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川
在急劇擴張的城鄉建設中,尤其是都市近郊農業空間,因地處城鄉交界,以生態和農業空間為主,缺乏系統管控的無序建設導致出現農業空間過度侵蝕、自然生態破壞、文化特質缺失等問題[1],總體上,都市近郊農業空間缺少科學有效的復合利用理論指導,城鄉空間環境建設品質不高。基于“低影響開發”理論,提取其“保護與融入自然”概念內核,提出綜合統籌自然、人文、經濟的都市近郊農業空間復合利用策略。
“低影響開發”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旨在通過分散、小規模的源頭控制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控制,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環[2]。與傳統灰色基礎設施對于雨水排水的態度相異,“低影響開發”結合原有場地自然條件,通過生態化的綠色基礎設施,采取“滲透、凈化和暫存”等措施[3],對于雨水徑流進行源頭控制,達到近自然循環的技術目標,體現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且降低了開發成本。
“低影響開發”理論從雨水源頭切入,采用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理念,其內核包括可持續發展、相對可控的經濟成本、功能多元化處理等方面。以“低影響開發”理論為藍本,都市近郊農業空間復合利用應在自然、人文、經濟3個方面統籌兼顧。以融入自然生態為出發點,提出都市近郊農業空間全生命周期的復合利用策略,降低人工建設痕跡,強調場地原生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石獅市位于福建省東南部沿海地區,環泉州灣核心區南端。石獅市環灣濕地公園位于石獅市環灣橋頭片區,緊鄰泉州灣大橋,北至沿海大通道,是展示石獅市環灣發展的重要門戶,總體規劃范圍270.81hm2。規劃在保證場地防洪蓄洪功能前提下,將項目建設與當地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田園觀光相結合,突出場地舊材料應用及歷史文化特色,保護特有自然生態特征,強調濕地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未來將打造為集防洪蓄洪、濕地科普、文化傳承、田園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郊野公園。
場地以農業空間為主,分布農田及坑塘、灘涂,如何合理保護利用農業空間、融入文化體驗是本項目面臨的主要挑戰。從遠景規劃來看,環灣片區未來將成為石獅新核心,濕地內多數休閑農業用地將置換成為商務發展用地,因此,如何處理濕地臨時性和永久性的關系成為研究重點。
3.1.1 “留、改、造”
1)保留利用 最大限度保留農田、濕塘等場地生態肌理,以及現有廠房的正常生產及運營功能,并進行功能置換,保留原有鍋爐、煙囪、農業機械等舊設備并進行景觀改造,結合玉湖農場及舊鍋爐房開展農園、農事參觀拓展體驗活動,建設DIY豆制工坊,采用“養心慢活、生態綠核”的設計理念,整體上將核心區打造為集凈化、展示、科普、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沉浸式田園風光區域(見圖1,2)。

1 DIY豆制工坊效果

2 有機輕食餐廳效果
2)改造提升 拆墻透綠、拆違建綠,改造部分建筑功能及建筑外立面,提升整體形象,改造區域內部道路,合理銜接公園路網。現狀場地存在玉湖社區農場,以及大量農田景觀、魚塘、荷花池和大棚等,充分利用現狀,打造農業觀光與生態田園融合的生產性景觀,可極大降低建設成本。
3)立地造園 立足現狀魚塘,打造濕地生境景觀,以水禽保種中心、魚塘濕地為中心,進行堤岸及植被改造,營造自然、生態的濕地生境,開展濕地科普活動。立足農場空地,打造生態田園景觀。以現狀水稻中試基地為核心,設計田園稻香節點,開展稻田觀光及種植體驗,在現有稻田區域點狀布置休憩木平臺,周邊點植喬木,為游人提供休憩空間,結合場地內現有水稻種植場地,設計稻草收割、稻草人等農業體驗活動(見圖3)。發揮場地原始特征,在保留原有耕種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建設用地引入觀賞節點,激發公眾參與的熱情,豐富公眾的農耕體驗,帶動提高農民收入。

