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旭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8)
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及鹽城地處江蘇北部,地緣相接,經濟發展水平相近。自古以來,蘇北五市聯系密切,逐漸形成了蘇北經濟圈,往來之間孕育了許多相似的文化特征,如楚漢文化、西游文化等。相似的文化特征使得五市非常重視城市間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連云港、徐州和淮安三市曾達成江蘇旅游新三角區域旅游合作協議,拉開了蘇北旅游合作、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序幕。在全球化背景下,蘇北五市也正謀求國際化發展,從各個方面推動文化“走出去”。打造英文版城市文化和旅游網站便是外宣的一個重要平臺。網絡信息時代,文旅網站漸漸成為外國友人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方式之一,其英譯質量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外國友人對于城市的期待、印象以及興趣,也對推動旅游業發展和城市外宣至關重要。然而在前期調研中卻發現,蘇北五市英文版文旅網站在語言表述和文化闡釋等方面出現了許多相似的問題,如信息傳遞錯誤、文化內涵欠缺等。質量不佳的譯文不僅達不到傳遞信息、對外宣傳的目的,還容易造成誤導,影響城市形象。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對策提升蘇北五市文旅網站翻譯質量,同時也為其他地區文旅網站提供翻譯借鑒,共同提升對外宣傳水平。
翻譯的過程主要由原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參與,是一種面對受眾、為實現某種預期目標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活動。文旅網站翻譯更加強調用語言修辭力量與受眾達成共識。因此新修辭理論(New Rhetoric)對文旅網站翻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修辭理論在古典修辭學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強調修辭者從受眾的角度考慮修辭行為的效果,即考慮受眾作為一個被勸說者該如何克服情感、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等因素的差異。帕爾曼認為“對那些希望贏得的人的了解是所有有效論證的先決條件”。在文旅網站翻譯中,受眾是翻譯活動的最終作用對象,要時刻考慮外國受眾的需求和心里期待才能確保翻譯目的的實現,例如中英旅游網站的用語特點差異要求譯文調整句子結構、整合內容以適應受眾的言語方式使譯文更加可讀,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影響譯語受眾。肯尼斯·伯克創造性地提出了“認同”的觀點。他認為“認同來自‘實質’這一概念,自我由各種實質或特性構成,包括物質、職業、朋友、行為、信念和價值觀等等。當我們與他人享有某些共同特質時,我們就取得了與他人的認同”。就翻譯的過程而言,由于譯者與受眾一般具有不同的特性,英譯文旅網站時要在充分考慮受眾的語言習慣和社會環境基礎上,對譯文做出調整,精心設計,才能與受眾達成共識,構建并提高受眾認同,引起受眾對于源語文化的興趣,提升外宣水平。
在文旅網站翻譯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將新修辭引入該翻譯研究或許是提高文旅網站翻譯質量的一個突破口。它將有助于我們發掘譯文話語的修辭力量,同時建立以受眾為中心的修辭翻譯觀,拓寬和豐富網站翻譯的研究范圍。
基于新修辭理論和英漢旅游文本差異,本部分總結了蘇北五市文旅網站中出現最多的三類翻譯問題。
若想有效實現說服,最重要的是話語內容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但在五市文旅網站的英譯中經常出現由拼寫、語法、選詞失誤造成的信息錯誤,如“明朝”譯為“Mind Dynasty”,“朱元璋”譯為“Zhou yuanzhang”,“云龍山西”譯為“Yun Long Mountain in Shanxi”等。對于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外國受眾,很難發現這些錯誤反而將其誤認作事實,導致獲取錯誤信息,話語發出者與受眾之間達不成共識,認同和翻譯目的便無法實現。
中文旅游文本常重點介紹旅游資源的社會身份特征,并且常將史書、文學作品對于景點的頌揚和描述添入,迎合漢語讀者審美思維習慣,激起其文化期待。而英語旅游文本著重于純信息傳輸,追求客觀簡潔,使旅游者獲得對旅游文化資源的理性認知。因此漢語文本中常出現的“大發展”“大開放”等具有一定中國特色的詞匯、為追求對仗工整而重復的話語以及對于景區的獎項列舉等,在翻譯中許多時候不需要處處翻譯。若不考慮受眾的語言特點字字對應,只會導致重點信息被埋沒,受眾無法理解,造成認同失敗。
漢語旅游文本中經常出現引用歷史典故的情況,同時漢語的很多地名、景區名稱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想要推動文化走出去,在英譯文中就避免不了闡釋文化的情況。但是研究發現蘇北五市英文版文旅網站卻常常對于相關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直接翻譯成一長串拼音或一筆帶過。因受眾“知識缺失”等因素的制約,一種文化語境中習以為常的概念在另一種語境中往往無法傳達。受眾無法明白其真正的含義,心理自然也不能產生認同。
針對蘇北五市文旅網站中出現的相似問題,同時根據新修辭學強調的“為了有效影響國外受眾,譯者須努力使譯文話語具備令受眾信服和喜聞樂見的特性”,本部分給出五種翻譯改進方法,以期使旅游文本翻譯更有說服力和感召力。
例:宿遷歷史悠久,素有“楊樹之鄉”“水產之鄉”“名酒之鄉”“花卉之鄉”“蠶繭之鄉”等美譽,被譽為“中華文明的血脈,淮河文明的發源地”。
Suqian, known as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is also famous for its liquor and aquatic products etc.
