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面如重棗丹鳳眼,五綹長須飄前胸,身披綠色團龍袍,牛皮戰靴二足蹬,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當這座泥彩塑版本的關公像出現在眾人面前時,時光宛如穿越千年。一塊看似普通的黃泥,經過捏、塑、貼、壓、削、刻、著彩等技法,在吳高志手中蛻變為稷山彩塑的亮眼名片。
稷山彩塑是我國傳統的雕塑工藝,是待泥坯陰干后,先上粉底、再施彩繪的一種雕塑。歷史的足跡里有許多稷山彩塑的遺存,如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稷山大佛、北陽城佛洞內的彩塑佛像就是很好的物證。稷山彩塑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低迷時期,如今在吳高志的不懈努力下,稷山彩塑工藝重現生機和光彩。
吳高志,1983年生于山西省稷山縣吳城村,父親是十里八鄉有名的手藝人,愛寫愛畫,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喜歡捏泥人,泥巴是他最好的伙伴?!爱敃r我們鄰村的一個寺廟里正在做泥塑,我很有興趣,經常跑過去看?!闭劶芭c彩塑結緣,吳高志如是說。
本著對彩塑藝術的喜愛和專注,高考時他考入湖南科技大學雕塑系,通過系統的學習,他對彩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畢業前,我去工廠實習,看到那些用機器無限復制出來的藝術品,感覺是冰涼的,沒有溫度。而傳統手工藝的作品有情感,有溫度,是機械無法替代的。”為了不讓傳統手工藝在現代機械化發展過程中逐步被吞沒,吳高志畢業后毅然回鄉并拜當地著名雕塑家王有生為師。年事已高的王有生心里一直記掛著一件事:“希望這份祖傳的手藝能夠傳承下去?!睅熗絺z不謀而和。吳高志理解師父的期望,不但虛心學習師父所傳的雕塑技藝,而且不斷改革創新,有時靈感突發,抓塊泥就捏;有時為了創作一件作品,經常通宵達旦、茶飯不思直到滿意為止。久而久之,他捏泥人的功夫已達到了眼到手到、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的境地。
稷山縣位于山西西南部,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稷山彩塑的歷史十分久遠,境內遺存有幾十處史前文化遺址。稷山彩塑由材質、擺放位置與其適用范圍可分為四類:石窟彩塑、廟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彩塑技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程序嚴格、流程復雜,是一代一代的民間藝人在漫長實踐過程中積累,在尊崇前人規范時不斷創造與豐富,才使得稷山傳統彩塑歷經千年而流傳有序。
作為土生土長的稷山人,吳高志從小接觸彩塑,在繪畫和雕塑方面極有天賦,王有生更是樂得將自己的泥彩塑手藝傾囊相授?!八嚾怂苣嘣煳铮v究的是鑄形塑魂,要把握好每分每寸,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師傅時常告誡吳高志,要靜得下心神,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這門手藝。
塑繪不分家,要想學彩塑,先要學習繪畫。吳高志從高中時就開始學習繪畫,也臨摹了大量優秀的寺觀壁畫和肖像精品,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用色風格。他向記者介紹道:“稷山彩塑講究‘三分塑,七分彩’,在用色上講究古樸雅致,主要將紅、黃、青、綠等色對比使用,顯得人物色彩鮮艷而絢麗多姿,再揉入中國繪畫和書法的線,巧妙自然地與雕塑形體相結合,使之融為一體自然而厚重。將粉色和重彩結合使用,以重彩襯托粉色使作品產生端莊的藝術效果。”
在師傅的熏陶和教導以及自己的刻苦鉆研下,吳高志所塑造型渾圓豐滿,淳樸秀潤;形象簡潔明快,生動傳神;顏色對比鮮明,絢麗奪目,有著“神采具足,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
作為稷山彩塑非遺傳承人,吳高志認為,傳統的彩塑手工藝并不是老掉牙的東西,老題材也能有新表達,因此在創作時,他將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在傳承的同時不斷尋求創新,并在工作之余去清華大學繼續研修學習,多次參加全國研修班培訓,與前輩和同行交流傳統彩塑技藝,他的自創作品《道法自然》《關公》《忠義千秋》《關公臉譜》《童趣·打陀螺》等多次在國內外專業展覽、比賽及工藝博覽會上獲獎。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講道:“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后稷出生于稷山,啟耕于稷山,頌揚后稷偉大功業、宣傳后稷偉大精神,是稷山兒女的莊嚴使命和應有擔當。2021年6月11日,“后稷雕像捐贈暨揭幕儀式”在稷山縣稷王小學舉行,這尊圣像是由吳高志捐贈的。“在校園中敬立后稷圣像,旨在瞻仰后稷圣容,傳承后稷精神,讓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校園里得到延續和繼承?!眳歉咧菊f。
繪藝精湛成教化,塑術傳神助人倫。在吳高志看來,泥塑不僅僅是一門手藝,還承擔著社會教化功能,它在潛移默化中給人們帶來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感知觸動,引導人們向上向善。除了捐贈后稷雕像,他還為稷山縣苑曲村龍王廟彩塑了十余尊神像,為稷山縣段壁村廟宇雕塑神像,為運城鹽湖區姚張村的漢代女御醫義妁塑像,為忻州圖書館降大任塑像等等。
“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靠口口相傳終究走不了太遠?!睘榱烁玫匮芯亢蛡鞒叙⑸讲仕?,2018年吳高志成立“稷山縣高志彩塑研究中心”,并在研究所開辦了兒童美術培訓班,其中就有泥塑制作課。吳高志說,泥塑制作課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開發兒童心智,更重要的是傳承彩塑。為了讓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彩塑的魅力,他經常在閑暇時為慕名來訪的人塑像?!翱吹娇腿藵M意地將作品帶回,很有成就感?!眳歉咧拘牢康卣f。
為了制定稷山彩塑保護計劃,他深入稷山收集民間彩塑樣稿,征集稷山歷代彩塑文獻資料,研究、整理、完善稷山彩塑起源、演變的歷史檔案,汲取鄉土記憶,創意設計具有運城文化的彩塑作品,實現用文創拓展市場的目標,積極聯系地方文史專家及文化學者整理編輯出版《稷山彩塑》一書。
匠心傳承,指尖人生。用筆在心,心正筆直,方能立身;塑身在行,精雕細琢,方能修身。泥塑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對吳高志來說,讓傳統技藝活起來,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讓傳統文化更好地煥發生機與活力,是他肩上沉甸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