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思丹
摘 要:教育生態學是一個全面的理論體系,它關注的是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在幼小銜接教育方面,教育生態學的理念可以為幼兒園和小學提供一個有效的銜接教育方案。通過教育主體的協同發展、教育過程的連貫性和教育環境的協調性,可以使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環境,從而實現幼小銜接教育的目標。文章以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幼兒園幼小銜接為主題展開探究,闡述了教育生態學理論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其應用價值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應用方式,以期進一步促進幼兒園有效銜接教育的發展,為一線教育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幼兒園;有效銜接;方式
【中圖分類號】G61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7-0097-03
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小銜接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幼小銜接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在小學的適應性,使他們在小學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順利過渡。有效的幼小銜接計劃對幼兒成長具有重要價值,包括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促進幼兒的社會和情感發展以及幫助幼兒從幼兒園順利過渡至小學,開啟一段全新的學習生活。教育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教育理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可以為幼小銜接教育的幼小開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案。
1.教育生態學理論的概述
教育生態學理論是指基于生態學原理演化而來的新型教學思想,它關注教育活動中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要素與幼兒所處的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教育生態學理論認為幼兒的發展與外界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育活動應該以生態平衡為基礎,通過建立和諧的生態環境,注重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該理論依循協同發展、生態發展、生態平衡的教育發展原則,旨在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加適合他們發展的生態環境。其中,協同發展是指幼兒、教師、教育環境以及社會等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調,認為幼兒的發展需要與外界環境的協同作用,教師應該注重整個教育環境的塑造,為幼兒提供一個和諧的學習生態環境。生態發展是指通過創造和諧的生態環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教育環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態環境,這將有助于幼兒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個性和潛力。生態平衡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保持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教師應該不斷地調整和改進教育活動,以確保教育環境始終保持穩定和平衡,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2.幼兒園應用教育生態學理論實施幼小銜接教育的價值
教育生態學理論是一種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的新型教育思想,旨在建立和諧的生態環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教育生態學理論為幼兒園的有效銜接教育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法和角度,對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價值。
(1)關注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
幼小銜接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幼兒園應用教育生態學理論實施幼小銜接教育,關注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聯系和銜接,為幼兒園的教育提供延續和發展的路徑。在應用教育生態學開展幼小銜接教育的過程中,幼兒園強調通過建立和諧的生態環境來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而這一生態環境將包括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高效的教學方法和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等。為此,幼兒園將積極聯合小學教師定期交流,分享幼小銜接教育的經驗和方法,以保證幼兒園的教育能夠與小學的教育相銜接,讓幼兒在過渡期更加順利。同時還會定期邀請適齡幼兒的家長參加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小學的學習環境和教育要求,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即將面臨的教育變化,以便家庭和幼兒園能夠更好地協同合作,為幼兒順利過渡做好準備。在此基礎上,幼兒園將根據小學的學習要求和幼兒的發展需求制訂幼小銜接教育計劃,包括學習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等方面,以確保幼兒能夠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實現無縫銜接。通過以上措施,幼兒園會更關注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為幼兒提供更好的過渡和發展支持,確保幼兒在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間能夠實現平穩銜接,順利過渡。
(2)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教育生態學強調個性化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幼兒園應用教育生態學理論實施幼小銜接教育,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和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在此過程中,幼兒園教師將通過游戲等趣味性教學形式,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將引導幼兒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會給予幼兒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同時也會在幼兒取得進步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以增強幼兒的學習自信心。因此,教育生態學理論指導下的幼小銜接教育能夠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這些良好的習慣和心理素質在幼兒步入小學后,為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掌握新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生態學強調整個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幼兒園應用教育生態學理論實施幼小銜接教育,可以創造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減輕幼兒在學習和適應方面的壓力。為此,幼兒園教師將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充分保證教室的通風、采光等條件,提供安全的游戲器材等。為幫助幼兒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教師將定期組織幼兒參加體育運動活動,如晨練、跑步、瑜伽等,這些活動也有利于幫助幼兒緩解學習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另外,教師不僅關注幼兒的飲食健康,組織幼兒進行集體用餐,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更加注重培養幼兒的情感能力,讓他們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增強自我認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3.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幼兒園有效銜接教育的主要方式
教育生態學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教育生態學強調幼兒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注重整個教育環境的塑造,以及教育活動中的生態平衡。在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幼兒園實施幼小銜接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教育主體的協同發展、教育過程的連貫性和教育環境的協調性。
