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6 日,自然資源重點工作推進會在北京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 月24 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李強總理在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要求,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對今年自然資源重點工作進行再部署、再推進,有力支撐服務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廣華講話,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宏主持,部黨組成員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今年以來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產業升級厚積薄發,糧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下良好基礎。自然資源部系統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準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對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要求,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在攻堅克難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會議要求,要鞏固深化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全力以赴推動自然資源重點工作。重點抓好9 個方面工作落實,確保高質量完成全年工作任務。一是持續加強耕地保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抓緊推進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政策出臺,扎實做好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首次考核準備工作,公開約談、通報曝光違法占用耕地案件。二是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積極服務擴大內需。高效做好用地用海等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加快出臺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和城中村改造規劃、土地支持政策,配合做好煤炭保供工作。三是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加快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審查報批,完成全國重點主體功能區優化實施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編制和報批工作,加強國土空間規劃法律制度建設。四是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推進落實美麗中國建設重大任務。深入開展大會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研究出臺貫徹落實意見,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實施。五是促進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產業鏈安全。加大找礦工作力度,完善繁榮礦業市場的政策體系。六是推進海洋強國建設,著力打造藍色發展新動能。加強圍填海管控,規范養殖、光伏、風電等行業用海,推進海洋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七是持續推進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轉型升級,更好服務支撐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提升測繪地理信息獲取和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測繪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八是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優化住宅用地供應,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九是強化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防治,做好自然資源領域安全生產工作。
會議強調,要認真改進工作作風,大力提升行政效能。一是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心懷“國之大者”,帶頭履職盡責,走好踐行“兩個維護”的第一方陣和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二是強化政策儲備,開展前瞻性政策研究,不斷豐富政策工具箱,實現政策的滾動供給。三是提升創造性執行能力,增強服務意識、發展意識,主動研究解決自然資源領域難點堵點問題,努力當好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四是著力提高工作效率,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相向而行、協同配合。
部總規劃師、總工程師,駐部紀檢監察組負責同志,部機關各司局班子成員在主會場參會。部機關其他干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其他直屬單位、派出機構班子成員在分會場參會。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喬思偉 王少勇
近日,江西省政府新聞辦、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江西省測繪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有關情況。
據介紹,《條例》于7 月26 日經江西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修訂通過,于9 月1 日起施行。新修訂的《條例》聚焦信息安全和共享應用兩大主題,為更好地發揮測繪地理信息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江西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修訂的《條例》共7 章43 條,按照國家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數字經濟、優化營商環境、加快信息化建設的相關要求,在測繪地理信息規范監管、強化責任、共享應用、優化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和細化。明確工程建設項目涉及多項測繪服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人防等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江西省有關規定優化整合測繪事項,統一測繪技術標準和規則,實現測繪成果共享互認,從而減少重復測繪,減輕企業負擔,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積極推進部門間的測繪成果數據共享交換,明確使用財政資金的測繪項目和涉及測繪的其他使用財政資金的項目,完成后應當共享測繪成果。首次將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建立及備案管理納入江西省地方性測繪法規,加強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的監管力度。規定了江西省行政區域內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實體的地理信息數據及地圖的發布、審核程序,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應急測繪納入政府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駱巖巖 楊碧玉