新修辭理論強調翻譯時需從受眾角度出發,對中文內容進行選擇、刪減整合,以更好地傳遞信息、影響受眾。在中文旅游材料中常用許多美譽作為支撐,或是行文常夾雜古文的特點,而英譯時要注意譯文內容的簡潔性和清晰性。如果逐字翻譯出來可能會使外國受眾感覺過于夸張、牽強,因此要嘗試做一定的刪減,保留其最精華的部分,用受眾熟悉的建構方式,遵循受眾的信息表達方式,突出重點。換位思考,與受眾“交流”,使宣傳內容符合譯文讀者期望,才能使譯文實現翻譯目的。
例: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過徐州,品嘗此湯,很是愜意。便問廚師:“是啥湯?”。答曰:“就是饣它湯”。當乾隆看到、嘗到的同時,已悟出是雉羹;便又問廚師“啥湯怎樣寫的?”廚師文化不高頓時傻了眼,用指比畫著“食”字右邊加個“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字。
In Qing Dynasty, Emperor Qianlong had this soup in Xuzhou. Being so pleased with it, he asked the cook “What soup is it?”. The cook answered “It is ‘what soup’”.Already known it is chicken soup, Qianlong asked, “How do you spell it?” The cook, an illiteracy, being afraid, wrote“饣”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character and “它” on the right side and created a new character which is “饣它” we use today. (Note: “What” means “啥 (sha)”in Chinese.“饣它” is a new Chinese character created by the cook so people also call “饣它” like “啥” sounds.)
對于不可缺少的文化背景應考慮受眾的知識體系,巧用注釋,在保持簡潔清晰文本的同時,盡可能使目的語讀者充分地理解源語文化。例如饣它湯名稱來源的典故,漢字的發音、偏旁和含義共同組成了這個故事推進的因素。作為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外譯出去很有必要。此時便可以巧用注釋,同時對原文進行了一定的整合,使得整個典故更加明了清楚,也使受眾對于漢字文化有一定的認知。巧用注釋既可以保留源語文化特色,又能兼顧文化差異,用受眾熟悉的表達建立認同,在情感上觸動受眾,激發其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
例:中央電視臺和江蘇教育電視臺先后拍攝九龍口美景,分別在《九州神韻》和《經濟萬象》欄目中播放。
CCTV and Jiangsu Education Television have filmed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Jiulongkou and broadcast it in programs like The Charm of China.
西方修辭學認為“如果詞章的造作明顯可見,受眾就會好像見到某個對他們使心計的人一樣,產生反感”,因此保留拼音特色的同時,也要留存有度,注意目的語習慣與中國文化的一個平衡。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善于轉變思維,讓外國讀者知道宣傳的主題和內容才是主要,此時便可以舍去形式。譯文需是受眾熟悉可讀的形式,才能提高譯文的吸引力,因而要在保證“認同”的基礎上,保留部分文化特色和用語,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例:吳承恩,字如忠,號舍陽,明代文學家。主要成是把神話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他所創作的《西游記》是中國神話小說史上的光輝巔峰,一顆前所未有的文學瑰寶。
Wu Cheng’ en, styled Ru Zhong, is a litterateur of the Ming Dynasty. His work, Journey to the West, is one of China’s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and is a glorious pea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ythological novels.
蘇北五市密不可分,文化資源交集較多。相似文旅資源如楚漢文化、名人英雄等外譯時應相互呼應和聯系,著重筆墨,這對于促進外國受眾系統了解中華歷史文化,推進蘇北地區文化協同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若想讓外國受眾對于人物或地方感興趣并留下深刻印象,應首先考慮外國受眾較為可能產生認同的觀點。例如著重強調在國外知名度較高的《西游記》來加深讀者對于當地的印象,也可將其與連云港的花果山景區相聯系,串聯起西游文化,增添城市間的互動。翻譯時要充分利用好名人英雄的故居建筑、歷史典故等串聯起區域內相關旅游資源這一突破口。
例:以云龍山水、泉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中心的風景區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使徐州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優秀的風景旅游勝地。
Centered on Yunlong Landscape and Quan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the scenery here combines the beauty of northern majesty and southern delicacy, making Xuzhou a unique scenic resort.
美感是旅游文本吸引外國游客必不可少的因素,語言的鮮明生動、形象化和意境等是構成語言藝術表現力、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交際的必要手段。受古代駢體文的影響,漢語尤其追求整齊、對仗,喜用四字格及比喻擬人等手法。然而許多漢語受眾喜聞樂見的修辭手段到了英文語境中可能并不適用,使受眾不得要領。但這并不表明,在翻譯漢語旅游文本時就應當省去其營造出的美感。由于此類話語轉換為英語時若處理不好,很有可能使譯文繁冗,淹沒重要信息,因此翻譯時要根據語境和受眾需求做出必要調整,打磨語言,盡可能地保留源語的生動性,傳遞美感,形成積極影響。
文旅網站在現代信息社會是外國受眾了解地方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研究發現,蘇北五市文旅網站英文翻譯出現信息錯誤、表述繁冗及文化內涵缺失等問題,在新修辭理論的指導下針對性地提出五種適用的英譯改進建議:提煉內容重組結構、借助注釋促進理解、平衡中外差異、關注交集文化以及提升美感,以期幫助改善蘇北五市文旅網站的英文譯文,增強外國受眾的認同,提高五市外宣水平,同時也為其他地區文旅網站提供翻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