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廣州市增城區東方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1300)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標準》,該專業課程標準設置基本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公共基礎課包括德育課、體育與健康、公共藝術、歷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類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包括專業核心課、專業(技能)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從中可以看出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標準已基本固化,專業人才培養優勢不突出,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尋找到一條新出路。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培養的學生相對于高職、大專、本科等相同專業培養的學生來說,并沒有明顯的專業優勢,該專業學生的發展路線一般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就業,一個是升學,具體發展情況如下。
2020 年疫情以來全球爆發了企業倒閉、裁員浪潮,我國失業和再就業的形勢非常嚴峻。根據教育部最新的新聞報道,2022 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 萬人,國內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 萬人,同比增加167 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1000 多萬人要走向社會就業。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一方面面臨著就業崗位減少的局面;一方面要與高職、大專、本科同專業的學生競爭,企業面對同一專業的畢業生,如無特殊的專業技能,企業可能更愿意聘用學歷更高的,而中職學生不是企業的首選,這樣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就業壓力巨大。
目前大多數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畢業生在進入企業后一般從事網絡維護、數據錄入、計算機硬件的組裝及維護等一些煩瑣的工作,工資不高卻辛苦,崗位變動比較頻繁,就業不穩定。另一方面,該專業的畢業生基本工作在基層的崗位,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晉升途徑面不廣,晉升速度慢。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在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是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大難題。
中職學校畢業生想進入高校繼續深造,升學的途徑有多個,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生可以參加高職高考,可以參加各高職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可以參加成人高考考試等方式進入更高一級的學習。在面對就業形勢嚴峻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升學,這不僅限于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這是所有中職學生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中高職貫通成大勢的情況下,很多高職院校開通中高職貫通渠道,在高職高考中招生的人數和專業就會有所減少,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升學可選擇的范圍受到限制,如何讓學生在選擇受限的范圍內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在升學的競爭中獲得勝利,其能夠進入高職院校就讀也是該專業人才培養要考慮的問題[1]。
當然學生在就業和升學上面臨的問題也有自身的原因,如專業技能不夠扎實;工作學習態度不端正;好高騖遠,怕累怕辛苦;缺少職業素養和人生規劃等。因此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也要考慮學生的職業素養、文化素養和人生規劃方面的因素。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標準已基本固化,專業人才培養優勢不突出,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尋找到一條新出路。鑒于上述學生的發展情況,在專業技能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文化素養,我們可以對該專業課程教學標準作調整進行探討。
本文認為把“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納入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課程,在公共基礎課中開展教學,對提升學生綜合實力和提高學生職業和文化素養有一定的必要性。人們不管從事何種工作都在參與管理活動,要么管理國家,要么管理組織,要么管理業務,要么管理家庭、管理自身、管理子女。國家的興衰、組織的成敗、家庭的貧富、自身素養高低無不與管理工作是否得當有關。因此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管理意識,培養學生管理意識的同時也要讓其知道一些管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學習“管理學基礎”就成了必要課程[2]。
另外,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標準》,該專業的公共基礎課教學要符合教育部有關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按照培養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功能來定位,重在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的創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將“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納入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教學中可實現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的需要,為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可知,計算機應用專業劃分為辦公自動化技術、計算機專業排版、計算機信息管理和計算機設備維護與營銷四個專業技能方向,可從事的職業大致為包括計算機操作員、計算機裝配調試員、計算機檢驗員、計算機硬件技術人員、計算機設備營銷人員、計算機軟件技術人員、應用系統維護員、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員等。