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柯城分院 張家麒
余東村,一個活在畫里的鄉村。
多年前的我初識余東村,很美。極目遠眺,青山倚靠著碧海,帶來了點點盎然,萬千生機。那綠野鋪開,綿延至山腳,上面是村落星布,農田相綴。早春時節,余東碎櫻初綻,就像是從冬日的寒冷中蘇醒,抹上了點點胭脂。看那蒼松勁樟,橫枝平柯,那古老的紋路好像訴說著村落的故事。看那麥浪翻涌,風吹麥穗,好像金鱗聳動,昭示著萬千氣象。世代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們與自然相依偎,野趣與鄉悅成墨,揮灑成這片鄉村最初的模樣。
但那時的余東,聲名不顯,風景不成。這里有造化之工,天野秀麗,但就那么毫無章法地堆砌在一起,意趣叢生,仍顯雜亂。這里有淳樸民風,鄉音自然,但卻缺乏對外交流,社鼓靈蕭,只能在羅漢山下寂寥地回蕩。這里村舍坐落,但缺少規劃引領,擁擠閑置并存,甚至年久失修,瀕臨倒塌。這是一幅江南畫卷,但著墨粗糙,尚待雕琢。

▲美術館開園

▲ 余東美術圖書館

▲一米菜園
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村莊規劃全面進入了“以生態文明為引領、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空間規劃為載體”的新階段。次年,我作為溝溪鄉駐鎮規劃師來到了余東這個美麗的畫村。面臨著“鄉村規劃如何點亮鄉土,數字鄉村風口如何把握,鄉村產業如何振興”等諸多挑戰,懷揣著村民們殷殷期盼,那時的我們心想一定要以自己的才情為毫,以堅守與熱愛為彩,不斷參與補完這副未完的畫,實現現代鄉村變革發展之夢。
村子的底蘊和歷史,是我們最大的倚杖。上個世紀70 年代初衢州市衢縣文化館組織文化下鄉,毛翔先和劉津來老師來到了余東村,他們在這里開展了繪畫培訓班,讓繪畫的種子播撒到了田間地頭。“一手握鋤掌生計,一手執筆繪春秋”,余東的鄉間畫家們將自己的家園風景溶于筆觸,潑灑熱情,成就了一幅幅鄉土丹青。他們的作品聞名遐邇,甚至走出國門。

▲余東村內部老舊建筑更新活化

▲余東畫村文化入口標識
這是余東最獨特的優勢,我們同樣瞄準了這個閃光點,并不斷挖掘,讓其變得璀璨奪目。我們遵循“規劃先導,種文化,種未來”的鄉村建設理念,謀劃打造“農民畫+文創+旅游+研學”的復合型主題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如今,露營基地、親子田園、共享食堂、農民畫研學基地、主題民宿群、中國美術館等多種旅游產業業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并誕生了絲巾、背包、雨傘、點鉆畫等 30 多個衍生系列產品,實現全年銷售額 1000 多萬元。作畫時的天真爛漫和富裕的現實滿足碰撞在一起,蕩漾出村民臉上的微笑,在這里優雅與鄉土并存,凝結成最好的風景畫。
就如同余東的支柱產業一般,我們和村民一起也在這村莊里,設計著一山一水,充當著一名“畫匠”。如今,日漸凋零的老村已迎來了新生,在中心區塊,一座座民宅被整合起來,竹編主題民宿、農耕館、鄉村館、匠心坊、村播產業園、村史館等眾多特色主題建筑紛紛出現,鄉村網紅旅游打卡地正醞釀風景。不僅如此,科技的活力也被注入了這古樸的鄉村,服醫保問答、慢病服務、智守護、智慧商圈、E 衢行、鄰里法庭、助殘一件事、我要建房、享優待、約服務等共計10 個應用打造了新型數字鄉村。在規劃與建設之中,余東屋舍儼然,阡陌之間,黃發垂髫,笑語相聞。
當然了,自然之畫也不能被忽視。在余東村中, “一米菜園”正在蓬勃生長。我們通過前期對村莊零星地塊規劃梳理,打造多個各具特色的“一米菜園”美麗庭院。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風景,厚植“生態本底”的思想理念,將保護綠水青山寫進《村規民約》,天與人、民與自然在這里和諧生存,共同繪成這畫卷的青綠底色。
余東的畫,是村民們的汗水結晶,是規劃師們的心血凝結,是我們共同的夢之畫,夢之彩。當年的孤僻山幽,如今已是往來喧鬧,初露繁華;曾經的古風村民,現今已走向富裕,笑顏逐開。這曾是一場夢,而努力與堅持,讓夢變為色彩,繪制出了風姿華美的現實。在未來,我們會繼續執筆,跟隨著村民們,唱響夢之歌,讓余東的畫卷徐徐展開,延伸至那光華閃爍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