳統藝術中吸取審美精神,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現代戲曲音樂的道路。
注釋:
①彭澳莉.新時代中國戲曲何以傳承與突破[N].中國文學報,2022(11).
②王璇.京劇專業視唱練耳教學方法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19(03).
③張暉.音樂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視唱練耳教學[J].中國音樂學,2010(04).
④王璇.京劇專業視唱練耳教學方法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19(03).
⑤張曉偉.探究如何提高視唱練耳能力[J].金田(勵志),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