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華
摘 要: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差異,導致幼兒進入小學階段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此外還需面臨諸多問題。在此情況下,部分家長或者幼兒園過于關注幼兒的學習,盲目追求“提前學習”,違背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相關要求。為此,本文提出利用家、園、校合作共育的方式,促進幼小有效銜接,幫助幼兒提升適應能力,做好入學準備,為幼兒的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如何利用家園校合作共育促進幼小銜接也成為探究的話題。
關鍵詞:家園校合作;幼小銜接;合作共育
【中圖分類號】G61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7-0032-03
1.幼小銜接中的家、園、校
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旨在解決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進入小學階段是幼兒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對幼兒后續的學習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影響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其產生厭惡、逃避的學習心理。有效銜接并不是單一地從知識上實現銜接,應該圍繞幼兒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各方面,引導其適應小學生活。幼兒園和小學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機制,對幼兒的學習、生活、行為等方面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以游戲為主,較為自由、開放,而小學則是以學生學習為主,需要遵守一定的規章制度;在人際關系上面,幼兒園的幼兒有教師和幼兒相伴,而小學階段主要是上課,同學之間交往變少,更加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學習壓力增加。目前幼兒教育在有效銜接工作中存在一定盲目化,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整個銜接不合理。面對幼小銜接的問題和重要性,幼小銜接工作涉及面廣,包括外在學習環境的銜接和幼兒內部心理成長的銜接,為此,筆者提出了家園校三方合作共育。有效銜接并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責任,雖然幼兒園作為主要的負責方,但也需要重視小學與家庭的共同參與與合作,構建合作共育模式,讓三方在幼小銜接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落實。
2.當前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困境
(1)幼小銜接下的家園校合作認知偏差
合作共育的根本是集三方力量,往同一個方向努力,如果三方雖然有共同的方向,但是各自的方法和理念都不一樣,只能在各自的領域里發揮作用,而不能進行合作共育。目前,家園校合作共育下開展幼小銜接就存在這一問題,即三方之間存在認知偏差,缺乏一致性的教育理念。比如,部分家長過于追求幼兒對小學知識的學習,只為了讓幼兒在小學贏在起跑線,成績不落后;而部分幼兒園在教學中不是教學“小學化”就是完全忽視小學學習特點,導致幼小銜接工作低效,無法發揮出實際作用和價值;部分小學也忽視了與幼兒園展開合作。
(2)缺乏合理的共育模式
家校園合作共育,涉及家庭、幼兒園、小學三方,如果三方不建立緊密的聯系,就沒有合作的必要。目前,在幼小銜接工作推進中,雖然提出了家園校合作共育,但是在實踐教學中更多還是通過單向性的方法對幼兒實施教育。比如,部分幼兒園出現了兩個極端現象,一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導致幼兒教學過于“小學化”,忽視了幼兒實際需求,一些幼兒園完全忽視幼小銜接,并沒有進行相關活動開展,無法促進幼兒正常學習和發展。而小學只是針對新生入學舉辦相關儀式,強調規則制度,并沒有積極關注幼兒在轉折中的需求。而家長在此過程中直接處于透明狀態,不論是幼兒園還是學校都忽視了家長的作用,這將不利于提升整體教育工作效果。
(3)三者之間缺少溝通互動
家園校合作共育,是三者面對同樣的目標,一起合作結合各方特點制定策略和方案。在此過程中必須加強三者之間的溝通互動,確保其信息的對稱性。通過協商才能實現相互尊重,幫助幼兒實現幼小銜接工作目標。然而在實踐教學中,缺少溝通互動,缺少協商,導致三方的教育方向不一致,無法實現三者之間的合作,也無法提升幼小銜接效果,反而讓幼兒的壓力更大,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
3.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路徑
(1)統一教育理念,明確各方職責
通過家園校合作共育推進有效銜接工作,就需要確定家園校共同教育理念,明確各方職責。為此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明確幼小銜接要點。家庭、幼兒園、小學三方需要明確各自在幼小銜接中的工作要點。首先是幼兒園,作為幼兒啟蒙階段的教育,能夠引導幼兒認知發展,為后續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而幼兒園面對幼小銜接,一定要從思維方式、學習技能、社會適應等各方面入手,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工作,引導幼兒初步認識小學學習生活,讓幼兒具有較好的學習體驗。其次是小學,幼小銜接是否順利,就需要做好一年級新生入學教育部工作,注重對新生身心健康和社會交往方面的引導,從各方面其引導其轉變,適應小學學習生活。最后是家庭,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各種能力進行培養,提高其環境適應能力,幫助孩子找到適合小學學習生活的學習技巧,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并產生向往之情,促進孩子對小學學習的適應。
第二,統一教育理念。在幼小銜接工作,家園校一定要統一教育理念,形成統一的目標,促進對幼兒的培養。對于幼小銜接,更應該注意幼兒的心理適應能力,畢竟面對學習方式、活動方式等各方面的轉變,幼兒難以適應,就會產生心理方面的壓力。因此在幼小銜接工作中,不論是幼兒園、家庭,還是小學,都需要注意幼兒心理方面的適應能力。比如,在幼兒園活動過程中,可以根據小學學習特點進行相關能力培養,小學活動中關注幼兒適應情況,這樣才能讓幼小過渡得更加順利。而家長在其中就需要做好輔助作用,加強心理引導,確保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三,明確各方職責。家園校合作共育,要實現多方面資源整合,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機會去學習進步,為幼兒入學做好準備,讓其能夠在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做好準備,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學習。幼兒園應該加強對幼兒獨立能力、規則意識的培養,讓幼兒能夠適用于不同環境,讓其可以在陌生的環境盡快適應。小學需要加強入學引導,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他們逐步去適應,初期可以開展一些游戲化的活動,讓幼兒具有一定適應階段,愉悅地過渡到小學。家長方面則需要關注對孩子習慣的培養,提高其獨立自主性,讓其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2)加強家園校之間的教育互動