3 田園稻香
恢復、提取、利用現狀沼澤、農田及坑塘肌理,避免大拆大建,實現最少干預,形成獨特的場地記憶。在設計建造中,對當地天然材料及廢棄物進行創造性利用,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利用場地內原有建(構)筑物進行功能置換和景觀改造,提升空間環境品質。遵循節約資源、方便后期改建的設計原則,充分考慮今后基地內分場地使用性質的問題,在功能型建筑和公共服務設施、鋪裝、道路等方面均進行了彈性設計。
3.1.2 防洪安全
分析場地高程、坡度、匯水條件和場地內水系分布情況等基礎條件,結合蚶江溝對河道堤頂按5年一遇標準進行建設,預留未來填埋區域,擴大原有蚶江溝水系面積,沿設計河道南側設置滯洪區。都宮溪下游對河道堤頂按5年一遇標準進行建設,沿設計河道兩側設置滯洪區。塘頭溝(金雞渠)中塘頭路至濠江北路段河道進行平面調整,結合濕地公園方案與基本農田保護范圍線,局部拓寬河道,設置濕地凈化區。
在滿足河道行洪斷面需要的前提下,在兩岸硬質駁岸之間填土造堤,形成草坡入水式的生態駁岸類型,采用復式河床并將岸線改造為曲線型,消弭原有硬質駁岸與常水位之間的高差,并延展濱河綠地寬度;在堆土形成的可淹沒濱水綠地內設置木棧道及小型休憩空間,以滿足親水性及兩岸交通聯系的需求。同時,結合水生植物種植營造濕地景觀,逐步優化河道生態。
3.1.3 海綿城市
結合灰色市政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有及規劃建設的市政管網,在雨水排出口所在綠地區域進行有效銜接。區域內藍色河網水系及場地內進行低影響設計,綜合建設雨洪管理網絡;充分利用雨水及淡水資源,降低土壤鹽堿度,防治區域內澇,建設特色景觀。與規劃淡水水系相結合,建立“一進三出”的水網;未連通區域結合雨水花園進行設計,形成局部小循環。在綠地中建設雨水下滲、收集、凈化、回用系統,解決內澇、淡水資源短缺等問題。
通過場地內海綿城市設計進一步強化防洪排澇功能。采用容積法計算規劃紅線范圍內所需調蓄流量[4],參照廈門的設計降雨量計算雨洪控制總量,采用年徑流控制率85%對應的設計降雨量46.9mm為計算依據。規劃結合綠地、開放空間等場地條件設計為多功能調蓄水體,即平時發揮正常的景觀及休閑、娛樂功能,暴雨時發揮調蓄功能。沿道路周邊設置生態滯留草溝,可收集道路溢流的徑流雨水,防止面源污染給濕地帶來不良影響。
1)延續海絲文化 石獅市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5]。宋代石塔、姑嫂塔和六勝塔建筑藝術高超、獨具特色,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航標,是海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主入口設計中,海絲文化為主題元素,以荷脈為歷史軸線串聯唐宋元等各個歷史時期,最后匯集于海絲發祥地——泉州,以蘊形于物的手法提煉波浪和帆船的元素作為海絲主題構筑物,蜿蜒跌水景觀寓意海絲路線,最后匯集于海絲湖,由海岸長橋作為兩地間溝通的橋梁將物資、文化等帶出國門(見圖4)。

4 海絲廣場
2)挖掘場地歷史 海岸長橋位于石獅市龜湖村至晉江陳埭鎮之間,“駕石以便行者,計七百七十余間”,是石獅通往泉州城南的海濱大道,集堤、路、橋、亭于一體,全程約15km。路堤的橫架多段石橋,全長1000余丈,共770孔,故稱海岸長橋。于南宋乾道年間修建,明代重修,清道光年間復修。海岸長橋自南宋始建以來,溝通了泉南沿海與內陸的交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七星橋”自蚶江隘口始,經蓮埭、埭尾、亭下、塘頭、埔內、雪上等村,全程10km,為海岸長橋的一部分,后遭到破壞,至今僅部分遺跡尚存,原“七星橋”僅剩4塊舊石板與7塊舊石碑。利用現代設計手法恢復“海岸長橋”,借以喚醒石獅歷史記憶(見圖5)。

