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煥聰 汪力 馮磊 彭斌 韓夢瑩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日趨專業化、細致化,亟需圍繞學科專業方向統籌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構建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上海理工大學以“工程倫理”課程建設為核心,系統化構建適用于工科專業的“課程思政2.0”體系。首先,打造具備“國際化”背景,“專業化”教材與“系統化”設計的“工程倫理”精品課程。其次,利用工程專業的項目集管理PgMP和敏捷項目管理 ACP 的高效模式,精準構建以“工程倫理”為核心的“課程思政2.0”育人體系。通過以上兩個步驟,從宏觀層面保障工科類專業最終完成從“課程思政”到“專業思政”的跨越和更新。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
中圖分類號:H 31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895X(2023)03?0318?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10206046
Construction of Mode 2.0 for Moral Value Education inEngineering Ethics
?Tak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SHI Huancong1,WANG Li2,FENG Lei1,PENG Bin1,HAN Mengying1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t is necessary to shift from 1.0 version to 2.0 version of moral value education for the higher-level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 of engineering major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rted with the top-level design withi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Construction,anddevelopedtheengineeringethicsto “ cultivatemoralityandtrain engineers”, and adopted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ethods such as progra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gMP andAgileCertifiedPractitionerACP. Thehigh-efficientmanagementcontributestosystematicallyconstructing the mode 2.0 for moral value education in courses. Integration of moral value education into each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is under the established structure,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This new mode promotes the moral valueeducationand improvequality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in-depth promotion in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new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thics ;moral value education mode 2.0
2020年6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1],指出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將立德樹人推向新高度。在談及工學專業時,強調要“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培養工科類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同年9月,上海市教委發布《關于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對標《綱要》要求,豐富課程思政建設細節,指明課程思政建設改革方向。“強化工程倫理教育”,“以專業為目標制定課程思政教學指導方案,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方案”等論述,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提出“課程思政2.0”的新工作思路,為農科、醫科、工科等專業提出“專業思政”的育人方向,構建同向同行、相互連接的大思政體系與格局。