近日,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全省森林、草原、濕地和石漠化調查監測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開展2023 年全省森林、草原、濕地(以下簡稱“林草濕”)和石漠化調查監測。
《通知》提出,以貴州省2022 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底圖,開展年度調查監測,掌握全省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及石漠化現狀和變化情況,為科學開展林草濕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監督管理、林長制督查考核、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提供決策支撐,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通知》明確,開展國家級森林樣地1091 個、草原樣地236 個、濕地樣地195 個的實地調查監測工作。獲取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儲量、質量、結構及其變化數據,石漠化現狀和變化數據。省級專項調查則開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林、橡膠等工業原料林、核桃等干果經濟林專項調查,同步開展天然林起源核實、公益林優化調整工作。各地以縣為單位開展林草濕和石漠化調查監測相應數據庫建設,分別形成圖斑監測數據庫、樣地調查數據庫、分類調整調查數據庫、林地管理范圍數據庫以及地類變化數據庫成果。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李龍江
近年來,甘肅省自然資源系統緊緊圍繞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新需求,全力推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深入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優化勘查布局,堅持地質調查強基礎、找礦突破增儲量、出讓礦權助開發、綠色礦山促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
據介紹,甘肅礦產資源儲量相對豐富、分布相對集中,探明礦種多、種類全,資源勘查開發潛力巨大。目前,甘肅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80 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14 種,已查明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礦產有11 種。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甘肅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的重要回信精神,以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推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面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甘肅省自然資源廳把礦業權公開出讓作為深化落實“放管服”改革,促進礦業權市場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加快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加強政府宏觀調控,鼓勵支持優勢企業參與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2022 年出讓礦業權269 宗,出讓收益380.12 億元;2023 年首批出讓的8 宗礦業權最終成交價13.48 億元。并重點圍繞煤炭、鐵、金、銅、鎳、鈷、釩、晶質石墨、螢石等9 種國家戰略性礦產和鉛、鋅、地熱等3 種甘肅省優勢礦產資源,部署開展各項工作。甘肅新發現礦產地13 個,其中大型礦產地9 個,聚焦全省能源資源重點開采區和地熱等新能源基地建設,實現了煤炭、黃金等戰略性礦產重大找礦突破,為甘肅省礦業經濟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甘肅省委、省政府堅持全局一盤棋,統籌國家所需和甘肅所能,保障供給和價格穩定,推動資源轉化和經濟增長,將地質找礦工作列入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省委常委會重點工作中。甘肅省自然資源廳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十四五”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地質調查規劃,制定了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綠色礦山建設等實施方案和《甘肅省綠色勘查技術指南》《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規范》,梳理形成“1+2+2+2”全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總體思路,構建起層次清晰、結構完整、適用性強的制度體系,為推動新一輪找礦突破行動奠定堅實基礎。全省先后投入地質找礦資金3.14 億元,開展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完成金、銅、鎳等8 個緊缺戰略性礦種調查任務,實施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項目187 個,全省新增煤炭資源儲量17.19 億噸,鐵礦石量2531.47萬噸,金金屬量6.3 噸,釩金屬量12.72 萬噸,晶質石墨礦物資源量821.07 萬噸。
面對疫情影響,甘肅省自然資源廳按照“省級統籌、部門指導、市縣落實、分類施策、加快推進”的工作思路,提出“一礦一策”處置意見130 項。12 個相關省直部門成立議事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深入市縣和企業調研督導,研究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分類提出具體措施,指導解決實際困難,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截至目前,甘肅省部級發證復工復產46 家,市縣發證復工復產68 家。
甘肅省自然資源廳始終將科技引領作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有力推手,重視地學大數據在成礦預測中的運用,加大與中國地質大學、蘭州大學、長安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邀請院士、專家把脈問診,搭建“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強化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找礦中的普及應用,特別是加強隱伏礦勘查技術方法的研究,努力提升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自然資源部黃河上游戰略性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的成立,實現了甘肅省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建設零的突破,填補了以黃河上游地區戰略性礦產資源為研究對象實驗室建設的空白,對提升甘肅省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修復和支撐“強科技”行動具有重要意義。
甘肅省自然資源系統將繼續做大資源優勢,加快礦產資源開發轉化,推動省內13 個重點區域開發,推進隴東地區7 個歷史遺留煤炭資源區塊出讓工作,爭取省級公開出讓礦業權68 宗,實現出讓收益100 億元以上;及時高效辦理煤炭、金、鉛鋅等優勢礦種和地熱等清潔能源礦業權的新立、延續和變更等審批登記手續,進一步提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水平;不斷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制度體系建設,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聚焦重點找礦靶區和戰略性優勢礦種,安排基礎調查和省地勘基金項目,嚴格項目管理,推動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再提高,推進重要礦山深部找礦,力爭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王鋒