學生不管從事哪個職業必然有其職業上升的路徑,職業上升最終的崗位基本都是管理崗位,如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總監等,在同等條件下,有管理學知識、有管理意識的人會更有優勢,往往更容易得到升遷;另外一方面,如果學生有管理的意識和管理知識方面的基礎,那么在工作上也會比沒有基礎的人更得心應手。因此學習“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學生擁有管理方面的知識,這個課程能為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3]。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標準》,該專業學生中職3 年總共要學習的課程大約有30 門,平均每個學期要學習7 門課程,如何分配各科的學習時間、如何有條理的整理各科的知識點等都是有方法的。大多數該專業的學生在專業學習上可能很認真很刻苦,但在如何提升學習效率卻無從下手。通過學習“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生對管理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讓其知道管理會讓事情事半功倍,激發學生的管理意識,并且運用管理學知識有計劃、有條不紊地安排學習、梳理各科知識點,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達到公共基礎課服務專業學習的目的。
在升學方面的高職高考選擇專業時,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往往會選擇與本專業相近的專業。通過兩年的學習,該專業學生對自己學習各課程的能力有一定的認知,有部分學生可能會認為自己不適合就讀理工科類專業,轉而在升學時去選擇管理類如電子商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通過學習“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學生初次踏入了管理學的領域,激發了學生對管理學的學習興趣,在升學專業選擇時,既可選擇與本專業相近的專業,同時也更有勇氣、信心和能力選擇除計算機應用相近專業以外的專業,這無形中就拓寬了學生升學專業選擇的渠道,提高了學生升學的競爭力。
另外,作為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不管在升學還是出來社會就業都不得不經歷考證。在全國計算機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中有五大類,每大類各有初、中、高3 種等級,大概有20 多個專業資格證可考取,其中不少要涉及管理知識,如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系統規劃與管理師、網絡管理員、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信息系統監理師、信息系統管理工程師、信息系統運行管理員等,如果學生學習過管理學基礎知識,在備考中會更有優勢,學習起來也比較容易理解,這給學生考證提高了通過的可能性[4]。
管理是一門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學問,管理潛藏于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學生在學習了管理學基礎知識后將終身受益。它將培養學生管理的意識,在生活中自我管理,如管理自身的作息、身體、行為規范等。時刻通過管理約束自身,提高學生的自我素養,形成良好身心健康形象,無形中減少了學生生活中的惰性。管理是時刻存在的,只要學生有管理的意識將終身受用。因此,將“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納入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教學中可實現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管理學基礎涉及的知識點內容很多,如果要系統學習管理學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則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肯定不少。而把“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納入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中的公共基礎課里,并不是要按商科類學生學習管理學基礎的要求一樣,只要通過學習“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讓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有管理意識,為學生專業學習、終身學習及職業能力的形成提供奠定基礎就達到教學目標[5]。因此在學習學時上,36 學時的課時安排比較合適,若課程設置允許最好安排72 學時,在中職階段的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展一周2 課時或4 課時進行教學。
管理學基礎課程是一門專業性比較強的理論基礎課,教學內容理論知識比較多,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理論知識的能力不足就會沒有學習的動力,導致學生在學習管理學基礎知識時會困難重重,從而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安排上要盡可能符合中職生的學習能力及性格特征,讓他們能夠理解并且運用好管理學。管理學基礎知識一般有19 個模塊內容,教學內容也不需要面面俱到,重在質量而非數量。本文根據課程時間安排及學生學習能力特征,設置“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框架(圖1)以作參考。

圖1 “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框架
在教學內容框架前提下,教學知識點不能平鋪直敘,而是要豐富有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素材、任務等,以案例引入、以任務驅動與理實結合。當然將“管理學基礎”納入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達到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除了教學內容及學時的設置,多樣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手段等也會給教學效果造成不同影響。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可深入再進行研究與探討。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在高職、本科相同專業中處于不利地位,從學生發展情況分析得出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課程教學標準固化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探討如何調整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課程來提高該專業學生在競爭中的綜合實力是一個有意義的課題。而本文通過學生工作需要、學習需要、生活需要等3 個方面進行分析,明確了將“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納入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課程教學中是有必要的。同時也從課程時間及教學內容設置方面進行了闡述。通過以上內容的探究望能給予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建設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