上海理工大學作為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高校之一,以《綱要》[1]與《意見》[2]的要求為準繩,結合校本特色工科教育優勢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以培養2020年卓越工程師[3]為目標,工科專業基礎課“工程倫理 Engineering Ethics ”[4]為抓手,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創新性建立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追求工科類專業課程思政的體系構建與升級換代。本文重點對標《意見》[2]提出的新工科課程思政改革的三個核心問題,依次闡明“明確工程倫理專業基石,保障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的專業性與系統性”,“打造工程倫理精品課程,研制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強化工程倫理教育體系,促進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等以工程倫理為核心抓手的“課程思政2.0”體系的構建,力圖通過新構筑的2.0體系,推動工科類專業完成從“課程思政”到“專業思政”的升級轉型,打造上海市課程思政示范中心。
一、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從“課程思政”走向“專業思政”
21世紀的工程本科教育不僅強調工程人才專技培養與道德建設,更堅持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同頻共振。在新工科與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圍繞卓越工程師與大國工匠所應具備的道德素養也有諸多探討。然而,現有教學更專注“通識素養”,對職業工程師在工程倫理(Engineering Ethics )專業領域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與素養重視較少。事實上,國際化背景的《工程倫理》[4]作為一門同時具備思政元素與專業內涵的工程基礎性課程,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和完備的知識體系。它具備高度專業性,圍繞工程實踐,闡明工科專業的工程師所必須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與社會擔當;更具備高度系統性,在“立德樹人”的終極育人目標指導下,引導工科專業學生遵循卓越工程師的職業路徑,在20~30年的工程師職業生涯中健康發展,逐級攀登,最終成為大國工匠和卓越工程師[5]。因此,要全面促進新工科教育中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同向同行,需要推動工科類專業完成“課程思政”向“專業思政”的升級轉型。一方面,強化專業性,深入挖掘各個工科專業內在的邏輯線索與工程實踐案例,以工程倫理的職業道德規范(Code of Ethics )[4]為標準,將價值引領貫穿工程專業教育全過程。另一方面,要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性,以工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為契機,站在培養大國工匠卓越工程師的戰略高度上,高屋建瓴地推動育人工作。
當前國內開展工程倫理教育時,基本采取工科專業教師與人文社科專業教師或思政教育教師組成團隊共同教授的方式,來促成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充分融合。部分國內雙一流高校注重從學校層面宏觀統籌,高屋建瓴地推進工程倫理教育[5]。例如:清華大學開設“化學工程倫理”課程,從項目全生命周期角度系統推動工程倫理教育;西南交通大學牽頭組織“工程倫理”課程建設專題研討,打造在線課、通識課、工程倫理實踐課三結合的“工程倫理”課程系統;浙江大學針對不同層級與類型的學生,分別開設相應的“工程倫理”課程等[5]。這些雙一流高校建設各具特色,為推動工程倫理教育的專業化與體系化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高校之一,上海理工大學在探索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模式上開拓多種成功經驗與創新思路。以擁有國際化職業工程師資質(P.Eng)的“雙師型”教師作為專業指導,學校建立起一支由校級宏觀統籌、學院黨政共建、跨專業的課程思政核心教學團隊,產出了豐富的教研成果。其核心是通過制定符合工科國際化標準,符合上海市教委《意見》的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綱要,將工程師職業道德(Code of Ethics)與工程師職業精進(Continuous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4]確立為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的“立德與樹人”之兩大基石,明確工程倫理中的“專業立德”與“專業樹人”核心內容和專業與思政的一體兩面,令其融合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規劃。依托工程倫理專業的“立德”與專業化的“樹人”的根基,工程倫理“課程思政 2.0”體系能充分保障“工程倫理”課程的專業性與系統性,推動新工科工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制定,促成從“課程思政”向“專業思政”的轉向。
二、四位一體打造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精品課程
強化工程倫理課程思政,完成“課程思政2.0”的升級轉型,首先要在現有工程倫理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強調國際化背景、工程倫理的專業性和系統性,打造一流精品教材和“課程思政2.0”體系的精品課程。