5 海岸長橋
3)農耕文化展示 以場地現有魚塘、荷花池、跳跳魚養殖塘、菜田、稻田等為主,提取現狀田埂肌理,采用卵石溝、汀步、草垛、圖案化種植等手法,結合農耕器具、節氣等元素,展示農耕文化,整體以保留鄉愁展示田園風貌為主。結合場地設計棉紡廠、農耕文化墻、農耕機械小品、戶外課堂等節點。
3.3.1 構建高效清潔的生態水凈化系統
場地主要水系包括北部的蚶江溝、東部的都宮溪和南部的塘頭溝(金雞渠)。3條水系共同承擔了蚶江鎮大部分的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雨洪調蓄,因此水系水質問題嚴重,塘頭溝(金雞渠)水系匯入蚶江溝,最后通過蚶江水閘排入泉州灣。場地周邊村莊生活污水及農田農藥化肥使用,導致水系非點源污染嚴重,基本為劣Ⅴ類,少量Ⅴ類。都宮溪為硬質渠道,因水質富營養化嚴重,導致水葫蘆瘋長,堵塞渠道,導致水系連通性不強。
采用“場外截、場內凈”策略進行水質凈化。場地外,對3類水源進行分類處置:①生活污水,將匯入蓮塘溪、塘頭溝、蚶江溝的生活污水進行場外截留處理;②水系徑流,隨地形自然匯入3條排洪溝,并注入濕地,凈化后用于觀賞和灌溉;③農業徑流,由中心污水處理廠直接注入濕地,凈化后用于觀賞和灌溉。場地內,建立生態濾墻、潛流濕地凈化區、表流濕地凈化區、水質穩定區四級凈化系統。綜合考慮景觀效果和水質凈化功能,在入口處打造觀賞型濕地景觀,濕地公園內部不考慮凈化外部污水,在污水進入濕地公園前進行截污處理。在相對封閉圍合的水系內,通過水處理,提升水質。
通過引塘頭溝排洪水渠之水,通過潛流與表流水質生態凈化處理,提升水質后引入濕地凈化展示區景觀湖體,水體凈化區域面積約9800m2,其中周邊表流雨水、消解凈化后的水也將匯集補充到景觀湖。最終湖體的水還可用于綠化澆灌及廣場沖洗等循環再利用。以生物(微生物與植物)水處理為主,設備為輔,現金雞渠水源主要為上游市政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污水,水質為一級A標準。再由人工海絲湖通過4號抽水泵房將水從旁邊水渠(金雞渠)抽上來排至人工湖上游,通過3個溢流堰跌水,最終流向人工湖,人工湖常水位3.5m,水量超過常水位后,通過溢流堰再流向金雞渠。3個溢流堰分別圍繞3個池塘:第一個池塘為表流濕地、第二個為潛流濕地、第三個為表流濕地,通過生物凈化后,水流入人工湖。補水泵房無需長時間持續運行,人工湖達到常水位后,通過回水泵將水抽至第一個池塘,通過生物凈化后再流至人工湖,當湖面水位低于3.5m,再通過補水泵房補水。
3.3.2 因地制宜提升適農化植物景觀
充分結合場地調研結果,在尊重場地現狀種植情況的前提下,根據場地現有種植屬性設置景觀內容,尊重現狀田埂肌理,以修繕規整為主,不破壞土地現狀,充分結合農戶現有種植情況,按場地主導功能設置大花喬木區、科普植物展示區、濕地凈化植物區、農田觀賞區4個特色植物分區。
1)大花喬木區 以小葉榕、橡皮榕為主,后期進行梳理搭配其他開花喬木,豐富色彩以增強入口的辨識性。樹陣廣場選擇分叉點較高的喬木如小葉欖仁,使市民有足夠的空間在樹下活動。
2)科普植物展示區 現狀植物玉湖農場區域以小葉榕及農場后方的菜地為主。根據場地規劃要求,種植量不宜過多,在現狀基礎上主要選擇當地鄉土樹種,配植少量觀賞農作物,提高游客及當地居民對植物的認知。
3)濕地凈化植物區 具有一定凈化功能的人造濕地,通過種植除氮磷能力強的水生植物以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濕地演替早期沉水植物,水深0.5~1.0m,配置方式主要采用分段種植,交替使用沉水植物,品種包括狐尾藻、金魚藻、苦草等。濕地演替的中期復合濕地植物,水深0.4~0.7m,水生植物品種豐富,采用挺水植物(雨久花)+浮水植物(睡蓮)+(菹草)。濕地演替的晚期沼澤濕地,水深0.1~0.3m,水生植物以挺水植物為主,主要品種有蘆葦、菖蒲、慈姑、菹草等。
4)農田觀賞區 尊重現狀農田肌理,在一、二級主要道路兩側適量種植喬木,打造有別于城市綠化的田埂風光,適當種植抗風的低矮花灌木如海桐、九里香、龍船花、蟛蜞菊等。對現狀荷花池進行梳理整合,形成“蓮藕+泥鰍”的立體種養模式。后期可實行“草莓+荷花”輪作模式,即7月開始采摘蓮蓬,9月上旬清田,為下茬草莓種植做準備。也可引導種植芋頭、茭白等水生農作物。現狀養殖跳跳魚,可進行保留,考慮現狀灘涂等后期也可養殖貝類,配置水生植物,體現濕地公園野趣。
都市近郊農業空間存在土地利用類型復雜、權屬多元、建設基礎和空間品質不高等問題,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及后疫情時代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親近自然需求,都市近郊農業空間是承載其休閑娛樂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面臨重大發展機遇,因農業空間的主導功能,其設計和建設區別于城市建成區,目前亟需按照科學有效的設計策略指導其開發建設,通過平衡各項復雜因素的制約,讓村民在生產勞作時無形間參與維護公園,同時帶動城鄉產業聯動發展,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依托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