加強家園校之間的互動,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實施更科學的策略方法,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明確各方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推進工作開展。通過教育互動確定幼小銜接的培養目標,包括心理教學目標、知識基礎目標、人際交往目標、生活自理目標等,在明確的目標下,可以清晰地確定各方教育任務。比如,圍繞心理教學目標,幼兒園應該怎么做、家長怎么做、小學需要怎么做,圍繞此設計教學方案,對幼兒加以指導,提高教學質量。在此過程中,幼兒園要為小學入學做好準備,小學要做好新生接收準備,而家長需要做好整個過程的引導和輔助。家園校之間的教育互動,有利于明確各方存在的問題,比如,家長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指導入學準備不能僅僅圍繞知識進行,要重視學習習慣、技能、社會交往等多方面,同時也可以清晰知道家長的教育目標。幼兒園可以及時指出家長的錯誤認知,雙方協商制訂教學方案,更好促進幼兒發展。而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幼兒園可以了解學生進入小學之后的動態,哪些方面存在問題,以便于開展針對性教育,小學可以為其提供教學建議。同時小學也可以了解幼兒情況,更好地進行新生引導。而家長與小學的溝通,可以盡快地引導幼兒適應小學生活。在此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促進幼小銜接工作,都需要根據《指南》開展工作,重視幼兒五個領域的學習發展,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塑造幼兒的學習品質。
4.家園校合作共育在幼小銜接的實踐
(1)以幼兒園為中心,優化課程體系
在幼小銜接工作下的家園校合作共育,幼兒園作為主陣地,要構建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三方合作共育模式下,幼兒園肩負著主要責任,需圍繞幼小銜接,在同一教育理念、三方教育互動的基礎上,構建課程體系,通過具體的教學來促進幼兒發展,培養其各方面適應能力。通過場景教學活動,培養幼兒心理適應能力。場景教學活動以幼兒為中心,關注幼兒經驗和體驗,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出和諧、輕松的氛圍,讓幼兒可以在場景中被尊重、信任、關心,勇于展現自我。教師也要鼓勵幼兒在場景中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入學前的各種情緒和需求,讓幼兒可以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幼兒目前的狀態,并且采取針對性的引導措施,培養其心理適應能力。通過生活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將教學與幼兒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入學準備與幼兒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發展幼兒的生活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比如,教師可以構建“學做小學生”的生活化活模擬活動,參觀小學知識、經驗以及“課間十分鐘”等各種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規則意識培養,自我整理、規劃能力培養以及社交能力培養。具體而言,課間十分鐘作為幼兒完全自由活動時間,教師要引導幼兒先、學會自主規劃和管理實踐,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是否需要上廁所、是否需要喝水等,然后再選擇其他課間活動,以此來幫助幼兒如何來規劃課間十分鐘。
(2)以小學為實踐,實現雙向銜接
在家園校合作共育模式下,小學作為實踐場景,幼兒園的準備都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進入小學,適應小學生活。因此,小學作為實踐場景,需參與到幼小銜接工作中,與幼兒園實現雙向銜接,交流教育工作,更好地實現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碰撞。為此,需搭建幼兒園與小學的交流平臺,建立聯系,實現教師之間的雙向交流,加強二者之間的信息互動,明確教育工作的標準與重點。特別是幼兒園大班教師和小學一年級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雙方要同步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在互動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協同準備,為幼小銜接提供資源平臺,小學教師需提供各種有關于小學生活的指引,為幼兒園教學提出相關建議和參考,比如,小學生入學前的建議和要求以及入學需要具備的相關知識與能力要求等。如果有機會,幼兒園與小學可以建立聯系,為幼兒進入小學參觀提供機會和創造條件,比如,組織大班幼兒參觀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典禮,或者切實感受小學生活、加強一年級學生與幼兒之間的交流,讓一年級學生引導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也可以讓一年級學生不斷提高自身適應能力。大班幼兒體驗之后,就會出現各種情緒,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情緒,更好地指導幼兒教學,推進幼小銜接工作。
(3)以家庭為合作依托,實現互動
家庭是幼兒生活與成長的主要場所,對于幼兒思想、個性、行為等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家庭的教育觀念和氛圍都是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家園校合作共育模式下,要把家庭納入工作模式中,發揮家庭的作用,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推進工作進程,引導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一方面,要加強與家長的互動,強化家長的教育觀念,端正教育思想,幫助家長了解幼小銜接工作行程,促進其主動參與到工作中,配合幼兒園工作開展。另一方面,需要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創設學習場景。端正家長思想,并不是說提供足夠的物質條件就是盡到家長責任,還要為孩子提供成長條件和環境。所以家長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遇到困惑、困難、受到挫折的時候,更有勇氣去適應新的環境。
5.結語
本文探究了家園校合作共育模式下如何推進幼小銜接工作,結合有效銜接工作的特點與現狀,分析了目前家園校合作共育下幼小銜接面臨的困境,結合實際的問題出題提出了具體的策略,即要統一三方教育理念、明確各方責任,加強三方之間的互動與信息溝通。在此基礎上以幼兒園為中心,優化課程,以小學為實踐場景,促進銜接;以家庭為依托,構建良好的成長環境。因此除了幼兒園,家庭、小學也需要引起重視,關注幼小銜接問題,圍繞幼小銜接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更好適應小學生活。
參考文獻
[1]王莉. 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策略個案研究[D].吉林外國語大學,2020.
[2]蔡芳婷.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困境與路徑[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03).
[3]朱慧玲. 幼兒入學準備教育家園合作的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