第一,國際化視野是必需。當前,全球中主要的工業發達國家共同創立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實行多國(地區)工程教育學位國際互認,而《華盛頓協議》體系是其中的重要代表。2016年,我國擁有《華盛頓協議》第18個正式締約成員身份,各高校積極展開工程認證,努力和國際接軌,也對新工科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上海理工大學對標《綱要》要求,積極推動工程倫理核心理念本土化,以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己任,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中國特色工程倫理教育和工程師培養模式。
第二,專業化的新版精品教材是標配。精品課程需要精品教材的編寫,而專業性是工程倫理課程思政教學成效的基礎,失去專業性的工程倫理教育將無法與法律基礎教育區別開。對比國內已經出版的幾本關于工程倫理的教材[6],上海理工大學另辟蹊徑,以專業的《培養2020工程師》[3]以及《加拿大職業工程倫理與實踐》[4]兩本英文原版教材為基礎,結合中國國情和工程實踐案例加以改良,打造出一本符合國際化標準,符合“一帶一路”倡議,圍繞工程實踐經驗的專業化工程倫理教材《新工科工程倫理與實踐》。該教材圍繞“工程倫理?工程實踐?職業工程師”的“鐵三角”,將工程倫理教育明確為職業工程師在專業工程實踐中遭遇道德困境(Ethical Dilemma)時,利用工程倫理專業知識與工程技術高質量高效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工程倫理專業教育“鐵三角”的確立,能夠完成工程師(P.Eng)、工程實踐(Engineering Practice)、工程倫理道德(Code of Ethics)、中國的法律法規(LawsandRegulation)、工程實踐案例(Cases)等各大核心要素的有機融合,確保工程倫理教育的專業性。
第三,系統化的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中的精品課程是旗幟。打造精品課程,需要圍繞價值引領與專業教育的同向同行關系全盤重構教學體系。上海理工大學結合工程實踐,引入雙師型人才,打造工程倫理的“金課”。一方面,注重工程倫理與工程實踐齊頭并進,通過組織學生在課后參與工程實踐項目與科技競賽,以工程實踐促進理解,以問題導向進行牽引,強化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的專業性。另一方面,將工程師職業發展的路徑,困惑和職業精進等實際需求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不斷提升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的系統性。
通過強化工程倫理教育“鐵三角”,能積極提升現有工科課程思政的思路格局,同步推進教學成果質量與效率,有效推動新工科“專業思政”的構建。如圖1所示,上海理工大學圍繞“樹立支柱?夯實地基?牢固屋頂?貫穿箭頭”的建設思路開展工程倫理教育,四位一體構筑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具體要點介紹如下。
“屋頂”對標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和應然素質,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戰略目標。西方工業強國擁有成熟的工程教育改革經驗,例如,美國“2020工程師”培養方案[3]就有諸多關于卓越工程師素養的探討。同時,以新工科建設與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為背景,我國也于2018年提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闡明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所需的基本素養。上海理工大學充分對標國內外卓越工程師培育理念,結合《綱要》《意見》[1?2]確立工程倫理教育的戰略目標,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充分融入工程倫理教育中。
“支柱”對標國際標準,確立工程倫理課程四大核心板塊。上理工大學環建與建筑學院通過對國際化工程倫理教材的深入研究,以立德樹人為終極目標,確立符合工程倫理國際標準與專業邏輯的四個核心板塊[5],即工程師職業道德規范(Code ofEthics )與職業聆訊(Discipline Hearing),職業精進(Continuous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環境倫理( Environmental Ethics )和以成果為導向的本科教育(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將其與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與理工類高校辦學方向加以融合。具體來說:(1)職業道德規范與職業聆訊強化工程倫理的專業“立德”,強調嚴懲違規,以正綱紀;(2)“職業精進”注重工程倫理的專業“樹人”,強調工程師的培養路徑和進階標準培育鎮國重器,大國工匠;(3)“環境倫理”注重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環境倫理,計算綜合增長;(4)“以成果為導向的本科教育”注重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工科專技人才培養。上海理工大學環境學院圍繞上述四個專業核心板塊,構建工程倫理課程的專業框架和知識體系,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地基”結合工程實踐的中國經驗,強化工程案例實踐教學。工程師開發工程項目,是為了社會公眾的安全、健康與福祉。我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涌現諸多國際間工程實踐相關案例,能夠充實工程倫理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鮮活的現實工程案例中掌握工程倫理的基本理念與方法,感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使命。上海理工大學通過系統化地梳理國外經典案例和本土案例,推動工程倫理課程案例庫建設,不斷提升工程倫理教學效果,加強工程倫理現實指向,感悟時代責任與大國擔當。同時,學校還在教授實踐案例的同時,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鼓勵學生從工程實踐中學習知識和技能。