(1)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教育主體建立緊密地聯系和合作
教育生態學強調整個教育環境的重要性,認為教育應該是一個協同發展的過程,這就包括幼兒、教師、家庭、社區和整個社會的相互作用和協調。在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實現幼兒園有效幼小銜接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育主體的協同發展,這要求家庭、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建立緊密地聯系和合作,共同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促進不同教育主體之間形成一種協同發展的局面。首先,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幼兒園應該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幼兒的學習情況和成長狀況,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向家長傳達教育方針和政策,讓家長更加了解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同時,搭建家園共育平臺。幼兒園可以建立家園共育平臺,邀請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來,如開展親子游戲、親子閱讀等活動,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教育,增強家長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其次,加強與小學的聯系。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應該建立聯系機制,進行教育資源共享,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就幼兒教育方面的問題進行研討和探討,確保幼兒在小學階段的順利過渡。最后,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幼兒園應該積極引導幼兒、家長和教師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關系,相互協作,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例如,定期組織家長參觀小學,了解小學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同時也可以邀請小學教師到幼兒園舉辦講座或交流活動,增強幼兒和家長對小學教育的了解和認識。這樣可以促進家庭、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緊密配合和合作,形成協同發展的局面,有利于幼兒在小學階段的無縫銜接。
(2)構建順暢的教育過程,保障教育內容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幼兒園有效銜接教育應注重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構建順暢的教育過程,讓幼兒在幼兒園階段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能夠順暢地延續到小學階段,避免由于兩個階段的教育內容、方法、目標的不一致性而造成的教育斷層。具體來說,教育過程連貫性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統一教學內容。幼兒園和小學可以在教育內容上進行協商和合作,盡可能地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讓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能夠與小學的教育內容銜接。例如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中引入小學的數學概念,逐步提升幼兒的數學水平。第二,逐步過渡教學方式。幼兒園和小學可以通過逐步轉換教學方式,讓幼兒在逐步適應小學的教學方式的同時,保持教育過程的連貫性。例如,在幼兒園可以逐漸引入小組討論、展示等小學教學方式,讓幼兒在小學教學方式上有所準備。第三,共享教學資源。幼兒園和小學可以共享教學資源,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例如,小學可以向幼兒園借用課本、教具等資源,讓幼兒在小學入學前就熟悉這些教學資源,有利于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假設小學一年級將進行科學實驗課程,幼兒園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入類似的課程,讓幼兒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讓他們逐漸適應科學實驗課程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同時,小學可以向幼兒園提供實驗器材、教學資料等資源,幫助幼兒園更好地實施相關課程。這樣,在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銜接,可以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教育,實現幼小銜接教育的有效實施。
(3)打造協調的教育環境,加強各項教育要素的合作與協調
教育生態學視域下,教育環境的協調性指的是幼兒園和小學應該協調教育環境,為幼兒的平穩過渡提供支持。具體來說,需要在教育環境的設計、資源的共享、教育設施的升級等方面加強合作與協調。首先,幼兒園和小學需要協商教育環境的設計,保持統一的教育理念和風格。例如,在幼兒園和小學之間設置交流區,讓學生在升學前就有機會體驗小學的學習環境,以此消除幼兒心理上的恐懼和不適應感。小學也可以參照幼兒園的教育環境,為新生提供熟悉的環境,以便他們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同時,幼兒園和小學應該共享資源,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教育資源。例如,小學可為幼兒園提供圖書館、實驗室等資源,以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幼兒園也可以為小學提供豐富的游戲和體驗活動,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實現過渡。通過這些措施能夠增強教育環境的協調性,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條件,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實現平穩的幼小銜接。
以幼小交流區為例,可在幼兒園和小學之間設置交流區,可以是小學或幼兒園的一個教室或者一片區域,專門用于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交流活動。交流區的設計應考慮到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既要滿足小學的學習需要,又要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比如,交流區需設置一些小學的教學設施,如黑板、書桌、椅子、課本等,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和熟悉小學的學習環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適應能力。同時,也可以為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交流活動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和場所。例如,邀請小學生來交流區與幼兒一起參加活動,讓幼兒親身體驗小學的學習方式和內容。這樣的交流活動可以讓幼兒提前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減少升學后的適應壓力,同時也有助于幼小銜接教育的順利進行。為了讓交流區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還可以設置一些管理規定,如交流區的開放時間、使用范圍、管理責任等,以確保交流區的使用安全、有效,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體驗,促進幼小銜接教育的有效實施。
總之,幼小銜接教育對于確保幼兒的順利過渡至小學階段是至關重要的。教育生態學理論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可用于開發有效的幼小銜接計劃,重點關注幼兒的整體發展、家園合作和教育過程的連貫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者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至關重要,要確保二者在支持幼兒過渡方面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責任。同時,幼小銜接教育過程的連貫性可以通過幼小學教育者之間的信息、教學策略的共享來促進。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應積極從教育生態學理論的角度理解幼兒所處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將該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創建更有效和全面的教育計劃,幫助幼兒提高綜合素質,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參考文獻
[1]宗秋怡.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課程的省思與建構[J].智力,2021(05).
[2]于婧,陳華倩,柯思靜,等.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幼小銜接的問題與方法[J].幸福家庭,2021(22).
[3]樊麗娟,馮光偉,田肖宜.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對于幼小課程銜接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22(07).