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江)分局 袁惠田 趙佳莉 包哲韜
秉承“服務靠前”理念,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江)分局持續深化改革、堅持優化服務,積極推進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不動產證“三證齊發”審批試點實踐,自宏杉科技存儲產品產業化基地及神甲科技物聯網流量安全產業基地兩宗項目在全市首次實現“三證齊發”后,持續完善產業項目審批機制,助力企業搶奪建設發展黃金時間,為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全力打造規劃資源“加速器”。
一是集體決策定方向。發揮濱江區規委會決策議事作用,通過優化更新“智慧濱江國土空間管控系統”項目模型庫,利用三維實景技術進行多視角多維度比選分析,輔助建筑方案加快審定。同時落實評審問題跟蹤管理,召開專題協調會推動方案調整、問題整改。截至目前,已召開7 次規委會專題會議,對共計19 個產業項目進行方案評選。二是上下聯動強指導。積極爭取市級部門支持,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審批、不動產、調查監測等條線工作人員上門指導業務,協助開展“三證齊發”平臺審批測試、完善環節流程設置,對改革推進中不動產與規劃審批業務系統數據不通等難點、堵點,上下聯動尋找解決路徑,確保依法依規與實干實效并重,形成全系統共管工作合力。三是部門協作促落地。形成“平臺街道—主管部門—區領導”三級聯動協調機制,規范部門流轉,暢通部門間審核渠道,項目落點后主動對接企業,與審管辦、經信、住建、交警等各部門及產業平臺定期召開項目推進會,為企業提供定制化事項清單及進度表,開展政策流程指導和服務,保障項目盡快開工建設。
一是鏈式管理,實現“一碼貫通”。通過“土地碼”給每塊地配發“身份證”,統籌做地儲備、供地出讓、建設驗收全生命周期各環節,有效破解地塊與項目匹配難、項目情況跟蹤難的問題。依托土地唯一標識ID,以電子證照系統共享代替企業自行準備,以審批數據抓取代替部門流轉,實現發展改革立項“秒備案”、用地許可“秒辦結”、不動產登記“零材料、零等候、零跑次”。目前工業用地已全部實現賦碼出讓和帶碼審批。二是系統提升,實現“一窗受理”。積極爭取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政策和技術支持,進一步貫通與不動產登記系統的數據共享渠道,突破原三個業務系統相對獨立、流程和數據不互通的壁壘,打造審批系統“三證齊發”統一收件端口,提供“一端口”集成服務。“三證齊發”項目申請不動產登記時,取消強制進行“人證核驗”,為“一窗受理”破除技術堵點。三是靠前服務,實現“無感審批”。安排專員專班,提供事前告知答疑、事中溝通協調、事后跟蹤回訪全鏈條服務,切實推進工作落地。在符合政策規范的前提下,簡化前置環節,以“部門跑”代替“企業跑”,如在不動產登記權籍調查測繪中,不再要求企業提供測繪調查資料,而是由部門現場踏勘,在核實地塊界址無變化的情況下,以“無測繪權調”方式沿用原地塊儲備測繪數據,為企業節約10 天左右的調查時間和上萬元的測繪費用。
一是審批程序并行。打破原先土地摘牌后“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不動產登記”三階段串聯審批模式,將建設工程規劃方案公示提前到土地摘牌期間,與合同簽訂、地塊移交等工作同步開展,節約10 個工作日的公示等待期。建立容缺機制,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不動產登記受理環節前置到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受理環節,改前后“串聯審批”為同步“并聯審批”,實現“一窗受理、一窗發件、三證齊發”,讓企業只需“跑一次”即可辦理三項審批。二是審查節點提前。為解決工業企業因缺乏建房經驗,拿地后再開展方案設計易反復、耗時長的問題,引導企業將方案設計工作提前,在地塊做地儲備期間同步推進,實現建筑設計方案介入、服務、審批“三提前”。同時通過提前出具規劃條件、開展方案模擬審查等方式,助力項目方案早定稿、快深化。如宏杉項目于2 月6 日申領預紅線(規劃條件),較改革前提前4 個月開展實質性方案設計工作,通過模擬審批服務實現“方案等出讓”。三是出讓流程優化。為加速產業用地出讓,積極爭取市級工業用地出讓權限下放,會同經信部門研究并明確權限下放后流程安排,標準化制定地塊出讓前置條件,簡化原申報所需地價說明等材料,明確申報所需材料清單,增強方案設計和掛牌出讓環節銜接的整體性和靈活性,出讓方案一次性上報區政府批準后即可掛牌公告,為實現“三證齊發”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