“箭頭”圍繞工學類專業學生的專業進步與職業發展,貫徹卓越工程師青訓計劃。為了發揮工程德育和工程倫理的輻射效應,將工程倫理課程思政體系與工程師生涯發展教育有機融合,激發工科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切實提升解決道德困境的能力和素養,上海理工大學充分結合校本資源,積極構建“卓越工程師青訓計劃”等長效機制,將 OBE 的本科教育理念和工程實踐活動融入從大一到大四、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人才培育全過程中。
綜上所述,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精品課程和專業思政的打造,通過“高屋建瓴+四梁八柱+夯實地基+人才培養模式貫通”的構建,切實推動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的教育向專業化和系統化的高階方向發展。理工類高校可圍繞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推廣精品課程建設,形成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工程類專業精品課程、課程思政示范中心和教學指南。
三、多管齊下構建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育人體系
要確保新工科的工程倫理教育完成從“課程思政”向“專業思政”的升級換代,打造精品課程只是走出第一步。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提出打造“課程思政2.0”升級版,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把握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強化課程思政統籌推進;二是把握教師、課程、教學三個關鍵要素,深化課程思政內涵建設;三是把握特色、標準、評價三個突破環節,固化課程思政建設成果。上海理工大學充分對標講話精神,精準構建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育人體系,為推進“課程思政”向“專業思政”的進一步轉化提供全方位支撐。
首先,為了突出課程思政的統籌推進和戰略匹配,使宏觀層面的需求順利落地,上海理工大學引入工程專業廣泛應用的項目集管理PgMP的標準操作作為指導,優化“課程思政2.0”體系運轉機制。PgMP是美國項目管理協會 PMI 推出的項目管理權威認證[7],以工程《項目集管理標準》[7]為框架,圍繞PgMP五大核心理念來優化“課程思政2.0”育人體系運轉機制,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整合與積極開拓工程倫理課程建設的教研成果和思政資源:(1)從“戰略一致”的角度來說,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的核心目標是實現《綱要》戰略?培養大國工匠,培養卓越工程師,緊扣“宏觀”戰略目標;(2)從“項目集治理”的角度來說,“課程思政2.0”體系中各個子項目擁有充分的獨立性,即使某個子項目出現瓶頸,團隊依然能夠從項目集(宏觀)到項目(中觀)到項目階段(微觀)進行層層剖析,妥善處理,不會因調整一個子項目的副作用而產生損害2~3個子項目的風險;(3)從“收益治理”的角度來說,“課程思政2.0”體系的教研成果間存在有機關聯,核心教材、教研論文、精品課程、線上課程、線下工程實踐、宣傳視頻等成果皆為總體教研成果的有機組成,團隊能夠做好統籌兼顧,妥善分配資源,保持高效產出,確保獲得“增量收益”[7]和收益最大化;(4)從“項目集相關方爭取”的角度來說,“課程思政2.0”體系的整體建設思路符合教育部與上海市教委相關文件精神,有更大可能從更高層面獲得充分的資源與支持;(5)從“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來說,“課程思政2.0”體系整個項目集能夠保持周期協調統一,便于統籌管理時間、人力和物力等資源。
第二,為了進一步深化課程思政的內涵建設,學校主要以“教師、教學、課程”三大要素為核心,進行有機關聯,優化課程思政教師團隊的建設。上海理工大學環建學院在建設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的過程中,提出整體“六個一”的建設思路,即“一個教研團隊,一本核心教材,一系列教研論文,工程倫理第一課,一流線上教學內容,一流創新教學模式”,以培養卓業工程師為目標,將跨專業教師團隊的建設,作為體系建設的主線,貫穿“六個一”的具體實施過程,深入落實“課程思政2.0”體系的理論格局。首先,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協同力度。在校黨委的領導下,以環建學院為試點,選配不同工程專業優秀教師,與思政教育隊伍組成跨專業團隊,不斷優化集體教研制度,促成長效化的工程思政教育體系。其次,圍繞工程實踐,加強課上課下兩結合。學校選聘合格“雙師型”人才擔任工程倫理專業教師團隊的負責人,保障整個教學團隊圍繞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發展規律與育人目標順利開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學工作。