近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7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湖南省首次出臺以市場化方式全面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的指導性文件,旨在推動全省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湖南作出積極貢獻。
《意見》明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投資、設計、管護等全過程,圍繞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生態產品開發、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等活動,對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進行全生命周期運營管護。重點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以政府支出責任為主的生態保護修復。參與方式包括自主投資、與政府合作、公益參與等3 種模式。參與的重點領域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城鎮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其他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探索發展生態產業等。
《意見》從規劃引領、產權激勵、指標使用、碳匯交易、林木采伐、資源利用、財稅支持、金融扶持等8 個方面提出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方案編制,合理安排生態保護修復區域內各類空間用地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對集中連片開展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和預期目標的生態保護修復主體,允許依法依規取得一定份額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從事旅游、康養、體育、設施農業、文化教育等產業開發。對于合理削坡減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等新產生的土石料及原地遺留的土石料,河道疏浚產生的泥沙,以及優質表土和鄉土植物,允許生態保護修復主體無償用于本修復工程。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公益林,可同等享受相關政府補助政策。
《意見》要求,加快實施一批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推介項目,做好示范引領、宣傳引導,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彭小云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日前透露,今年以來,內蒙古立足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定位,以“四個堅持”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為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
一是堅持高位部署,全面推進。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人深入包頭市部分縣區,就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展調研。自治區政府出臺《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十四五”實施方案》,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牽頭,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共同參與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機制,持續加大找礦力度,保障戰略性礦產資源儲量穩定增長。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公益先行。內蒙古以政府主導并通過實施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勘查項目拉動社會資金投入的方式,加強非常規能源調查評價,加大區域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力度,為戰略性礦產找礦提供選區;加大油氣、鈾、鐵、銅、金、鈮、鉭、鉀鹽等國家緊缺戰略性礦產找礦力度,增加鎢、鉬、錫、稀土、晶質石墨、螢石等優勢戰略性礦產儲量,強化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
三是堅持科技引領,商業跟進。內蒙古加強與國家地勘隊伍的合作,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指導,加強深部成礦規律的研究,積極進行資源接替區深部資源找礦預測。通過公益性投入進一步提交可供出讓區塊,拉動和引導礦山企業加大資金投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資源潛力大的地區加大勘查力度,增加探明資源量;對已查明資源地區和老礦山深部,加大精查力度,增加可采儲量。
四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勘查。內蒙古堅持正確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大力推廣實施綠色勘查。將各類找礦區部署與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地質調查規劃充分銜接,加強礦種差別化和區域差別化管理。針對不同生態環境、地質條件等要求,創新綠色、適用、高效的勘查技術方法,優先應用對環境擾動小的技術手段,為自治區推進礦業綠色發展和企業實施綠色勘查提供支持和服務。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苗佳琦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印發《寧夏智慧國土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5 年,“智慧國土”框架基本形成;到2030 年,“智慧國土”與數字政府、數字寧夏建設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進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方案》指出,寧夏“智慧國土”建設以全面提升自然資源信息化服務能力為導向,通過制度標準、基礎設施、數據資源、綜合平臺、智能應用、安全保障“六大體系”建設,實現算力資源高效利用、數據資源共享共融、平臺功能健全完備、服務應用協同便捷、安全保障可控可信。通過打造相互協同的智慧辦公、智能審批、智能監管、智慧管理、智慧服務“五智應用”,促進自然資源全業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方案》要求,堅持“科學統籌、統分結合、節約集約、安全可控”的原則,在已有的信息化基礎上,全面厘清業務流程,摸清數據流向,按照“一數一源、系統整合集成、信息充分共享、業務有機協同”總體要求,以自然資源大數據體系為驅動、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支撐,推進業務協同,形成區、市、縣一體化的數字化應用體系,實現自然資源主動化、精準化、智慧化管理,為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自然資源智慧化服務。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任金玲 劉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