第三,為了優化強化和固化課程思政建設的教研成果,學院引入軟件工程專業的敏捷項目管理ACP 模式[8],強化“課程思政2.0”體系教研成果的高質量高效產出。“課程思政2.0”體系的建設,除了四大支柱,繼續凝練各種工程倫理的專業知識晶體包括避免利益沖突( Avoid ConflictofIn- terest)、管理倫理(Ethics in Management)、顧問倫理( Ethics for Consultation)等[4],這些晶體儲備與工程實踐案例和不同專業的工科課程的有機組合可快速形成教研成果及解決方案,滿足《綱要》[1]和《意見》[2]諸項要求。
敏捷項目管理 ACP[8]作為軟件工程的靈活有效的項目管理方式,為眾多 BAT 互聯網+的龍頭公司采納。它顛覆“先做計劃再做事”的瀑布模型[8],強調以任務和產出為導向的工作模式,優化團隊效率,精準匹配以成果為導向的工程實踐。跨專業教研團隊以一周或兩周為一個沖刺周期(Sprint),通過實際案例,具體專業課程和凝練的工程倫理的知識結晶體(Ethics, CPE, OBE ),多方進行有機結合,高效產出與課程思政有關的核心教研成果。從選題,到教學設計,到知識晶體結合,到內容輸出,到工程實踐,集中攻堅完成階段性任務。圍繞不同類型的教研成果,團隊參與項目的人員不固定。例如,教研論文、工程實踐等小型項目只需3~5人,而核心教材、精品課程等相對中大型項目則可以安排5~9人,且周期各有長短。在每個具體的任務中,教師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不同的項目中承擔任務的每位成員又具備一專多能的特質,根據人物要求跨越崗位承擔職能。ACP 工作模式的引入,確保了“項目選題?材料組織?文獻調研?提煉要素/知識晶體?教學成果產出”全流程的高質量、高效穩定、連續與快捷,為“課程思政2.0”體系的優質產出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上海理工大學環建學院從單一的工程倫理的課程建設入手,以新工科體系的專業思政為終極目標,完成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的構建。上海理工大學以工程倫理的精品教材和精品課程為抓手,穩步推進工科類專業建設的整體規劃。
四、結論: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相對1.0模式的優勢
課程思政不是“加法”而是“方法”。如果將工科“課程思政1.0”模式比作“挖礦”+“結合”,那么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可以比喻成“蓋樓”+“凝練結晶”。相對于傳統的“課程思政1.0”來說,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至少有以下四點優勢。
其一,針對當前工程倫理專業性不足,缺乏勝任工程教學的雙師型人才的短板,“課程思政2.0”體系能夠有效凝練工程倫理核心理念,凝結精品課程、精品教材與教學指南,增強跨專業教師團隊協同育人的效率和效果。其二,針對工程倫理課程停留于理論教學,案例化教學力度不夠的問題,“課程思政2.0”體系將國際先進標準與國內工程實踐案例(包括“一帶一路”)相結合,建立一套既符合華盛頓協議又具中國國情實際的工程倫理教學體系。其三,針對當前工科課程思政教育缺乏成熟方法論,未能圍繞卓越工程型人才培育的問題,“課程思政2.0”體系引入工程項目管理專業做法,有效兼顧高層戰略、中層支柱、底層地基三個層面,建立專屬工科類學生成才的專業化工程倫理育人體系。其四,針對當前課程思政“專業+思政”融合不夠,難以復制推廣的問題,“課程思政2.0”體系能夠通過開展工學專業“立德”和“樹人”的具體實操,推動工程倫理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體化,為卓越工程師的職業發展提供專業的保障。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2.0”體系模式,強調從“微觀?中觀?宏觀”的三個層面循序漸進開展工作,通過“圍繞《綱要》展開有針對性的卓越工程師培育”“組建(工科類)‘課程思政2.0體系”以及“凝練工程倫理的知識晶體”,在體系構建過程中達成思政要素與專業要素的高度融合與有機統一,最終保障工科類專業完成從“課程思政”到“專業思政”的跨越和更新。工程倫理“課程思政2.0”體系所包含的立體系統與頂層設計,相對工科課程思政的傳統1.0模式,無疑是一場革命性的改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北京:教育部, 2020.
[2]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辦公室.關于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R].上海: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辦公室, 2020.
[3]維恩·G ·克勞福.培養2020年工程師[M].華盛頓:美國國家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出版社, 2005.
[4]高頓·C ·安德魯斯 , 帕特莉莎·肖 , 約翰·麥克菲.加拿大職業工程實踐和倫理[M].6版.多倫多:尼爾森教育出版社, 2014.
[5]張滿, 王孫禺.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基于清華大學等高校的調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47(2):103?107;113.
[6]鄭元勛, 張亞敏, 蔡迎春, 等.工程倫理課程體系建設及案例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 2020(27):107?110.
[7]美國項目管理協會.項目集管理標準[M].林勇 , 譯.3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3.
[8]麗薩·阿金斯.如何構建敏捷項目管理團隊[M].徐蓓蓓, 白云峰, 劉江華, 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2.
(編輯:程愛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